王濤 解西紅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孔村中學,250400)
學校自2019年開始,結合本地學校、家庭、社區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家校聯動“六走進”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強化“教會、勤練、常賽”,形成“學、練、賽、評”的單元教學,初步構建合理、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創新模式,有效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
建立導學卡,運用現代信息手段,讓家長參與學生課前測試、預習等環節,提前了解學生當下的水平,制訂目標,進行動態管理,實時關注學生的進步幅度,這樣能夠節省教師課上摸底的時間,培養學生自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表1)。
表1 導學卡跟蹤評價
為確保學生精學、深學某個項目,在初中階段通過家校社一體化的單元教學實踐,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并終身受用,為適應濟南市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的改革需要、解決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學校聘請有專長的家長參與到學生的選項教學中。結合學校現狀,先開發了籃球和足球2個運動項目,連續開設16周,形成了“自然班與走班制二者相結合”的教學機制。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班,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實行“體育走班制教學”,進行單元教學實踐、選項教學選擇是學校可開展的、教師能教的、學生愛學的、家長能參與的內容。通過實施促進了體育教師專項技能和教學能力的保持與發展,促進了學校運動隊水平的提高。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選課志愿表,教導處對學生的志愿表進行統計匯總,并排出選課單(表2)。
表2 選項教學“走班制”安排
為了提高中午課間眼保健操和課間操的效果,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課間操的檢查和評比,促使文化課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同時,使班級課間操考核更客觀。
建構月賽制度。每塊教學內容學習結束,結合中考體育項目、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球類、運動會等,以年級為單位,家長、任課教師、體育教師共同參與做裁判,真正做到全體參與,保障“常賽”的落實。
選修課程關注學生興趣愛好,重視學生特長發展,滿足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個性需求。籃球、足球、獨輪車等社團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及時補充部分,其活動安排有專人專管,有計劃、有步驟、有評價,學校設定每周五下午為大課間活動時間。
倡導家長志愿者參與到學校體育社團的各項活動中,利用學校開設的“社區學苑”等活動場地,使學生參與到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以及校外節假日、雙休的各項戶外活動中,學校全力做好服務工作,落實學生的“勤練”,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回顧與反思,讓評價成為其學習經歷的一部分。圍繞2個“多”開展:一是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模式;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樣性評價內容。根據每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評價,分為“A”“B”“C”3個等級(表3),該評價作為“優秀學生”評選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構建有家長參與的多元評價機制,利用好導學卡,讓家長客觀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并做好監督,基于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評價更加合理。
表3 單元模塊學生學習多維評價
開發“學、練、賽、評”的單元教學。整合“體育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課外運動訓練、運動會比賽、家校合育”五大塊,形成一體化。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提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學校為家長搭建的平臺,家長能夠走進體育課、評價課間操、擔任月賽裁判、參與親子體育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家長能夠直觀地看到孩子在操場上的表現,調動了家長參與家校合育的積極性。學校實施家校聯動“六走進”學校體育工作2年來,執教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親子關系也得到了和諧發展,全校師生以及家長都參與其中,大課間賽事化活動開展效果良好,比賽成績也逐步提高,社會影響力越來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