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燕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蘇州 215104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職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主體的多媒體開展教學。另外,計算機寬帶網絡技術的應用也為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基礎,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與此同時,信息化教學能力逐漸成為教師能力發展的根本要求,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也成為教育工作者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點。
那么如何在高職教育工作開展中有效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呢?下文也將以基礎會計為例,探析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在“信息技術+教育”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國諸多學者都投入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內涵的研究中,如有的學者認為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現過程是研究重點;有的學者則認為信息化教學能力與傳統教學能力的區別為重點。筆者在綜合分析廣大學者的研究重點中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進行重新梳理,將其定義為:職業教師在基于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以信息技術為支持、以教學過程為依托、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活動的能力。
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是指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包括課前——課中——課后,都以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性支持。
以教學過程為依托是指充分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包括資源的收集、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整個過程中,有效體現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如動畫制作、圖像處理、視頻剪輯、系統仿真設計等支持教學;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相應的教學資源,創建教學平臺,以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手段。
在迅速發展的信息化教育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建設與發展,在不斷努力中獲得了一些收獲,但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這也是高職院校教師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切入點。
1.思想意識
信息化技術時代已經到來,智能化、數字化教學是教育事業的必然趨勢,具備多樣化的教學能力則是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對于高職院校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局限性,在高職院校,很多教師無法及時將思想意識轉變,大部分教師不能夠充分認識信息化教學的內涵,對其認知仍然停留在簡單地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的層面上,導致信息化教學和利用信息技術之間的概念混淆。教學活動的開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僅僅只是作為輔助性手段,片面地覺得PPT教學就是信息教學,很少會運用其信息技術完成教學任務,甚至會認為信息技術教學中一些內容的設計與制作反而是在浪費時間。與此同時缺乏一定的發展意識,對于教育信息化發展在認知上存在偏差,雖然很多教師在日常生活、教學中也能夠感受到由現代化信息技術、平臺帶來的便利性,但是卻對教育領域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前景持質疑態度,在此方面缺乏更加深層次的鉆研。另外,也有部分教師個人發展要求相對低一些,對于現狀比較滿意,而這種安于現狀、缺乏強烈發展的意識導致其職業生涯規劃僅僅停留于當下,主動提高信息化教學意識非常薄弱。由此造成了給予學生發展引導意識不斷削弱,不管是現代還是未來社會的發展,對于信息素質較高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也正是由于思想意識中存在如此大的偏差,進而導致高職院校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的學習意識、鉆研意識較為薄弱,難以做到給予學生正確引導以及相應的指導,無法緊跟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中改革創新的步伐,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同樣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2.信息化能力不足
信息技術時代,教育領域教師是否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主要還是依賴其是否具備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以及技能,而且可以靈活運用。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都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在課件制作、設計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多數教師不知道如何運用軟件或者是工具制作視頻、處理圖片、動畫展示等,這很大程度上與其學習以及經驗密切相關。經驗及運用能力的不足,導致信息技術教學水平大幅度下降,對于學生學習效果同樣也會帶來不利影響。除此,信息化教學主要就是通過信息化手段的運用,采用合理的方法,將教學重難點突破,進而實現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銘記在心中,準確把握軟件、硬件特點,既懂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同時又具備較強的運用技巧,能夠將信息平臺同教學內容無縫銜接。但是當前很多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和教學內容融合方面不足,且部分教師自身水平不足,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有效利用新設備、新平臺,教學方法單一,更多地依賴多媒體進行授課,向學生展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文字、動畫等。
雖然大部分高職學校能夠積極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提供設施設備,但存在“重”硬件環境、“輕”軟件環境的問題,很多學校沒有對軟件環境包括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平臺或者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等進行優化,無法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由于信息化教學中需要應用一些新的知識以及技能,而很多教師并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這就需要借助后期培訓來不斷提高。但是很多學校缺乏相應的校內培訓模式,沒有積極響應職業教育學會牽頭的校外統一培訓模式,教師發展不均衡,培訓工作開展“形式化”,不利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效提升。雖然有些高校也在培訓方面投入了較大精力,但是最終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在培訓安排方面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員集中培訓時間較為倉促,無針對性,缺乏有效指導,很多教師在培訓以后依然對諸多技術理解不夠,進而產生了消極態度,影響到了培訓效果與質量。
同時,高職院校在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方面并沒有設置相應的獎懲制度,而制度則是激發人不斷改進、不斷提升的一劑良藥。教師同樣也是如此,本身就非常繁雜的工作量,又要抽出時間來學習信息化教學手段,這無疑使教師面臨較大的挑戰,但學校當前獎懲制度的缺失,極易打消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
為有效提高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就應當發揮教師、學校雙主體作用開展教育工作,探析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1.激發信息化教學需求
信息技術與我國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完善的外部環境和發展動力。教師應當將外在動力轉化為內在動力,既要充分認識信息化教學的內涵,又要在了解本學科領域信息化教學的潛在需求中,將信息化教學充分應用到專業教學課堂。比如,會計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該學科的信息化教學需求要求教師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
2.提升信息化教學意識
在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首先應該以教學意識作為內在驅動力。只有當教師具備較強的信息化教學意識時,才能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新的知識以及技能,自主提升信息化教學技能,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且要充分認識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自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角色發生了三大轉變:
(1)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指導者;
(2)課堂的導演者——信息化教學的實踐者與應用者;
(3)教學者——信息化教學的學習者;要求教師根據學科背景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視頻制作、資源整合等相關技能,在積極參與培訓活動、不斷學習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3.創新教學活動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意味著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活動時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應當積極應用諸多新式教學模式于教育教學課堂,包括微課教學、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法等。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教學平臺,如職教云平臺、釘釘、QQ群、騰訊課堂等開展網絡授課或網上教學,滿足信息化教學的需要。
學校應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環境支持、資源支持,通過積極開展培訓活動、加大投入等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1.建設軟件環境,豐富教學資源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學校軟硬件環境的支持,這也意味著學校必須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建設軟硬件環境。上述我們也提到目前高職院校的硬件環境逐漸成熟,軟件環境的建設更為重要,這里所說的軟件環境包括數字化教學資源、網絡教學平臺、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等。
首先,高職學校應當確保學校計算機具有能夠為教師線上教學提供支持的軟件系統,包括網絡課程開發工具、網絡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等,教師可以依托網絡平臺來進行相關課件的制作、發布,也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和學生進行“非面對面交流”。這就要求高職學校積極引進線上網絡教學平臺,包括國外的Web CT、Blackboard、Moodle以及國內自主研發的職教云、北大在線、MOOC平臺等。其次,高職院校應當建立教學管理系統,將其作為支持教師進行線上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支撐,從教學管理系統中確保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2.改革評價機制,激發教師動力
對于教師而言,本身工作負荷就較大,再加上當前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他們提出的高要求,具備較強信息素養已經成為對教師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為調動教師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積極性,高職學校就應當深化教師的教學態度,通過改革評價機制,激活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能力發展的積極性。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融入學校發展戰略方針中,構建相應的獎懲激勵體系,主要可以由教學檢查、評價以及考核等內容作為切入點,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考核作為其中一項重要指標,例如,教學檢查中可以涵蓋信息化教學資源投入、教學流程設計是否合理等;教學評價側重點可以放在信息化教學資源、內容是否相符,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效果、信息技術方法、工具操作是否靈活熟練;教學考核時可運用積分制度,得分越高,越有利于教師評職稱,換言之,也就是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教師的個人教學評估、職稱評聘掛鉤,也可以根據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給予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等,肯定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價值,從而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展自我。
3.優化培訓模式,發揮平臺作用
高職院校應當加大對專業教師的培訓活動,要在行之有效的培訓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首先,在培訓內容方面,可以將教學平臺作為重要的載體,根據平臺中海量的資源、軟件以及技術,不斷深化培訓內容。高職學校應當確保培訓工作理論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活動。例如,針對教師制作課程資源這一問題作為培訓重點,開展模塊培訓;將基礎技能普及以及問題導向合作,開展針對培訓,這都能夠很好地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要將培訓內容不斷更新與優化,確保教師能夠接觸到最新的信息化知識以及技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其次,在培訓方式方面,高職院校也應當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培訓活動。單一的面授集中培訓方式不能夠滿足所有教師的需求,應當在講座形式、面授培訓形式的線下培訓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培訓活動。高職院校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傳優質的培訓資源,也可以引導教師建立網絡云空間上的調研小組,在克服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基礎上,引導各個學校之間的教師進行專業技能的交流以及提升,從而在線上線下多元培訓中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再次,在培訓時間方面,由于大多數教師日常工作較多且繁雜,針對此情況,培訓時間的安排靈活性要更強一些,盡可能做到工作與培訓兩不誤,確保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以及機會接觸到新的信息知識,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最后,在培訓評價方面,要給予過程性考核較高的重視,確保評價設計更加科學合理,在教師每次培訓結束以后,要及時進行實踐性的考核,根據規定以及要求給予有效的評價,同時還要設計獎懲制度,督促教師積極主動的參與培訓,提高培訓的效果,使培訓真正意義上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與此同時,還要構建培訓跟蹤以及互動平臺,督促教師學習,通過此平臺,教師間可以進行交流與溝通,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總結實踐應用經驗,彌補自身在信息化教學中的不足。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中知識結構以及能力素質的重要部分。教師要想與時俱進,響應教育發展要求,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實現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在充分認識信息技術、靈活應用信息技術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從而實現專業提升與跨越,在發展自我中推動高職教育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