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長春泰康拜博口腔醫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牙列缺損是我院口腔科的常見疾病,影響患者日常進食的同時還影響患者口腔的美觀性。牙齒的完整性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牙齒缺損也會造成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1]。臨床中以往常見的治療方法為固定義齒和可摘局部義齒。雖然保證了患者牙齒的正產功能性,但固定性的義齒需要以損傷患者自身健康牙齒作為代價,活動義齒由于其特殊性,導致患者容易在使用中出現松脫現象,且空腔異物感較強,適應期容易磨傷患者口腔黏膜,兩種傳統牙齒缺損處理法均會影響正常味覺,且前期患者需要較長適應期,長期佩戴也不利于口腔的清潔[2-3]。近些年,隨著口腔醫學的發展,牙齒種植技術不斷提升,種植單冠修復體的方式在臨床口腔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治療過程中,冠根比不同在種植后牙體的存留率受到臨床各界的廣泛關注,文章選取我院口腔科收治患者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之間,我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患者牙體缺損作為本次試驗的受試者。將其按照住院號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為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根冠比小于一的種植方法,實驗組患者給予根冠比在一到二之間的種植法,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為18例,女性患者為12例,平均年齡為(42.2±6.3)歲,對照組男性患者為19例,女性患者為11例,平均年齡為(42.4±6.3)歲。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以上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經過我院相關部門審核通過。(2)所有入選受試者的臨床癥狀均與牙齒缺損診斷標準一致。經臨床X射線檢查被確診為牙列缺損。(3)相關臨床資料完善且具有真實性。排除標準:(1)合并既往患有嚴重心腦血管以及慢性病患者。(2)精神狀態嚴重不穩定,不能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的患者。(3)患者依從性低,在試驗中途簽字退出。(4)既往有吸煙酗酒、夜間磨牙等不良習慣。(5)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1.2方法
1.2.1兩組患者使用相同的牙齒種植方法
具體種植方法如下:術前以上所有受試患者均在常規檢查后確定治療方案,并簽訂手術知情。所有患者的種植手術均由同一位醫師進行。針對骨缺損患者,需要采用骨增量手術,包括引導骨再生術和骨劈開術。術后為每位患者拍攝牙齒曲面斷層X線片。待種植體完成骨結合后,在進行二期種植手術。觀察患者種植牙位置軟組織愈合后,再開展行牙冠修復,具體修復方式如下:首先,制取印模,灌印模,制作牙冠,制作完成后通知患者試戴、在患者感到不適的地方再次進行調磨和拋光,最后用樹脂粘結劑將牙冠與種植牙根處粘固。
1.2.2分組方法
治療當日患者行全頜曲面斷層片,在PlanmecaDimaxisPro軟件下進行校對,以標準長度的種植體作為參照,分別測量種植牙近中和遠中的牙冠和牙根長度,以測量的數據為基礎,計算種植牙近中和遠中的CRR(CRR=牙冠長度÷牙根長度)。最后計算出近遠中平均值。以上方計算的數據為根據,將以上受試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根冠比小于一的種植方法,實驗組患者給予根冠比在一到二之間的種植法)。
1.2.3種植牙周圍骨吸收值計算
分別復查種植牙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和24個月患者的全領曲面斷層片,在PlanmecaDimaxisPro軟件下進行校對,分別測量種植牙近中和遠中的牙冠和牙根長度,以測量的數據為基礎,測量種植牙近中、遠中的骨吸收值,再進一步算出平均值。
1.2.4種植牙周圍骨垂直高度的喪失計算
種植牙治療3年后,在X線技術的支持下,為所有患者拍攝數字化牙片。通過CliniView 6.1.3軟件,分別測量種植體放置后進行牙冠修復時的RVG圖像,和治療一年后的RVG圖像,測量的項目如下:種植體最根方位置到種植體至骨最冠方接觸位置之間的垂直距離(種植體牙冠修復完成后測定的數值被稱為a1,治療3年后測定的數值被稱為a2);種植體的長度(種植體牙冠修復完成后測定的數值被稱為b1,治療3年后測定的數值被稱為b2)。所有使用的測量數據均由同一位醫師負責,每個數據分別測量3次,并記錄其平均值,最后精確到0.1 mm,種植牙治療3年后周圍骨垂直高度變化=a2xc/b2- a1xc/b1。
1.3觀察指標
⑴患者滿意度通過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判定,滿分為100分,其中包括種植牙體的美觀性、功能性以及實用性等方面。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90分到60分之間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⑵通過后續隨訪收集兩組患者治療后5年內牙體脫落數量,同級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的種植體留存率。⑶通過上述方法收集以上兩組患者治療兩年內種植牙周圍骨吸收情況。⑷通過上述方法收集以上兩組患者治療3年后種植體周圍骨垂直高度變化情況。⑸通過后續隨訪收集兩組患者種植治療后5年內的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與分析
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分析,計算型指標則以例(n/%)表示,并使用x2值檢驗,計量型指標則選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同時采用t檢驗。P<0.05,則代表本次實驗的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參數通過Spearman展開等級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根據四分位法組間比較采取Cochran-Artirrmge趨勢檢驗。
2.1比對兩組滿意度
實驗組患者滿意度(93.33)高于對照組(83.33),兩組之間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資料見下表。

表1 兩組滿意度對比(n,%)
2.2比對兩組隨訪5年內的種植牙留存率
回訪各個時間段兩組患者種植牙脫落情況,兩組留存率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資料見下表。

表2 兩組隨訪5年內的種植牙留存率(n,%)
2.3對比兩組骨吸收情況
回訪各個時間段兩組患者周圍骨吸收情況,兩組之間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資料見下表。

表3 兩組骨吸收情況對比(x±s,分)
2.4對比兩組種植牙周圍骨垂直高度變化情況
實驗組患者種植牙周骨垂直高度喪失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資料見下表。

表4 兩組種植牙周圍骨垂直高度變化情況對比(x±s,分)
2.5對比兩組種植后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6.66%,兩組差異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資料見下表。

表5 兩組種植后并發癥對比(n,%)
牙齒作為人體器官中的一種,牙齒殘缺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外觀形象,同時也會給口腔健康帶來威脅,伴隨缺損時間的延長與其相鄰的牙齒會向缺損分析靠近,原本缺損區位置違法抵抗相鄰牙齒的延伸力量,進而導致患者的咬合關系以及牙齒排列出現問題,食物長時間嵌頓,易滋生牙周病。與此同時,患者正常咀嚼功能出現改變,口腔內唾液分泌減少,食物未被嚼碎直接進入胃部,加重胃腸系統負擔,容易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因此進行牙齒修復刻不容緩。
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修復方式包括活動修復、固定修復以及種植修復。活動修復即人們俗稱的可摘性局部義齒,其以患者的自然牙齒和口腔黏膜作為依托,利用鋼制卡環實現活動義齒的鑲嵌,在基托的作用下使活動義齒保持在正常的口腔功能位,是一種可以自行摘戴修復形式。可以保證患者的正常咀嚼功能,但詳細觀察其余自然牙齒還存在一定差距,日常佩戴時容易脫落,給患者帶來不便。固定修復即金屬烤瓷修復、全瓷修復,近些年,人們使用全瓷修復得比較多,其通過人工牙代替一部分的殘缺牙齒,可以恢復患者的正常口腔功能,但如果患者牙齒整個缺損,則需要以相鄰健康牙齒作為代價進行修復。以上兩種傳統修復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伴隨口腔醫學領域的不斷發展,口腔種植技術也獲得提升,種植修復近些年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其通過外科手術,在人體牙床內植入鈦合金牙根,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待牙根與種植牙周圍骨結合在一起后再重新在牙根上鑲嵌牙冠,兼具美觀性的同時保障了患者的口腔正常功能性,并且不對相鄰牙齒造成任何傷害。
評價種植牙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是種植牙體留存率,同時牙體留存率也是患者和醫師最關注的問題,部分臨床研究文獻指出根冠比(CRR)對牙體種植留存率的影響較大,小根冠比(1/1)更加符合力學原則,但伴隨近些年種植牙研究的深入,有些研究報告指出不同根冠比種植牙的留存率差距并不大。文章研究結果顯示,回訪各個時間段兩組患者種植牙脫落情況,兩組留存率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次代表種植成功的標志為種植牙周圍骨結合。其在一定程度影響著種植牙體的長期穩定性。文章研究結果顯示,回訪各個時間段兩組患者周圍骨吸收情況,兩組之間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對照組患者進行根冠比小于一的種植方式,與對照組進行根冠比在一到二之間的種植方式相比,實驗組12個月后骨吸收平均值低于(0.82±0.04)對照組(0.84±0.15),以上結果說明,即使是較大的根冠比也不會出現種植牙周圍骨吸收加加的情況。根冠比不同,種植后骨吸收平均值差異并不大。其次,文章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種植牙周骨垂直高度喪失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不同冠根比種植和單冠修復體方式進行口腔種植,其治療效果差異較小。兩種方法都適合應用到牙齒殘缺修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