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煜晴
(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00)
李叔徼墓志現收錄于趙君平、趙文成等人編著的影印本《秦晉豫新出土墓志搜佚》,根據課下查閱,目前學術界對這方墓志銘的研究尚無。本人希望能夠通過對墓志銘拓片的研讀,在墓志錄文的基礎上,從隴西李氏宗族入手,對志主的家族以及個人情況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對志主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不當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嗚呼!有唐李府君之墓,其附也,必誠必信;其葬也,惟度惟禮。則先哲之嘉猷,府君之憲令,可得而見之矣。府君諱叔徼,隴西成紀人也。曾祖玄道,皇朝秦王府文學館學士,給事中,常州刺史,姑臧公。佐成帝業,翊贊鴻猷。祖云將,尚書右丞,贈隴州刺史。式敘彝倫,誕敷朝典。考絳,河南縣令,毫、鄧、兗、滑四州刺史,贈大理卿。政行列郡,惠我蒸人。府君克奉芳歸,弘宣碩德,風神簡貴,氣概清遠。忠孝也者,生而知之;禮樂也者,學而受之。少鐘家艱,柴毀過禮。外除自前太廟齋郎,選補汝州枼縣主,以公坐貶復州竟陵縣尉。未幾而太夫人薨,毀殆滅性,全而就禮。服除,移襄州谷城、宋州襄邑二縣尉,皆迫朝典,強從班序。天寶末,奸臣弄兵,竊據河洛。府君全獨抱節,越在草莽,混跡淮外,不與人事。揚州節度采訪使署壽州霍山縣令,辭不應辟,條然自閑。人推道義,天奪福壽。嗚呼痛哉!以乾元元年四月十三日中夜,遘疾奄終于盧州之旅舍,春秋卌有九。府君誕有華宗,光昭盛烈。才不兼命,位不充德。朋友嘆惜,士庶傷嗟。夫人滎陽鄭氏,自府君即世之后,削發出家。有子曰顒,未婚未仕,世業清素,家惟屢空。子婿前汝陽令豆盧鵬,爰以懿親,主辦葬事。敬守謙儉,用遵典式。以大歷四年十二月六日,歸貶于偃師北原,祔先塋之后,禮也。頓情切私門,痛深諸父,望斷九原之訣,追惟十起之恩。敬揚家聲,傅信幽石。詞曰:
邙之腹,洛之曲,黃圖近兮形勝足。物且具,禮及數,佳城閉兮天地固。霜月寂寂兮滿長空,寒山烈烈兮生悲風。噫夫!痛孤胤之充窮。
據考證,李叔徼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隴西李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以隴西郡為郡望的李姓氏族,在南北朝時期為北方著名的高門士族,到了十六國時期,隴西李氏從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
涼州姑臧人李弇憑借一定的勢力得到了前涼開國國主張軌的重用,被封為武衛將軍和安世亭侯,受前涼統治者提倡儒學的影響,開始接觸、學習儒學,“隴西李氏便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接受儒學的,此后儒學便成為這一家族會政治地位上升的重要因素。”
李弇之孫李暠受家族影響,自幼就十分好學,通讀經史,擅長文辭,魏晉時期建立了西涼政權。西涼國的統治一共維持了22年,歷經了李暠及其二子李歆、李恂兩代,421年被河西王沮渠蒙遜滅亡。
李家政權雖告一段落,但李氏宗族猶在。在遭遇國破家亡后,李暠之孫李寶無力東山再起、恢復政權,于是“遣弟懷達奉表歸誠。世祖嘉其忠款……別遣使授寶使節、侍中都督西垂諸軍事、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仍鎮敦煌,四品以下聽承制假授”可以看出,北魏對李寶采取的是一種籠絡的態度,促進其進一步對河西地區進行管理和統治。
“李寶等歸魏,李暠家族成員從割據政權進入中央政權,至其子李沖時,李氏家族在門閥社會的貴盛達到了頂峰階段”李寶共有六個兒子,都在北魏擔任要職,但是最杰出的是李寶的長子李承和第六個兒子李沖。
李承深得拓跋珪器重,被賜為姑臧侯,在北魏高宗末年,被任命為龍驤將軍、滎陽太守,為政嚴明,深得統治者信任,是隴西李氏姑臧房始祖。
李沖生逢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改制的太和年間,憑借卓越的政治才干,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隴西李氏也因李沖變得位高權重。北魏孝文帝時期為了鞏固統治,進行漢化改革,積極仿效漢族的門閥制度,孝文帝定姓族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以李沖為首的“四姓”集團。四姓高門分別為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雖然并未列入“四姓”,實際上卻是“四姓”集團的核心。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盧、鄭、王之所以能名列四姓之地位,與隴西李氏當時位高權重有很大關系,上述四家“與隴西李氏通過婚姻關系所結成的政治聯盟是其得以躋身‘四姓’的關鍵”。
由此可見,北魏是隴西李氏成為世家大族最重要的時期。但是后期,門閥制度由于其自身的腐朽性而逐漸走向衰落,爾朱榮策劃實施的河陰之變,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隴西李氏就在此事變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而逐漸衰落。
到了李唐王朝時期,李氏家族地位又有了很大的改變。雖然有關隴西李氏與李唐宗室的關系,爭議不斷,但李唐始終自稱出自隴西李氏。唐朝建國后,李姓由貴姓上升為國姓,并成了大唐王朝的象征,唐人的《姓氏譜》中,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唐王朝統治范圍內的許多少數民族政權也都改國姓為“李”,李唐王室更是對各族賜姓為“李”,從而確立了隴西李氏在全國姓氏中的特有地位,中唐以后,隴西李氏由于戰亂和到南方做官等因素影響開始向南遷徙。
李氏宗族支系龐大、歷史悠久,在此只對隴西李氏的興衰變化進行概括性的簡要探討,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隴西李氏家族飽經歲月的洗禮,這一路發展下來可謂顛沛流離,不僅受當時統治政策的影響,也和時代背景等因素相聯系,但是事實上隴西李氏家族的曲折經歷對整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小視的積極影響。
李叔徼墓志銘中只提到了他四位家族成員,分別是曾祖父李玄道、祖父李云將、父親李絳以及兒子李顒,但其實李叔徼所出身的隴西李氏姑臧房,支系龐大,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過興盛與沒落,在此就李叔徼個人家族以及他本人履歷情況進行簡要說明,以期能形成對墓主更全面的認識。
根據《新唐書》記載:
“姑臧大房出自興圣皇帝第八子翻,字士舉,東晉祁連、酒泉、晉昌太守。三子:寶、懷達、抗。抗,東萊太守。生思穆,字叔仁,后魏營州刺史、樂平宣惠伯。生獎,字道休,北齊魏尹、廣平侯。生瓌,黃門郎。生斌,散騎侍郎,襲樂平伯。寶七子:承、茂、輔、佐、公業、沖、仁宗。承號姑臧房。
根據記載可知,姑臧大房出自李寶之父親李翻,李承為姑臧房始祖。上文提到過,李承曾擔任龍驤將軍和滎陽太守,龍驤將軍為當時三品官,太守更是州郡的最高行政官員,掌握重要權力,由此可以看出統治者對其的信任;李承共有五個孩子,其中李韶曾多次升遷,擔任過北魏司空、定州刺史等重要官職,去世后被賜為姑臧文恭公;到李韶時期,姑臧房還稱得上興盛,而到了后期,卻出現了衰落現象,例如李玄道祖父李瑾擔任的西魏著作佐郎為正八品官,玄道父親李行之擔任都水使者,官秩在列卿中最低,在唐代為五品官等等。
而到了李玄道時期,稍有恢復,由于李玄道被墓志所提,并且其的確頗具影響力,在此做一個稍微詳細的論述。據考證,李玄道在兩唐書中均有所記載,但是兩唐書記載稍有些差異,《舊唐書》對于李玄道的身世背景和其與王君廓之間的嫌隙記載較為詳細,云:
李玄道者,本隴西人也,世居鄭州,為山東冠族。祖瑾,魏著作佐郎。父行之,隋都水使者。玄道仕隋為齊王府屬。李密據洛口,引為記室。及密破,為王世充所執。是時,同遇兇俘者并懼死,達曙不寐,唯玄道顏色自若,曰:"死生有命,非憂能了。"同拘者雅推其識量。及見世充,舉措不改其常。世充素知其名,益重之,釋縛以為著作佐郎。東都平,太宗召為秦王府主簿、文學館學士。貞觀元年,累遷給事中,封姑臧縣男。時王君廓為幽州都督,朝廷以其武將不習時事,拜玄道為幽州長史,以維持府事。君廓在州屢為非法,玄道數正議裁之。嘗又遺玄道一婢,玄道問婢所由,云本良家子,為君廓所掠,玄道因放遣之,君廓甚不悅。后遇君廓入朝,房玄齡即玄道之從甥也,玄道附書,君廓私發,不識草字,疑其謀己,懼而奔叛,玄道坐流巂州。未幾征還,為常州刺史。在職清簡,百姓安之,太宗下詔褒美,賜以綾彩。三年,表請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以祿歸第,尋卒。子云將,知名。官至尚書左丞。
而《新唐書》的記載則較為簡略:
李玄道者,本隴西人。世居鄭州。仕隋為齊王府屬。李密據洛口,署記室。密敗,為王世充所執,眾懼不能寐,獨玄道曰:“死生有命,憂能了乎?”寢甚安。及見世充,辭色不撓,釋縛,為著作佐郎。東都平,為秦王府主簿。貞觀初,累遷給事中,姑臧縣男。出為幽州長史,佐都督王君廓,專持府事。君廓不法,每以義裁糾之。嘗遺玄道婢,乃良家子為所掠,遣去不納,由是始隙。君廓入朝,玄道寓書房玄齡,玄齡本甥也。君廓發其書,不識草字,疑以謀己,遂反。坐是流巂州,未幾,擢常州刺史,風績清簡,下詔褒美,賜繒帛。久之,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以祿歸第,卒。
雖然兩唐書詳略有所不同,但是通過兩唐書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李玄道大致的人生經歷。李玄道出自隴西李氏,隋朝時期擔任要職,唐代更是得到朝廷重用,貞觀初年,累遷給事中,受封為姑臧縣男,中期因被王君廓謀反拖累而免職,后又起為常州刺史,政績清明,得到皇帝褒獎并贈予絲綢之物,最終以銀青光祿大夫致仕。
“李玄道生二子:長子正基,太子舍人;次子云將,尚書右丞”,李云將為李叔徼祖父,李絳為李云將次子,根據李叔徼墓志,李絳擔任過河南縣令和刺史,去世后被追贈為大理卿。
而對于志主本人,由于兩唐書對李叔徼沒有相關記載,因此只能大致從墓志中簡要整理出其曲折的一生。
李叔徼本人一身正氣,忠孝、講禮節。李叔徼在年輕時遭遇父母喪事,守喪期間,所有禮數都超過常理,一度導致自己毀損如柴,服除之后,官職上出現了變動,從太廟齋郎選補轉變為枼縣的主簿,后因受拖累被貶謫為竟陵縣尉,在擔任縣尉不久后卻遭遇了奶奶的去世,奶奶的去世對李叔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根據墓志可以看出,李叔徼因守喪過哀甚至威脅到了自己的生命,從父母和奶奶的相繼去世中李叔徼的狀態可以看出他的忠孝品質與道德操守。
同時,李叔徼對朝廷也是忠心耿耿。雖官位不高,但一直廉潔奉公。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奸臣私下謀反,試圖用不正當的手段占據河洛地區,在眾多官員中,李叔徼并沒有被當時局勢所影響,獨自堅守節操,不參與謀反之事,后期被任命為揚州節度采訪使和壽州霍山縣令,卻推辭沒有赴任。最令人遺憾的是,李叔徼在49歲就因病去世,由女婿主辦喪事,政治才華未能得到舒展,但給家族后代留下了深遠影響。夫人鄭氏在他去世之后,削發出家,兒子李顒,一生未婚未仕,家業清貧。
由此可見,在李叔徼時期,姑臧房稍顯沒落。李叔徼一生都未能得到重用,兒子更是沒有成家立業,家族可謂窮苦而不失節。但是到了唐代中后期,姑臧房一支系又再度興起,例如,李揆被唐肅宗稱贊為:“卿門第、人物、文章,皆當代所推”時人稱為 “三絕”;李承玄孫李大師、李延壽父子完成了《南史》和《北史》;和杜牧并稱“小李杜”的著名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出自姑臧房等,這些人物的經歷都能體現出隴西李氏的復興。
但是通過上文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隴西李氏的家族影響力,和唐朝時期隴西李氏地位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在唐后期隴西李氏家族仍出現一些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但是這多與其本人具有政治才干和遠見卓識有關,和自身出身并沒有太大的關系,這就體現出了門閥制度逐漸走向衰落的歷史事實,我們必須承認的是門閥制度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腐朽性,走向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尤其是到了李唐王朝時期,科舉制度的興起和發展,使士族階級也必須同一般庶族一樣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出身家族的影響力則被削弱,這也就導致了在唐代末期門閥制度被徹底掃蕩的歷史結局,因此隴西李氏整個家族大致走向一個衰落的狀態具有歷史必然性。
綜上,通過對李叔徼家族及本人的考證,我們可以感受到隴西李氏特別是姑臧房這一支隨著歷史的發展,地位的不斷變化,從得到統治者重用到后期的逐漸沒落而后又再度興起,不僅能夠看出貴族門第受歷史因素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的興衰發展,也能夠感受到歷史人物的命運與社會、家族背景之間的緊密聯系。由于本人知識水平有限,對于李叔徼墓志的考證還存在很多不足,還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
①趙君平,趙文成等編.《秦晉豫新出土墓志搜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第三冊第770頁.
②本墓志的錄文、點校等工作屬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共同主持的“《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整理與研究”項目的集體研究成果。墓志題名《二八一、李叔徼墓志(七七〇)》,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③張金龍.《隴西李氏初論──北朝時期的隴西李氏》.《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04期,第108-113頁.
④《魏書》列傳27《李寶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⑤王義康.《論隴西李暠家族》,《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第30-35頁.
⑥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65頁.
⑦《新唐書》卷72《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⑧《舊唐書》卷72《虞世南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⑨《新唐書》卷120《岑虞李褚姚令狐》,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⑩張應僑:《唐李玄道家族世系校補——以家族墓志為中心》,《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5期,第8-15頁.
(11)《舊唐書》卷126《李揆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