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可菲
(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四川成都 610021)
中提琴左手技術的培養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如何構建起一套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是需要一個梯階式的教學模式,從易到難,從初級到高級,層層遞進最終使中提琴演奏者擁有良好的左手演奏技術,能為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服務。
中提琴左手梯階式訓練的初級認知是從左手指獨立性訓練開始的.所謂手指獨立性就是單獨一個手指的向上向下垂直起落的指根能力,在整個的起落過程中左手的四根手指要保持橢圓放松的狀態。控制好手指起落的核心是指根部;按指起落動作要盡可能敏捷迅速;手指按弦要輕輕地打下去,力量適中,起落動作最關鍵的一點是無論手指抬起還是下落都要貫穿一個松字,左手指要始終保持非常松弛的狀態,不可出現僵硬的現象。訓練手指起落時一定要注意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手指抬起過高,會使手指增大活動量,這樣對按弦和演奏時流暢性不利,影響手指跑動速度和準確性;而從另一方面來講手指抬起高度不夠,指根的基本力量不足,達不到按指要求那么也是無法順利完成該項動作的。因此,手指獨立性是一個內在相互關聯的關系。
梯階式訓練初級認知的另一個內容是左手基本手型的訓練.演奏中提琴時,左手技術是復雜多變的。面對這些多變復雜的局面時,要有一個不變應萬變的方式,所以良好的手形是應對這一系列問題的重要因素。左手指在不同條件下手型的保持,是降低手指動作頻率和提高的按弦速度的核心要素。
能正確處理各種復雜技術形式下的手型,需要先從左手手指接觸琴弦的動作位置開始入手。筆者建議無論左手的基本條件是否有差異,左手的大拇指上移相對于左手按弦的2指位置,而左手按弦的1.2.3.4指盡量保持一個四度框架的手型,1.4指是關鍵。無論在任何把位1.4指需要將四度手型保持住,不能因為2.3指的按弦關系變化而隨之產生變化,最終導致1 4指手型的變形造成音準問題和手指按弦僵硬等問題。在4指保持好按弦動作后,無論是1.2指或是2,3指的組合按弦都不能影響4指的地位,特別是1指需要以4指為依靠做一個后移的伸張動作,往往1指后退,4指會被拖累跟隨其后退,手型出現問題造成這組4個音符全部音準偏低,所以在保持左手基本手型的訓練中,拇指和1.4指的手型是練習的關鍵,通過類似的練習,可以將基本手型之內的各種手型變化有針對性的訓練,為培養好正確的左手手型奠定基礎,并且達到平衡四根手指能力的目的。
舵式動作是中提琴演奏中左手技術的一個重要環節,舵式動作的適當運用是保證音準的重要方法之一,這個技術動作的掌握可以極大地彌補并解決因中提琴演奏者左手偏小而造成的一些技術難點。舵式動作就是以左肩關節為發起點、左臂、左肘依據演奏時不同位置和把位做出于之相符的搖擺形式。左手在不同弦上演奏時,整個左手的各個關聯部位必須各有與之相適應的角度。即左手在A弦上按弦時,左臂、左肘有一個與之相符的角度。當分別演奏D、G、C弦時,左臂、左肘要逐步向里部做弧形扭轉,通過不斷的調整來尋找出手指在不同角度上按弦的最佳位置。從反方向來看,當左手按弦從里弦轉到外弦時,左臂、左肘必須向外移動,之后的轉弦按指也要做同樣地向外移動,這一系列動作是在拉奏音階或類似分解音程的上下樂句時左手必須要運用的技術。接下來筆者以D大調三個八度的單音階為例進行分析,從一把位C弦的一指主音開始,左手手肘要向里扭轉,使左手手指按弦更加輕松,指根關節能很好的發力,而后音階上行至三把位一弦的位置,這時左手手肘也要跟隨向外扭轉,將整個手型的重心外移,這個時候舵式動作就起到了調解左手臂,左手肘放松狀態的角度作用,此處的調解一定是有度的,稍微的,切不可過量。再往下幾組上行音,左手按弦通過連續的換把經過了三把位到達七把位,對演奏者來說左手指按弦和音準的穩定性可能會出一定的技術障礙,再加上中音提琴本來琴身較長,如果不通過舵式動作的協調,在演奏這一音域的音符時,左手手指不能最大限度地展開,那么再好的手指條件也無法準確地演奏。無論在演奏多高音域的音符時,左手按弦都要保持相對松弛的狀態而這一狀態就需要依靠舵式原理來完成。在音階下行時,左手的手肘也需要主動做出調整,下行時左手臂在逐漸遠離自己的身體,同時左手手肘也要向外扭轉。當從5把位換回至3把位,最后返回1把位時,手肘在每一次換把之后都需要調整其角度以保持手指按弦的面積和左手手臂的整體放松。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左手舵式動作的實際應用還未全完植根與其大腦,單純做轉肘的練習時還可以正確調解,一旦綜合演奏起來往往會因為別的因素而忘記這一技術要領,沒有在自我的大腦意識中形成對這一動作的本能條件反射,沒有一個對調解動作的預先判斷,所以就會造成諸多左手演奏中的技術難點。所以在左手基本功梯階式訓練的中級認知中,舵式動作的訓練與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保留手指是中提琴左手演奏技術中不可忽略的一項訓練。在出現換弦問題的時候,手指不做保留,就很容易出現空弦。在演奏快速段落及分解和弦時保留手指有助于提高左手音準的把握性.任何一根手指作為保留指,之后的按弦指無論是單音還是雙音都可以根據音程關系之間的距離來摸索出手指間在琴板上的指距。例如:半音關系指間距要縮小,全音關系指間距要遠一些。大六度音程兩指間距要有一根手指的寬度,小六度則只有一個半音的指距。各種復雜的指間關系所需要的指間距離也不同。按弦靠近琴頭,指間距越大,按弦靠近指板高位,指間距越近。因此,要想準確摸索出各個手指之間在指板上的指距,一定要勤加練習,要以敏銳地預判視聽為先決條件,依靠大腦對手指在指板上不同位置的指距肌肉記憶去做精準制導。
例如在演奏上下行音階時,從練習的開始階段就要培養保留手指的習慣,在演奏有換弦組別音符時常會出現由于沒有掌握好保留手指的技術而產生的雜音,慢速練習時,這些雜音可能還不太容易顯現出來,但當我們快速演奏時,就會出現因為換弦前面的那個音符沒有保留手指,導致出現換弦瞬間手指抬起而產生的空弦音。五把位以上保留手指使音準有依據,當上行音階來到五把位A弦1指升“fa”時。先行一指就一定要按在弦上保留了。第一它可以作為高把位有力的支撐點,為五把的按弦形成良好的手型,二來其后按下的手指則可以根據保留與其之間的音程關系去摸索出下一個按弦手指與保留在弦上的手指間大概的指間距離,以此來作為保證音準的依據,在如譜例上行的最后一組來到七把位A弦的“la”音時,從1指開始保留,2指“xi”音與1指是一個大二度關系,需要將手指分開按弦。而接下來3.4指也可以按照同樣的道理去“計算”出來。這樣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高把位演奏時的音準問題。保留手指不僅對上行有用,下行時有序地將手指一個接一個的抬起來,不需要其他任何多余的動作,使演奏表現得更為連貫,流暢。所以在演奏中遇見類似音階或分解和弦片段的樂句,演奏者都可以使用保留手指技術來進行練習。
換把的應用是豐富中提琴演奏的表現力,凸顯其獨特的音色和音域特征的重要技術手段。換把對于整個弦樂器家族來講都是左手演奏技術發展過程中起核心要素的環節。毫無疑問對于任何一位中提琴演奏者來說,只有通過多年的艱苦學習,經過無數次在指板上的前后滑行,使其大腦和手指對換把距離產生出特有的肌肉記憶后,方可在演奏作品過程中自由地在指板上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換把的方式在中提琴左手技術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是滑指和伸張指兩種。第一種方式滑指是一種有過渡音的換把方法。滑指換把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有領導指的應用。即在換把時,以某把位按弦的手指領導滑行到另一個把位時再按其他手指。以克萊采爾練習曲第十一課為例,按照先行指換把的原則,就是需要有一個領導手指的換把應用。即用前一組結束音的按弦手指作為向導,滑到下一組演奏音符所在的把位之上,然后再按弦要演奏的音符。例如開頭處從A弦四指在一把位開始,拉奏一組三連音后,結束在二指“do”音上,而接下來的第二組三連音是需要在三把位演奏,這時就需要應用滑指換把技術來完成,二指作為向導在即將拉奏完音符實值的一瞬間,輕輕地啟動向三把位滑行,當到達預定三位把的音位后,第二組三連音的第一個四指音符就以二指的方位為標準,迅速按弦,這樣就松弛干凈準確的完成了這次滑指的換把過程。這是從低向高把位滑指換把時的方法,而下行換把也是需要先行指帶領的。又例如練習曲中從D弦三把位“xi”開始向下行進,到這組結束的一指“so”音,而接下來的這組三連音是需要退把至一把位用三指按弦開始,所以此處就要使用一指作為先行指向導,由它先行滑指退回到一把位的音位后,三指順勢按弦,即完成了下行換把的過程,換把流暢沒有換指的雜音。
第二種方式是伸張指的換把,在實踐演奏中,伸張手指按弦的換把也是應用很多的。以克萊采爾練習曲第三課的模進段落為例,剛開始從一把位A弦空弦以三度模進的方式向高把位行進,在第二小節和第三小節分別使用先行指換把技術逐步從一把位換至二把位、三把位、四把位、五把位、最后來到六把位。在來到六把位之前地把位演奏中,當先行指準確到達預定把位后,按弦手指都是在四度基本框架之內,手指相對有序規則地按下就好.而之后的演奏開始有序的,逐個把位的退回至一把位,在演奏過程中,對于換把的標準是干凈沒有雜音;流暢連貫沒有換把過程中的疙瘩;換指利落不要出現滑音。因此在換把練習中為了盡量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建議在此處使用伸張指換把技術,及四指在上一把位離弦的同時一指做伸張動作,四指也同時做伸張動作,使整個手指有序的下移至接下來把位的音位之上,這種伸張技術在高把位時,手指的伸張感并不是很明顯,越到中提琴的低把位時越發明顯,演奏者的手指會感到很強的伸張感。
揉弦是所有弦樂器最主要的表現手法之一,特別是對于中音提琴來講,左手揉弦是豐富其演奏作品音色的重要技術。揉弦一定要符合其樂器自身的特點的要求,并尋找與之相配的揉弦方式。筆者建議中提琴演奏者應該應用臂腕式揉弦及下臂、手腕、手指關節的聯合動作。臂腕式揉弦能夠保持左手揉弦的持續性,依靠整個左手臂的力量帶動手腕及手指關節前后搖擺產生揉音效果。在樂曲中演奏較長時值的音符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揉弦方式,產生出揉弦效果,那么樂曲的音樂內涵就無法表達出來,演奏也顯得蒼白無力。在訓練過程的初期,演奏者往往會出現揉弦頻率過快,導致琴弦振動不充分,只有動作沒有揉弦的實際效果,并且還會造成演奏時左手手臂和手腕過分緊張,揉音幅度過小速度過快。我們練習長音揉音時,可以嘗試從三把位開始演奏,練習時手掌不要去倚靠琴身,由左手臂開始發動,有它作為動力的發起點,帶動手腕將左手臂的力量傳遞到所要揉弦的按弦手指指根,將三個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聯合行動。在中音提琴的低音區,揉弦的方式要盡量選擇平穩寬廣,搖擺幅度大,頻率較慢的揉弦,這樣的揉弦更能將中提琴歌唱性的樂器特征顯現出來。
當然揉弦的方式也不僅僅只有寬廣,抒情型,要想表達不同內含的音樂內容豐富演奏手段,在一些特定的音樂作品中,揉弦方式是需要不斷調整的,如巴托克中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束段落的高音區樂段,樂句是從中提琴的六把位A弦一指“so”音開始的,屬于中提琴的高把位區域,對演奏者的左手能力要求極高,首先需要大拇指調整至琴板上方充分將虎口打開,讓左手手指高過于指板之上大拇指起到支撐作用,以此作為按弦手指一指動力的發起點。通常情況下把位較高,左手揉弦特別容易僵硬,造成手指關節揉音幅度不夠,完全沒有揉弦效果,所以揉弦方式一定要使用整個手臂、手腕、手指相結合的方式才能使在高音區域的音符揉弦持續,搖擺幅度有力產生揉弦效果。同時在這段高音旋律中,演奏者應該盡可能保持每個音符都揉弦,每個音符交替之間揉弦都不要有停頓,這要音樂的連貫性會保持得更好。而之后的旋律音符需要換至更高音域去演奏所以就建議演奏者使用3指揉弦,因為3指比起4指相對有力,更能有力的站立,左手拇指位置還需要做適當的上移起到支撐點的作用,在此通過臂、手腕、手指三者結合的方式帶動揉弦,在如此高的把位上演奏決不可單一的使用左手的某一部位去完成揉弦。另一方面我們再從音樂表現上來看,演奏者此處需要演奏出飽滿有力,充滿張力的音色,要有很強的情緒表達。如果沒有相對快速而有力的揉弦方式演奏,那么演奏者所拉奏出來的音樂內涵根本無法表達出激情慷慨的情感,毫無表現力。所以為了更加豐富,有層次的表達出作品的音樂內容,中提琴演奏者應該熟練掌握好各種揉弦技術,對待不同的音樂內容要有不同的揉弦方式,揉弦技術能慢能快掌控自如。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與藝術實踐的積累認識到培養中提琴左手基本功的能力是一個漫長且有遞進層次的過程,它的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每一個階段都需要一個合理的周期并通過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標準。中提琴左手梯階式訓練的三個階段內容各不相同,但相互以遞進的關系相輔相成,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合理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文本的論述能為中提琴演奏者,學習者構建起良好的左手演奏技術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