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蘭 賈 毅
(吳忠市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寧夏 吳忠 751999)
薄皮甜瓜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香瓜,因口感甘甜、氣味清香、營養豐富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是溫室、大棚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經濟作物。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含硒量高,所產甜瓜口感香甜、營養豐富、品質優良。在相關部門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下,吳忠市紅寺堡區的甜瓜種植規模在逐年增加,特別是薄皮甜瓜,由于其品質優良,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薄皮甜瓜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襲,常見的病害有枯萎病、白粉病、霜霉病等,常見的蟲害有蚜蟲、白粉虱、薊馬、夜蛾類等。蚜蟲是甜瓜上的主要害蟲,主要危害薄皮甜瓜的葉片和花。蚜蟲會以刺吸式口器吸取葉片或花的汁液,導致葉片退綠變黃,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從而導致產量降低;花受到蚜蟲危害會出現萎蔫現象,不能正常展開,影響授粉及結實,從而導致更大的損失。防治甜瓜蚜蟲除了可以采用黃板誘殺、鋪設銀灰色地膜驅蚜等物理措施外,主要還是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甜瓜是一種即食水果,因此,應盡可能選擇一些低毒、微毒的藥劑或是生物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盡可能減少安全隱患。目前,用于薄皮甜瓜蚜蟲防治的一些老藥劑由于使用年限過長,蚜蟲的抗藥性增加,達不到防效要求。為了篩選出對薄皮甜瓜蚜蟲防效好且安全性高的藥劑,特選用4 種高效、低毒的殺蟲劑(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及1 種應用較廣泛的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共5 種藥劑進行蚜蟲防治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地設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龍源村。試驗地的地理位置為東經105°43′45"~106°42′50",北緯37°28′08"~37°37′23"。供試作物為薄皮甜瓜,品種為綠博特。防治對象為蚜蟲。
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山西永合利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美國富美實公司生產;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上海悅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江西中迅農化有限公司生產;1.3%苦參堿水劑,河北賽瑞德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設5 個處理、1 個空白對照(噴清水),每個處理3 次重復,共18 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為30 m,共540 m。具體藥劑的使用量及使用方法見表1。各小區除了使用藥劑不同外,水肥及日常管理完全一致。

表1 供試藥劑用量及用法
在甜瓜蚜蟲發生初期,按照試驗設計中各藥劑的使用劑量量取藥劑配制好藥液后,用3WDB-20 型電動噴霧器進行噴藥,每小區藥液用量為1.4 L,確保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噴到。
采用“五點”取樣法,每小區選取5 個點,每點定點選取2 株薄皮甜瓜(做好標記),每小區共計調查10株。施藥前調查整株上蚜蟲數量,分別在藥后1、3、7 d 及14 d 調查蚜蟲發生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及校正防效。
蟲口減退率=(處理前活蟲數-處理后活蟲數)/處理前活蟲數×100%
校正防效=(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選用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和1.3%苦參堿水劑共5 種藥劑進行薄皮甜瓜蚜蟲防治藥劑篩選試驗,分別在藥后1 d 和3 d 調查防治效果。由表2 可知,藥后1 d 蚜蟲的蟲口數量與對照相比大幅度減少,20% 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10% 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 25% 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和1.3% 苦參堿水劑的蟲口減退率分別為76.9%、83.6%、79.2%、71.2% 和67.5%,校正防效分別為80.5%、86.1%、82.3%、75.7%和72.5%。5 種藥劑中,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校正防效最高,而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最低。藥后3 d 各處理的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與藥后1 d 相比有所提高,其中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的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最高,分別為89.4%和94.3%。藥后3 d,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和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的校正防效分別為91.2%和91.5%,也較高;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有較大幅度提升,達到了89.9%;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校正防效最低,為86.8%。

表2 5 種藥劑對薄皮甜瓜蚜蟲的防效調查表(藥后1、3 d)
由表3 可知,藥后7 d,5 種藥劑的校正防效都達到了最高值,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和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分別為93.7%、95.6%、93.3%、87.2%和95.1%。其中,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校正防效是最高的;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與其相差不多,也超過了95%;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校正防效仍然是最低的。藥后14 d,各處理藥劑的校正防效與藥后7 d 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校正防效最高的是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達到了83.7%;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為82.0%;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和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的校正防效在77%左右;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校正防效為73.1%。

表3 幾種藥劑對薄皮甜瓜蚜蟲的防效調查表(藥后7、14 d)
薄皮甜瓜作為一種即食水果,其在農藥使用上有著更高的要求,要求藥劑一定要高效、低毒、低殘留。
該試驗選用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種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共5 種藥劑進行薄皮甜瓜蚜蟲防治田間藥效試驗,以篩選出最佳藥劑。從試驗結果來看,藥后1 d,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校正防效最高,為86.1%;其次為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校正防效為82.3%;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的校正防效也達到了80.5%;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最低,僅為72.5%。藥后3、7 d,各藥劑的防效逐步提高,且在藥后7 d 達到了最高值,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和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分別為93.7%、95.6%、93.3%、87.2%和95.1%。其中,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校正防效是最高的,1.3%苦參堿水劑的校正防效與其相差不多。從藥后1、3、7 d 的調查結果來看,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的防效開始時比較低,從藥后3 d 開始逐漸升高,在藥后7 d 達到最高值,這主要是由于生物農藥的作用機制與化學農藥不同,導致其藥效發揮時間要比化學農藥晚一些。這與肖文斐、紀明山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藥后14 d,各處理藥劑發揮都有所下降,防效最高的仍然是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校正防效也較高。
從試驗結果來看,化學藥劑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和生物農藥1.3%苦參堿水劑對薄皮甜瓜蚜蟲的防效及持效性都比較好,且安全性也好,可用于薄皮甜瓜蚜蟲的防治;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防效偏低,可能是由于該藥劑使用年限較長,蚜蟲已對其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