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躍 羅曼蕭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4)
目前對于創新網絡的研究已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但伴隨著創新網絡地理邊界的拓展,我們更需要關注這一過程能否為網絡中的企業帶來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后發區域企業通過什么途徑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此,本文將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調研數據為基礎,探討后發區域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路徑,重點關注以下問題: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能否有效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創新網絡地理邊界不同維度拓展(橫向和縱向)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維度指標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機理。
各國區域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顯示,產業發展過程一般要經歷產業集聚——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幾個發展階段,創新網絡作為產業集聚的高級階段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是技術創新。然而,創新網絡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其運行的優劣不僅依賴于內部協同機制,外部環境也會帶來重大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集群“鎖定風險”和“路徑依賴”,創新網絡必須注重內外部網絡的均衡,建立開放性的創新網絡。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化深入和科學技術發展,開放性創新網絡研究有了新的進展。經濟地理學對此的關注尤為突出,研究主流集中在全球生產網絡(GPN)、全球創新網絡理論的背景下產生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和技術創新合作,認為區域的產業發展必須融入到大的創新網絡中,網絡地理邊界的拓展有助于實現生產要素流通、最優配置和資源整合。因此,對創新網絡的關注不能僅局限于單一空間尺度,而應該基于全球與地方融為一體的視角來研究,實現創新網絡地理邊界的拓展。新的研究顯示,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有利于不同國家、區域間知識的傳播、轉化、共享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知識的傳播并不完全依賴于地理空間集中,而是需要社會網絡關系嵌入到一個更廣闊的網絡中,這對于集群內企業知識更新和創新能力提升都非常重要。目前對于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與創新能力之間的關聯問題已逐漸受到關注,但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發網絡,范圍較狹窄,兩者之間的作用關系還有待進一步厘清。
后發區域是與先發區域相對的概念,一般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層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明顯低于先發區域的區域。針對后發區域的發展問題,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格申克龍最早在1962年提出了“后發優勢”的概念,又被稱為“趕超效應”,是指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能夠利用經濟落后所共生的某些優勢來幫助其實現經濟的爆發性增長。此后,學者們對后發優勢理論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阿伯拉莫維茨認為技術水平、教育狀況、財政制度等是實現經濟追趕的前提和重要影響因素。范艾肯采用實證方法驗證了企業通過模仿、引進和創新能夠幫助后發區域實現技術和經濟趕超。這些研究都認為,對于后發區域企業來說,技術水平提升是實現技術經濟趕超的一個重要方面。
創新網絡的構建能夠幫助企業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共享互補,有效解決后發區域資源短缺、知識水平落后等問題,幫助后發區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因此可以被看作是后發區域企業實現技術經濟趕超的良好路徑。很多研究也證實了“全球鏈接”能夠改變區域原有發展路徑,是很多區域特別是后發區域的“機遇面”,能夠幫助后發區域實現路徑再造和發展轉型,并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后發區域企業通過基于地理邊界、組織邊界、知識邊界的研發網絡構建,能夠實現創新追趕。
綜上,企業創新網絡地理邊界的拓展已成為趨勢,后發區域企業要想實現技術經濟趕超,努力拓展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是必然選擇。然而,目前對于創新網絡的研究還較少針對后發區域,特別是后發區域企業利用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績效的追趕路徑和機制問題更是寥寥無幾,即后發區域企業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系還未完全清晰明了。針對后發區域特點,探索在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過程中,如何利用更廣泛主體和資源的力量提升后發區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最大化創新績效的路徑問題,無疑是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目前,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主要是基于知識資源觀和動態觀兩種角度。其中,知識資源觀認為能力的本質是知識,知識是對資源的整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以看作是企業所擁有的與技術創新活動有關的所有知識和資源的總和,這是相對靜態的觀點;動態觀則在知識資源觀的基礎上考慮到了環境動態性對企業競爭優勢和創新績效的影響。Teece認為動態能力是企業獲取、整合、建立和重構內外部能力和資源來應對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陳勁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將企業內外部知識進行激活、整合、創造并實現其價值的能力。后發地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是技術創新能力研究領域的一個重點問題,一般認為技術能力的趕超是與技術的持續學習互動有關的,對新技術和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夠使后發區域企業實現技術能力的提升。技術能力來源于學習,發展過程體現為從生產能力到技術創新能力的跨越。考慮到技術創新能力的動態性及后發區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特點,本文具體從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學習能力、網絡協同能力三個角度進行研究。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級階段,是企業將新技術知識進行內化和應用,是技術創新能力演化提升的趨勢;組織學習能力是指對創新網絡中外部知識的吸收和整合能力;網絡協同能力是指企業對于創新網絡中各主體及擁有資源和知識的管理和協調能力。
創新網絡地理邊界。企業創新網絡的范圍一般劃分為區域內和區域外,沿用這一觀點,從全球化角度來看企業創新網絡又可以劃分為地方層和國際層,分別著重于在本地和全球范圍與其他創新主體開展聯系。全球化的創新網絡是在保持了區域創新網絡地方根植性的基礎上,將企業合作伙伴范圍擴展到全球范圍。因此,本文對創新網絡地理邊界范圍的衡量分別考慮國內和國外兩方面聯系,國內又具體分為省內和省外兩種情形。在網絡類型劃分方面,根據Gereffi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和技術創新合作網絡類型劃分方式采用兩類指標:一類是從縱向上衡量企業的供應商和客戶的聯系范圍,即生產價值鏈分工網絡;另一類是在橫向上構建技術創新聯盟并開展技術創新合作而形成的網絡,即技術創新合作網絡,每一類網絡根據主要合作伙伴所在區域屬于省內、省外或國外三種范圍尺度,來判別該企業合作創新網絡的地理邊界范圍,并檢驗擁有不同地理邊界范圍網絡的企業間技術創新能力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區域創新網絡是一種“本地化網絡”,網絡內地理和技術的鄰近性有利于網絡內主體的組織學習和隱性知識的獲取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創新績效的提升。但是,網絡成員知識信息往往是有限的、同質的,因此地理位置的臨近性會導致網絡發展出現惰性和鎖定,陷入“固步自封”的困境,從長期來看不利于企業創新的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使企業必須走出區域創新網絡的桎梏,構建起跨區域的全球性創新網絡。一方面該網絡能夠幫助企業快速尋找戰略合作伙伴,促使企業開展更廣泛的組織學習,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該網絡也有利于企業與全球范圍的客戶、供應商等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關系,完善產業鏈,嵌入全球生產網絡,這也將帶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創新網絡地理邊界從本地化到國際化的拓展過程,有利于后發區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H1: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正向影響后發區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H1a: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正向影響后發區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H1b: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正向影響后發區域企業組織學習能力;H1c: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正向影響后發區域企業網絡協同能力。
縱向創新網絡拓展、組織學習能力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縱向創新網絡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供應商和客戶的聯系范圍而形成的生產價值鏈分工網絡。全球化視角下的生產價值鏈構建要求企業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知識、技術和信息,將內外部技術和知識進行整合,通過內外部多種渠道實現商業化,從而滿足市場上差異化產品的需求,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獲利能力。該過程中技術和知識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中的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轉移,領導者進行技術和知識的傳播,被領導者通過搜尋、 獲取、吸收、創新和應用來完成技術和知識的獲取。這種以技術開發和研究成果共享為特征的知識合作,能夠幫助后發區域企業快速獲取支持創新的知識資本,提高合作成功率,并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企業縱向創新網絡邊界拓展過程將帶來后發區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該過程是通過企業不斷地搜集、獲取知識,通過組織學習將知識吸收、內化來完成的。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H2:縱向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正向影響后發區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在該過程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橫向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組織學習能力與網絡協同能力。橫向創新網絡是企業通過與其他主體構建技術創新聯盟并在此基礎上聯合開展技術創新而形成的合作網絡,該網絡中的主體包括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不同類型的主體擁有異質性的資源,企業與來自于不同區域和行業的主體建立技術創新聯盟及合作關系可以廣泛汲取異質性知識和資源,從而有利于增強后發區域企業的網絡協同能力,成為企業創新的一個重要趨勢。隨著創新網絡的拓展,在新組建的開放性技術創新聯盟中,企業可以與更廣泛的創新主體開展合作創新,通過組織學習獲得更多異質性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網絡中的各個成員之間的協同關系得到增強,彼此之間只有相互合作、協同才能形成穩定、有序的網絡結構,保證技術和知識的流動通暢。因此,后發地區企業想要更好地拓展橫向地理邊界,需要通過組織學習來將異質性知識和資源進行內化,從而在網絡中能夠掌握更多主動權,更好地協調網絡成員關系,保持優勢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3:橫向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正向影響后發區域企業網絡協同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在該過程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概括為圖1所示的研究假設模型。

圖1 研究假設模型
樣本數據。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北部灣經濟區內的技術創新型企業,主要集中于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等市。對樣本選擇設置了如下標準:企業規模在 20 人以上;企業成立年限在 1 年以上;企業資產規模在100萬以上;問卷的填寫者主要是公司高層或中層主管,這主要是考慮問卷涉及到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選擇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等問題,由企業主管來填寫能夠有效保證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問卷發放方式為直接發放和委托機構發放,共發放問卷690份,回收問卷463份,其中有效問卷22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32%,對于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21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
變量測量。本研究借鑒國內外相關成熟量表及實證研究的成果,并根據我國后發區域特點設計問卷。其中,網絡協同能力參考了林潤輝、Walter、Bonner和Dwyer的量表,組織學習能力參考了陳國權的組織學習能力問卷,自主創新能力則綜合借鑒了Fan等、Smith等的測量量表。以上問卷測量項目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進行設計,每個題項都針對測量變量設計相應的陳述性題目,由答卷者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打分。在創新網絡地理邊界度量方面主要參考了曹賢忠的測量方法,設置了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重要主體的所在區域、聯合申請專利重要主體的所在區域、主要原材料、半成品(服務)供應商來自區域及主要產品(服務)投向區域幾個問題選項來加以度量,分別賦予省內、省外、國外三個范圍指標以1、2、3賦值,不存在創新網絡的賦值為0,數值增大表明企業創新網絡邊界的拓展。
信度與效度檢驗。對上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所有潛變量的 Cronbach’α系數均大于0.7,說明該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在KMO 檢驗和Bartlett 球度檢驗結果中,KMO 取值均大于0.6,而Bartlett 球度檢驗結果概率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可接受檢驗的零假設,因此適合進行一般因子分析。另外,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轉提取的因子結構與初始設計量表結構一致,說明選項和因子的對應關系明顯。
表1 信度、效度檢驗和因子分析
?
本文所收集的222份有效樣本情況如表2所示,其中大部分企業處于發展和成熟期,私營企業規模最大,占據了52.25%;從員工數量來看,大部分為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業,資產規模也相對較小,這充分體現了后發區域企業發展的現狀,所得結論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表2 有效樣本描述性分析
?
另外,本文中的創新網絡邊界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變量,從表3可以發現目前該區域的創新網絡還主要集中于國內,特別是省內,有48%和58%的企業沒有開展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聯合申請專利。因此,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盡管已經成為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很多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瞄準國際市場,但是由于資金、人才、戰略等種種因素的掣肘,創新網絡邊界范圍依舊偏向于國內,國際化水平不高。
表3 北部灣經濟區創新網絡邊界狀態
?
本研究首先通過相關性分析檢驗網絡地理邊界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維度之間的相關性。如表4所示,網絡縱向邊界拓展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顯著正相關,網絡橫向邊界拓展則與企業網絡協同能力提升顯著正相關,網絡整體拓展對自主創新能力、網絡協同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總體都顯著正相關,這初步驗證了本文所提出的H1中的H1a和H1c以及H2和H3。
表4 變量間相關系數
注:“*”和“**”分別表示P<0.05,P<0.01。
?
為了檢驗網絡地理邊界拓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本文以后發區域企業創立時間和經營績效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模型1所示。在此基礎上,考察隨著創新網絡邊界兩個方向的同時拓展是否會帶來技術創新能力整體的顯著提升,結果如表5模型2所示,可以發現網絡整體拓展能夠顯著提高企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0.120,P<0.05)。進一步分析網絡整體拓展對各維度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分別將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和網絡協同能力作為因變量進行檢驗,結果如表5模型3(0.161,P<0.01)和模型5(0.132,P<0.05)所示(組織學習能力檢驗結果不顯著,未列出),因此企業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能夠顯著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網絡協同能力,H1a和H1c得到支持,H1b沒有得到支持。
表5 網絡邊界拓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回歸結果
注:回歸系數為標準化路徑系數;“*”和“**”分別表示P<0.05,P<0.01。
?
如果將網絡地理邊界的橫向和縱向拓展分別考慮,那么它們將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體系中哪些能力指標的提升?具體的影響機理是怎樣的呢?依據上述相關性分析的結果,本文分別驗證了縱向和橫向網絡邊界拓展對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和網絡協同能力的影響,結果如表5模型4和模型6所示(橫向網絡邊界拓展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縱向網絡邊界拓展對網絡協同能力的影響以及雙向網絡邊界拓展對組織學習能力的影響均不顯著,未列出),模型4中自主創新能力回歸系數為 0.179(P<0.01),模型6中網絡協同能力回歸系數為0.139(P<0.01)。因此,結果表明縱向網絡邊界拓展更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橫向網絡邊界拓展則主要促進企業網絡協同能力提升。
接下來,本研究進一步將組織學習能力作為調節變量,驗證了其在縱向網絡邊界拓展與自主創新能力、橫向網絡邊界拓展與網絡協同能力間所起到的作用,結果如表5模型4和模型6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在模型3和模型5的基礎上如果考慮了組織學習能力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組織協同能力(△R=0.105,0.104),回歸系數均在P<0.01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綜上,本文提出的假設H2和H3均得到了支持。
根據以上回歸模型結果可知,企業創新網絡邊界國內到國外的拓展能夠帶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其中對自主創新能力和網絡協同能力的影響更為明顯;同時,縱向和橫向不同方向的邊界拓展對后發區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維度指標的促進作用是不同的。具體來說:
第一,后發區域企業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能夠有效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從整體上來講,無論是企業在橫向上通過構建技術創新聯盟來形成技術創新合作網絡,還是從縱向上與供應商和客戶加強聯系形成生產價值鏈分工網絡,都能夠有效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創新網絡拓展過程中,企業能夠從外部獲得更多異質性資源與知識,這些資源和知識的內化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但是由于知識屬性、環境需求和交易成本的不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生的績效是不同的。在本研究中網絡地理邊界的拓展主要帶來的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網絡協同能力的提升,而對組織學習能力的影響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自主創新能力和網絡協同能力是企業網絡邊界拓展過程中影響更為直接的能力。例如,企業合作網絡地理邊界的擴大能夠給企業在整個產品價值鏈中帶來更為開放的知識庫,企業通過對新知識的獲取和整合以及逐步內化及利用來產生價值,這種影響必然帶來企業自主創新水平的逐步提升。而在地理邊界拓展過程中除了知識資源的擴大,還有合作主體的增多以及關系的復雜程度提高,需要企業更多地處理主體間關系及利益分配,企業在網絡中的地位也是需要動態調整的,這些對企業能力影響最為直接的是企業組織協同能力的提升。
第二,縱向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能夠有效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組織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供應商、合作商和下游分銷商等縱向邊界拓展,給企業帶來的是新的資源和知識,網絡邊界的拓展使企業能夠與更多異質性創新主體合作,接觸這些主體所擁有的異質性知識,但是這些知識要想上升為能力還需要通過企業組織學習能力的運用。企業組織學習能力越強越能夠加速企業對外部知識和資源的消化和吸收,進而帶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橫向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對網絡協同能力的提升產生促進作用,組織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對于創新網絡中的企業來講,通過組建技術創新聯盟或者開展合作專利申請等合作創新行為,要求企業必須擁有良好的網絡協同能力。拓展邊界由國內到國外的變化,企業需要接觸更大范圍的合作主體,要想在新的創新網絡中立足,贏得競爭優勢,就必然要求企業的網絡協同能力更快提升,而網絡協同能力的提升也是與企業組織學習活動分不開的,企業需要將更大范圍網絡中資源、信息進行整合形成行動的慣例,才能更好地協調網絡主體關系,管理好創新網絡,最大限度地獲得協同紅利。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縱向和橫向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維度的影響各有側重,但從實踐來看橫向和縱向網絡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各技術創新能力維度之間也會存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企業需要根據自身需求以及發展階段,通過拓展縱向和橫向創新網絡的地理邊界來重點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子能力指標,同時還要注意兩者的協調發展,形成合力促進創新績效提升。另外,企業組織學習能力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調節變量,雖然創新網絡地理邊界的拓展沒有直接帶來組織學習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沒有它的參與,其他能力的發展速度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因此組織學習能力的提升應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持續關注的能力指標。
對于后發區域而言,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能夠帶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帶動企業創新績效的改善,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和網絡協同能力,企業進行創新網絡地理邊界的拓展是一種必然。本文探討了創新網絡橫向和縱向地理邊界拓展對后發區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維度指標的影響。結論表明,縱向地理邊界拓展主要帶來的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橫向地理邊界拓展主要帶來的是企業網絡協同能力的提升,兩個能力提升過程都需要組織學習能力的參與,它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中的重要要素。
本文聚焦于后發區域創新網絡特點,探討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機理,以探究創新網絡地理邊界拓展能否以及如何帶來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不同維度的邊界拓展側重哪種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如何提升等問題。將該作用機理進行闡述和呈現,以期有助于后發區域企業更好地制定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路徑,有效利用全球化背景下創新網絡資源提高創新績效,盡快實現技術和經濟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