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李慧君

,。
80后女孩董曄來自北方一座四線城市,從研究生畢業到現在,董曄一直都奮斗在北京這座城市,并在教育行業耕耘多年。
之所以選擇教育行業,初心是因為年少時的經歷與感悟— —董曄上初中時,當時的班主任對于班級里的同學要求很嚴苛,認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盡管董曄的成績很優秀,但也很少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好的教育不應該是打壓式的,而應該是鼓勵式的”,這樣的感悟,促使董曄想要改變陳舊的教育方式,用更正向的教育幫助孩子追逐夢想。
從計算機考到心理學是董曄在大四時作出的重要決定。大四考研,董曄遵從內心的想法,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作為研究生學習的方向。研究生期間,董曄考取了心理咨詢師二級證書。由于就讀的山西師范大學是師范類院系,專業的研究方向偏重教育領域,為董曄日后與孩子們打交道夯實了基礎。
研究生畢業后,董曄決定在北京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初來乍到,董曄找到的是一份針對學齡前兒童研發校本課程的工作。正好當時她的小孩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董曄一邊和同事們研究、開發幼兒校本課程,一邊在自己的育兒中去實踐所思所想。董曄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是不能缺失的,不然以后很難彌補。
“我對幼兒園特別挑剔,別的家長看吃的好不好,我就會問上什么課程、有什么活動,能幫助孩子培養什么能力,和其他家長關注點不一樣。”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幼兒園有所收獲,董曄曾為女兒三換幼兒園。至于原因,她表示,“剛開始上蒙氏的小班,就開始寫數字、涂色,運動很少,孩子間的互動少,就換了一個家庭園,小朋友每天做運動,還能參加戶外游戲。到了大班后期又換了回去,再到蒙氏,為小學做銜接。”
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董曄認為能力的培養比較重要。“孩子身體心理健康,熱愛學習,面對挫折能勇敢堅持,就足夠了。”
“我比較注重陪伴。”董曄說,“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媽媽多一些陪伴,會比其他人效果好太多。不過我產假結束就回去上班了,孩子爺爺家姥姥家輪著待,比較膽小,缺乏安全感。后來我就特別注意,通過和孩子一起讀書、游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心。”
前幾年女兒進入了小學,董曄也進入到一家家庭教育咨詢公司。至于工作的意義,就是可以幫助到每個前來咨詢的家庭,讓孩子生長在更加和諧健康的氛圍里,發展出更好的自己。
“現在,我女兒三年級了,在幼兒園時我讓她體驗了不少類型的課,鋼琴、舞蹈、美術,但都沒讓她考級,我會根據孩子的時間和能力調整課程難度和進度,讓她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熱愛。當然如果孩子嘗試了不愿意,我也不會勉強。”對于教育,董曄選擇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7月暑假,董曄依舊很忙。盡管如此,她的心態一直很樂觀,正如她對女兒的期待,心理強大,生活才能更加順利。
中國人的小康生活“錄”董曄(家庭教育咨詢師)“工作的意義,就是可以幫助到每個前來咨詢的家庭,讓孩子生長在更加和諧健康的氛圍里,發展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