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秋麗(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天津 300350)
高職院校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將理論付諸于實踐,有助于培養新時代的大國工匠,意義重大。高職院校在發揮育人功效的同時,應當發揮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以探索出更有效果更具可行性的實踐路徑。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高職院校在國家支持與自身發展的雙重配合下,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新時期高職院校的發展奠定了相應的基礎。學校思想教育小課堂借助高職院校發展的大環境漸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更多杰出人才。高職院校的發展目標主要圍繞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小課堂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提升品德修養,社會大課堂可以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提供實踐環境,通過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為社會發展提供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人才。
實踐性是指導社會生活的原則,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教育的小課堂絕大多數在校內,停留在課堂上,實踐教學受到資金、安全、教師水平、所處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也很少走出校外。從我院自身發展為例,我院所處天津,天津擁有原創并率先主導推動實施的魯班工坊,我院依托“育人結合、協同育人”的新高地——“魯班工坊建設·體驗館”進行實踐教學,在參觀體驗過程中感受大國工匠精神的魅力,使體驗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這是我院實踐教學的特色之一。但是僅僅依靠校內的實踐教學是不全面的,其他方面的實踐教學不夠豐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還有欠缺。為此,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尤為重要,不僅可以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還可以在校外的社會大環境中得到實踐,推動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高職院校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更多的是知識的攝入,增加對理論知識的了解,而缺少現實社會對理論知識的深化。社會大課堂可以為思政小課堂提供相應的實踐環境,在社會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升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進行延伸,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相互貫通,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實踐作用。通過實踐教學,利用社會大課堂,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理論課堂中強調的原則和立場的理解,有益于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在實踐過程中,我院曾帶領學生參觀西柏坡紀念館、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及天津市博物館等眾多校外場所,加深了高職學生對于國家發展的深刻認識,讓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認同。
思政小課堂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社會大課堂是思政小課堂以外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在建黨百年之際,中國社會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整個社會大環境在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彌補一些校園活動的缺憾。學生走入社會需要正確理論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導,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就要求突出小課堂對社會大課堂的價值引領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確指引之下,可以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當高職學生在思政小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社會大課堂相融合的時候,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就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不隨波逐流,明確自己的立場觀點,將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
高職院校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這一觀點依然是比較新穎的,雖然相關院校一直在尋找二者相結合的方式,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典型案例并不多,還需要不斷進行探索。
而思政課的實踐活動主要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來完成,形式相對單一且效果不夠明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現實問題。
當前國家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思想政治理論課也隨著社會發展潮流不斷更新,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需要教師們把社會最新的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相結合,這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既是創新也是挑戰。面對社會發展的實際,僅僅停留在課堂本身就有著局限性,學生不能在實踐的層面感悟社會的需求和變化,只是在理論層面停留而沒有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會積極尋找與課堂知識和學生所學專業相銜接的實踐基地,在實踐中帶領學生去挖掘與感悟思想教育元素,但是這種實踐基地的選擇也是有限的。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與學生的專業課相結合,高職院校的學生所學的公共課包含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這三門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將思政課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進行結合,以此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增加學生對專業課的認識。但是在思政課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的過程中,與學生專業課的結合卻不夠緊密,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在帶領學生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的過程中卻沒有做到充分的合作,沒有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需要去校外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就會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向專業課老師和輔導員老師進行反饋,反饋的結果會進行整理匯總。實際情況卻是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輔導員老師聯系不夠緊密,不了解學生實習的情況,不能夠借助學生所學專業和實習的經歷融入更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不容易找到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的著力點。
高職院校里思政課教師是一個關鍵的教師群體,思政課教師負責學校所有學生的公共課程。除了在課堂上講授思政課之外,還要完成思政課實踐教學,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們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找到適合學生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但是實踐教學也是屬于思政課的一部分,很多老師更傾向于尋找一種容易實施的方式完成實踐教學。而關于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很好地完成這項任務。第一,思政課教師以自身力量來協調學院教務、學工、團委等部門難度太大,學生一旦走出校園就不單單是思政老師可以做出的決定,需要和校內其他部門進行溝通協商。第二,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需要學校領導,特別是學校黨委的支持,需要學院各方甚至校外相關部門進行協商,在恰當時候需給予資金和決策支持。第三,對于符合條件的校外機構或者部門,能為學生提供合理幫助的較少,與校內的合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總之,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不能單純由思政課老師一個群體完成,應是校內外各界協同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
高職院校的使命是為國家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更多大國工匠,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致力于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在理論層面進行指導。理論不與實踐相結合,就沒有了生機。這就要求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但是針對二者結合存在的實際問題,也應當給出一些解決的建議。
高職院校始終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需要互相配合起來,各取所長。在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過程中,不能單純依賴思政課堂,完全可以與課程思政相銜接,發揮最大效用。課程思政需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協作,在專業課當中注入更多思政元素。而在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的過程中,課程思政的老師及成果也是一種輔助的資源,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打開融入社會大課堂的思路,幫助學生提升獲得感。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聯系在一起,老師們的合作也會增多,教師資源也更加豐富,這樣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的途徑就會更多。學校應制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與社會大課程結合方面的制度,用制度來穩固雙方合作,使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努力,增加合作的范圍,為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融入社會大課堂提供穩定和可持續性的路徑。在制度的反向要求之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會更加緊密,思政教師與課程思政教師在校外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頻繁、成熟、穩定,這樣也會使雙方獲得發展,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意義也會更加凸顯。
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希望未來發展更多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而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要求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就需要找到一個“著力點”,二者結合需要與學生所學專業為紐帶。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講授的過程中要求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不能單純空談理論知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也盡可能與學生專業相銜接。社會大課堂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要想真正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就應當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點,為學生發展奠定相應的基礎。學生所學專業眾多,應以相近學科為側重點,發揮學科優勢,將各個學科特色與社會發展相銜接。如我院機械工程類學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去相關機械類企業感受企業文化、見證企業發展過程、尋找自身差距,在實踐中彌補自身不足,找到發展方向。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過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責任,也能體現結合的精準性和針對性,學生更大程度結合自身和社會發展需求增加獲得感、體驗感,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堅持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依靠單方面的力量是薄弱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思政小課堂主要集中于校內的思政課堂上,而社會大課堂則是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并非易事。
為此,首先要做的是引起校內外各方對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重視。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也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各級黨委要發揮一定的帶頭作用,要不斷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加強對思政課的正確引領,形成學校共同專注的良好氛圍。
其次,學校各方要積極尋找社會力量,充實到思政小課堂當中去。學校黨委、教務、團委、學工部、就業部等部門分別發揮各自力量尋找社會各行各業模范人物,走進思政課堂,使學生在思政課當中感受社會大課堂的魅力,讓思政課活起來。
再次,社會大環境要為思政課小課堂的延伸提供便利條件。學生畢業后最終要融入到社會當中,在社會實踐中成長成才,為國家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學生真正步入社會之前,社會各界有責任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條件。紅色景點、城市展覽館、知名企業等可以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便利,特別是與學校合作的相關企業可以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傳播企業文化。
最后,學生自身應充分運用校內校外提供的實踐機會。學生本身才是整個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的關鍵一環,青少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和培養,但是自身也應抓住校內校外學習實踐的機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辜負學校和社會的培養和栽培??傊?,單一的力量畢竟是弱小的,各方的合力才是強大的,只有各方面緊密團結起來,才能在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中實現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