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伍 葉永麒 Xu Xiangwu Ye Yongqi

1.《云Cloud》,3D 打印裝置(圖片源于上海城市空間季官網)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加強改造提升老舊街區、老舊廠區的功能改造升級。上海市在《2021年城市更新條例》中指出:加強公共空間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強調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優化空間功能布局,塑造城市空間新活力。裝置藝術作為從小眾藝術衍生為大眾普遍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借助其特有的設計語言表現樣式,多樣化的藝術手段介入舊有工業廠區空間重塑,促進了用戶與空間的互動式體驗,通過藝術造型語言和科技與材料帶來感官刺激強化了用戶在舊廠空間中的藝術審美體驗,并促成了舊有工業廠區的有機更新。文章依托于第四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上生新所裝置藝術介入舊有工業廠區空間實踐,結合多次實地調研感受與游客訪談記錄,探討了裝置藝術介入舊有工業廠區的設計手法及原則,以期為城市更新視域下舊有工業廠區的有機更新提供借鑒與參考。
上生新所位于上海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在20世紀,作為哥倫比亞娛樂休閑聯合會,1949年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進入,使場地空間不再對外開放。直到上生新所整體搬遷、萬科企業入駐、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項目啟動。經過兩年的設計和改造,這座古老的封閉式工業廠房已經轉變為開放式的生活園區,具有娛樂、辦公、商業、文化、創作和藝術等多種功能,已成為上海文化藝術生活的新地標。項目由孫科別墅、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海軍俱樂部三處歷史建筑和十一棟貫穿新中國成長史的工業改造建筑共同組成。通過舊有工業廠區的更新改造設計,將工業廠區舊建筑的歷史價值與建筑結構的可用性結合起來,在設計過程中,充分尊重舊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其重塑活力。使其滿足人們對歷史記憶所承載的工業廠區歷史建筑的回憶,并實現了當代舊有工業廠區特定場所功能的實用價值與文化價值。
裝置藝術是通過在特定的場地環境中,將日常生活中的各類閑置物品或生活用品采用藝術、設計手法與人文理念進行重構與再利用,并適當進行改造與組合,形成場地文脈傳承和藝術造型形態的全新表達。裝置藝術是藝術家結合場地文化精神創作出的情感化實體表達,讓用戶以多維感官在與裝置藝術互動中進行體驗感知,給予參觀者全新視覺感受。換言之,裝置藝術是綜合“場地現狀+技術材料+人文情感”的展示空間藝術。其藝術的設計形式不再局限于藝術家行列,各類交互場景體驗使得參觀者以置于裝置藝術情感表達之中,通過日常用品、技術材料、科技手段等要素藝術加工形成兼具功能、藝術、趣味的藝術裝置。裝置藝術是基于對日常生活行為的思考與審美藝術的升華總結,以便實現激發參觀者對舊有工業廠區裝置藝術的場地文化認同。
1.造型藝術形態。
裝置藝術是附著于場所空間中的藝術創作,以介入的方式與場所空間產生密切的聯系,借助獨特的設計理念、設計手法以及新材料的運用,改善并重塑舊有廠區景觀并衍生出廠區空間的新業態。裝置藝術造型語言多借助點、線、面、體進行表達,展現裝置作品的結構特性。合理運用裝置藝術形態語言進行規則性排列或變換組合形成的藝術裝置,可以更好地與場地空間氛圍相融合,襯托場地更為豐富且細膩的情感與意境,給予用戶帶來更為多元化的藝術感受(如圖2)。
2.色彩語言表達。
裝置藝術在舊有工業廠區中的應用,可以通過色彩語言表達營造趣味化、人性化、多樣化的場景空間。色彩的差異性打破了場地原有材料及形式語言的慣性表達,使其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對比,設計出風格多變的置藝術作品。多元化色彩語言表達豐富了舊有工業廠區的景觀空間內涵,體現了場地空間的藝術氛圍。色彩語言的表達在場地空間中的應用使舊有工業廠區更為生態化,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促進了視覺上的觀感,并可結合場地主題的更換不斷創新,設計出符合時代、場地、地域文化等各類需求的裝置作品。
3.技術材料應用。
裝置藝術介入舊有工業廠區的有機更新需滿足用戶生理和精神雙重需求。隨著技術材料的更新迭代,裝置藝術在材料與技術應用上,需更為系統的設計并滿足用戶在功能、舒適、審美、新奇上的需求,在場地空間中多選用現有材料或舊有廢棄材料制作裝置藝術作品,實現創作靈感與環境氛圍的完美融合。新興技術與材料的應用拓展了場域內容表達的邊界,以舊有工業廠區為歷史背景,設計出內容表達豐富、造型特征新穎、作品極富趣味的裝置藝術作品,用以滿足用戶對舊有工業廠區的多樣化需求。
4.場所文脈傳承。
通過裝置藝術營造的藝術氛圍與情感互動,使用戶在場地裝置藝術的氛圍中感受濃厚的人文精神。舊有工業廠區營造上追求場地文脈的審美表達和精神感染力,使其用戶與場地實現精神層面上的共鳴。裝置藝術本質上是以場地空間、材料、情感為媒介,實現用戶行為和使用情感與裝置藝術相融合,使用戶也作為藝術作品表達的一部分,融入于藝術氛圍中,介于人的行為和情感語言的空間介入,與場地空間形成了情感上的交流,豐富了舊有工業廠區的情感表達。
1.有利于廠區工業形式語言的詮釋。
裝置藝術多元化的形態語言介入舊有工業廠區,是對廠區工業設施、空間形態和場所文脈等人文內涵的藝術性拓展,豐富了場域空間的環境樣式,提供了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語言,活躍了舊有工業廠區的藝術審美氛圍,使得工業設施與現代藝術形式語言的融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積極凸顯工業廠區設施作品的精神內涵。裝置藝術介入舊有工業廠區使場域設施材質語言表達上更為多元化,實現對上生新所工業衍生品進行二次藝術化設計處理并融合新的藝術形式進行綜合性創作,且能基于工業廠區地域文化特點在形式語言的表達上給觀眾帶來藝術享受。
2.有利于空間美感的價值體現。

2.上生新所社區盒子裝置(作者自攝)
裝置藝術以自身獨特的藝術特征介入到上生新所場地設計當中,裝置藝術以其人文性、審美性、技術性、實踐性等藝術表達形式綜合全面提升了舊有工業廠區在人文素養、審美內涵、科學技術和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品質感。在功能需求方面,裝置藝術所使用的技術手段與材料選擇更為廣泛,能較好的結合場地功能訴求及人性化角度進行裝置藝術作品的創作;在人文素養方面,裝置藝術注重在廠區人文情感上的表達,借助其良好的互動性、共鳴性來提升人們在舊有廠區空間中精神層面的人文體驗;在審美方面,裝置藝術通過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結合科學技術手段,基于場地的在地性促使裝置藝術作品內涵更為豐富,使游覽者能夠在舊有廠區場域空間中欣賞到多元化的藝術形式,提升場地空間的藝術審美與人文內涵。
3.有利于場地文脈的重塑與傳承。
通過對舊有工業廠區地域人文特征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形成特色鮮明的裝置藝術作品,成為舊有廠區內部空間中標志性的藝術作品,提升舊有工業廠區的可識別度。基于“第四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將公共藝術實踐活動滲透于城市舊有工業廠區的改造中,利用公共藝術重塑居民新的文化生態和生活環境,引導公眾積極參與與共同構建舊有工業廠區的有機更新。裝置藝術的地域化表現能更易被居民所接受,增強場地文脈的重塑與認同,改善場域功能和豐富城市空間層次。且能更好地滿足現代人對地域人文特色認知的方式,并體驗不同地域文化賦予廠區場域中所帶來的審美體驗與人文精神。
4.有利于沉浸式設計的互動體驗。
在場域空間的應用過程中,裝置藝術作為一種區別于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以其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設計深入人心。裝置藝術創作借助全息投影、AR、VR等新媒體科技手段,契合于并超越用戶日常生活體驗,通過游戲、戲劇、情景影像、娛樂設施、裝置空間展示等輸出形式利用產品設計或服務設計進行空間敘事,依托地域文化內容為基礎,集實體表達與虛擬現實技術于一體,營造多感官沉浸的互動體驗使用戶能夠充分體驗和沉浸于交互過程中,并最大限度地實現多感官刺激體驗,有利于更好的拓展舊有廠區場地空間給予用戶多元化的互動體驗。
1.異質同構。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外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類視覺感知與組織活動、人類情感與視覺藝術形式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一旦這些不同領域中“力”的作用模式達到結構一致性,就有可能激發審美體驗,即“異質同構”。異質同構是裝置藝術創作重要的特征,裝置藝術是由三種不同物質構成的藝術形式:場所空間環境特征、材料使用特征、人類行為和情感。借助場地現有空間環境材料進行同構轉化,使其作為全新的裝置藝術融入到場地文化語言中。新的裝置藝術作品既保留原有場地材料特性,又賦予其時代意義,呈現了對舊有場地材料元素的延續,并承接了傳統材料的現代性表達使其裝置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例如曼哈頓高線公園將廢舊鐵軌利用轉化再造基于其歷史文脈屬性結合植被綠化和場地廢舊材料營造出活力多樣的空間形態,將場地文脈與鐵軌再生價值等理念融入于城市景觀的風貌中,實現藝術轉化與城市更新的和諧共生,賦予了裝置作品語言在舊廠空間中別樣的意義,為當代舊廠城市更新在地性設計提供了不一樣的設計方法。以上生新所為例,上生新所整體反映了在一定時空背景下場域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環境特征,裝置藝術設計靈感源于場地的特性和原有舊有工業廠區的核心空間肌理,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
2.虛實交融。
上生新所舊有場地是近百年發展形成的城市肌理和物理環境,是時間賦予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上生新所裝置藝術將虛擬影像與真實場地空間相結合,以虛擬圖像將更豐富的形態語言融入舊有工業廠區中,并借助虛擬圖像在色彩、造型和動態上增強了工廠舊有設施的藝術表現。在虛實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中,裝置藝術實體形態語言更加豐富多變且靈活。虛擬圖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將不同的時間節點和空間環境整合到場地環境氛圍中,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3.互動詮釋。
裝置藝術是城市空間中的藝術性創作,以場地空間介入的方式與舊有工業廠區產生密切的聯系,借助裝置藝術的互動性及新材料的運用,改善并激活舊有工業廠區的消極性空間,從而營造出舊有工業廠區空間環境新業態。在舊有廠區空間激活中,互動作為新型設計手法以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感受使得觀者與作品空間相互作用。還可根據場地營造活動需要,接入用戶五感裝置、數字孿生技術和全息投影與沉浸實現空間環境的人機交互,激發了用戶、裝置與空間三者間積極聯動,強化了用戶與場地文化內容的互動,提高了娛樂性與體驗感,給予用戶實現了全方位、多感官、沉浸式的感受舊有工業廠區的文化氛圍。
4.人文科技。
裝置藝術將人文理念與科技融為一體。將海派的文學、歌劇、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融入裝置藝術,豐富了裝置藝術的人文內涵。通過新媒體與裝置藝術的融合,使得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和人文科技在空間上的表達更為生動,使藝術形態與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通過裝置藝術人文科技設計手法介入到舊有工業廠區有機更新中,對于城市景觀空間的塑造在其功能、形態、人文上具有革新的意義。用戶借助各類行為模式與上生新所產生互動交流,以裝置藝術在形態、光影、聲音和文脈上等各方面通過傳感器傳遞相應互動信息,更好的展現出舊有廠區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上生新所以多元共享共生的城市更新理念,改變了原有設施設計的形態、功能綜合科學技術創造并激發城市活力。(如圖1)
1.多元化與時代性相結合。
裝置藝術通過多樣化的形態語言優化上生新所的場域環境,從材料選擇、新技術應用、設計模式轉變等方面創造景觀空間,實現舊有工業廠區的多元化表達。裝置藝術結合用戶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場所精神、人類行為和情感等方面進行研究并創造,以改善舊有工業廠區的不足。裝置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其時代特征。多以踐行以人為本,保護場地生態環境的設計理念,強調人與空間環境的關系。裝置藝術的出現帶來不同的功能性與互動性體驗等,在面對不同的觀者與體驗者,讓用戶更為立體地感受到裝置藝術作品的多元化與時代性。
2.主題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城市更新愈發重視場域空間人文理念的表達,人文性作為場地審美表達、歷史文脈等內容的文化內涵。裝置藝術的介入不僅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結合場地人文創作出主題性分明、地域文化凸顯的藝術作品。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主題的主場地上生新所為例,裝置藝術作品傳遞出了場域文化的包容性與人文價值取向,整體營造了六個社區元空間,植入了七件主題性裝置藝術作品,可以使用戶系統性感受場域的藝術、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內容,豐富場域空間的文化內涵,并針對性地為各類群體提供服務,迎合了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裝置藝術使場域空間設計再生注入了新的設計思維與方向,為城市舊有工業廠區的新業態起到了推動作用。
(3)審美性與共鳴性相結合
裝置藝術在舊有工業廠區中的介入,增加了場域空間中的審美屬性,并實現了藝術作品與場域空間精神的契合。通過分析場域空間的人文精神和廠區風格等特點,將裝置藝術作品的特點融入到上生新所場域空間中進行設計,并通過裝置藝術形式語言更好地傳達空間的精神,利用空間共振原理使其更具藝術張力,令舊廠空間更具藝術吸引力。裝置藝術造型語言以其豐富的審美內涵及審美表達滿足了用戶差異化的審美需求,并生動鮮明地體現出場域內容的表達。引導人們在特定的空間環境中從被動欣賞到主動體驗,用戶積極地與裝置藝術進行感官、情感和行為的互動,使其用于置于場域空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舊有工業廠區作為歷史前進的見證物和遺留物,賦予了場地的時代精神和人文情懷。而裝置藝術通過對舊有工業廠區的介入,以其藝術形式的塑造、技術和材料的運用,結合用戶的行為和情感,豐富舊工業廠區的文化內容,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的場域空間。裝置藝術介入舊有工業廠區的有機更新可以看為是上生新所場地在歷史文脈的傳承、建筑功能的激活和共享空間的建設中價值再生的過程。其有機更新使上生新所成為一座保存歷史記憶的生活社區,成為現代創意辦公和藝術時尚的新場所,成為城市生活活力的風向標。本文對裝置藝術介入舊有工業廠區的靜態界定與研究價值著手,總結了裝置藝術介入舊有工業廠區有機更新的設計方法與原則,對城市化進程中各城市舊有工業廠區價值實現和設計更新改造的創新起到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注釋:
[1]陶靚子:《戲曲元素在裝置藝術中的形式表達》,《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年第9期,第60-63頁。
[2]李冰:《數字時代下的互動裝置藝術應用研究》,《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年第2期,第15-17頁。
[3]顧亞奇,劉盛:《形態、維度、語境:論沉浸式新媒體裝置藝術的“空間”再造》,《裝飾》,2020年第7期,第72-74頁。
[4]胡聚軒:《基于景觀設計中的裝置藝術形態語言應用研究》,東北電力大學,2020年。
[5]呂楠:《草間彌生裝置藝術中圓點符號的秩序建構》,《四川戲劇》,2020年第2期,第104-106頁、110頁。
[6]張蘇卉:《數字化公共藝術的生態取向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19年第2期,第69-73頁。
[7]李鐵萌:《數據藝術——當代技術思潮下的一種新藝術形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9年第3期,第10-13、209頁。
[8]王紫晗:《互動裝置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19年。
[9]林永蓮:《城市公共產品設計中的裝置藝術形態研究》,《美術大觀》,2018年第3期,第120-121頁。
[10]楊曉倩:《紡織材料在裝置藝術設計中的研究》,《染整技術》,2017年第12期,第85-87頁。
[11]楊筱瑤:《裝置藝術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314-318頁。
[12]胡玉多:《裝置藝術在當代設計中的介入現象研究》,北京林業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