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勤娟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三門峽 472100)
前置胎盤為妊娠期的嚴重并發癥,近年來,其發病率隨剖宮產、人工流產數量的增加而逐年上升,常引發早產及新生兒窒息,行胎盤剝離術時,由于子宮肌層收縮乏力,剝離后無法及時有效關閉子宮血竇,引發大量出血,嚴重威脅孕產婦及新生兒生命[1]。因此,需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預防出血事件發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具有增加子宮肌層收縮力、降低出血率等作用,但易引發不良反應;益母草注射液為一種生物堿合成中藥制劑,可在預防產后出血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擇期行剖宮產的前置胎盤孕婦為研究對象,分析益母草注射液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對術中出血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擇期行剖宮產手術的前置胎盤孕產婦98例(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依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49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年齡23~40歲,平均(30.12±2.73)歲;孕次1~3次,平均孕次(1.57±0.12)次;孕周36~41周,平均(39.80±0.65)周。觀察組年齡24~39歲,平均(29.96±2.12)歲;孕次1~4次,平均孕次(1.61±0.16)次;孕周37~42周,平均(39.65±0.59)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內容與醫院醫學倫理審批標準契合,并獲批準。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均確診為前置胎盤且行剖宮產術;均為單胎;均符合行剖宮產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心、肝、肺器質性病變;急性盆腔炎;婦科腫瘤;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前6 h均禁食禁水。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路,給予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麻醉后行剖宮產手術。(1)對照組:胎兒娩出后,即刻在產婦宮體內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94183)250μg,手術結束2 h后,再次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益母草注射液(國藥準字Z51021448)。胎兒娩出后,即刻在產婦宮體內注射益母草注射液1 ml,術后2 h再次注射益母草注射液1 ml,后每間隔12 h注射1次,持續用藥2 d。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療效評估標準:患者術后子宮收縮明顯,出血量較少為顯效;患者術后子宮收縮良好,出血量正常為有效;不符合以上標準為無效。(2)出血情況:術中出血量、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3)凝血功能:治療前、治療后抽取外周靜脈血,檢測血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imer,D-D)。(4)不良反應:面部潮紅、腹瀉、寒戰、惡心嘔吐等,四項發生率之和為總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1.84%、69.3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00,P=0.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出血情況對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血情況對比(ml,±s)

表2 兩組出血情況對比(ml,±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 產后2 h出血量 產后24 h出血量觀察組對照組49 49 t P 256.35±30.56 280.67±37.23 3.534 0.001 315.36±38.43 339.45±42.12 2.958 0.004 341.32±40.35 376.59±45.46 4.062 0.000
2.3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治療前兩組FIB、D-D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D-D、FIB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組間對比觀察組FIB、D-D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s)
D-D(m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FIB(g/ml)治療前 治療后49 49 t P 4.79±1.03 4.83±0.96 0.199 0.843 3.11±0.36 4.43±0.61 13.045<0.001 3.65±0.96 3.71±0.85 0.328 0.744 2.92±0.51 3.74±0.76 6.271<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觀察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12%、10.2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顯著差異(χ2=0.544,P=0.461)。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例(%)]
前置胎盤為妊娠期常見并發癥,臨床尚未具體闡明前置胎盤的致病機制,但考慮與以下因素相關,即:(1)妊娠、流產、剖宮產術次數過多;(2)受精卵至子宮腔時,子宮腔的滋養層存在異常;(3)多胎妊娠等。前置胎盤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產婦分娩難度,甚至危及母嬰的生命安全。
近年來,前置胎盤剖宮產術嚴重出血問題已成為世界性公共衛生難題,也是造成產婦圍生期死亡首要因素。有研究顯示,接受剖宮產術的前置胎盤患者更易出現大出血,主要是因為患者子宮出現病理性變化,收縮力不足,加之自動下段肌肉組織變薄,會緊密附著在子宮壁上,剝離困難,且剝離面的血竇不容易閉合緊縮,故易有術中大出血情況。同時,患者伴有產后宮縮乏力,故發生產后大出血風險高。目前臨床治療多以增強子宮收縮、預防出血為主,如:靜滴縮宮素、口服米索前列醇、溫鹽水紗布填塞壓迫止血等[3]。在宮縮乏力治療中,縮宮素屬于首選藥物和一線藥物,但是縮宮素對子宮下段的作用較小,藥物半衰期較短。多次重復性給藥,不僅耗費時間和精力,還易有其他不良反應出現。目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預防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出血中有明確效果,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為一種天然前列腺素衍生物(前列腺素F2α),具有活性強、半衰期長(比傳統宮縮藥物半衰期長)等藥物特性,其起效時間僅需2~3 min,可持續作用2~3 h,主要通過抑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壓迫子宮血竇,從而糾正子宮肌層收縮乏力引起的出血;還可通過提升鈣離子濃度,促進子宮肌纖維收縮,使妊娠產物順利排出體外,達到止血作用;此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還可通過其雙向調控機制調節凝血因子,提升切口周圍血管敏感性,增強收縮功能,糾正血液供應狀態,緩解子宮內膜損傷[4~5]。并且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應較少,防治效果確切,可顯著緩解頑固性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癥狀,臨床在預防性干預措施中常使用此藥物,但其未在臨床治療中大量使用,加之藥物價格較高,不能作為廣泛性常規用藥。
因此,本研究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藥基礎上,加用益母草注射液治療。《本草綱目》稱益母草為“血家之圣藥”,有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益母草中含黃酮類、脂肪酸類、二萜類、揮發油類等多種有效成分,可提高離體敏感度,調節子宮舒張、收縮功能,提升收縮幅度,促使剖宮產后切口周邊子宮肌層規律收縮,起到止血功能,促進機體發揮自我修復能力,加速產后恢復,同時還能調節凝血因子表達水平,改善子宮供血。可見,益母草注射液改善子宮收縮功能效果明確,有助于緩解損傷,促進子宮內膜損傷修復。同時益母草注射液不易出現高血壓、胃腸道刺激等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產后出血防治藥物。益母草注射液為一種促子宮收縮藥物,具有調經止血、涼血清熱等功效,其半衰期較長(約6 h),且起效迅速,注射后2 min左右即可引發子宮收縮,主要可通過提升子宮平滑肌興奮性,修復受損子宮內膜,從而有效增強子宮收縮力,達到改善凝血功能及子宮微循環等目的;還可通過加速宮內絨毛蛻膜組織脫落,改善宮腔環境,有效減少出血;此外,益母草注射液還具有調節電活動離子濃度的作用,可使動作電位去極化進程加快,提升子宮興奮性,增強其收縮性[6~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益母草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能促進產婦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量,有明確的預防產后出血效果。其原因為:益母草注射液的半衰期為6 h,故其藥效持續時間較長,能彌補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半衰期短的不足;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起效快,益母草注射液在注射進入患者體內2 min后發揮藥效,兩者合用,協同增效,相輔相成,相互取長補短,進而達到長效預防、起效迅速地產后出血防治效果,并且還能減少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使用劑量,進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較高。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益母草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能減少術后出血情況。觀察組FIB、D-D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用藥可顯著提高凝血功能,有效緩解出血癥狀。FIB為一種高凝血功能蛋白質,當其水平升高時,可致血小板快速聚集,使血液呈現高凝狀態,當其與凝血酶共同作用于機體時,可使血液凝固,引發血栓;D-D為一種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水平升高時可致機體發生纖維蛋白溶解亢進[8~16]。因此使用聯合治療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進而減少出血量。但兩組不良反應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相比單純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益母草注射液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不會增加并發癥,能保證產婦安全。本研究與段艷芳等[17]的研究大致相同,提示兩者聯合使用有明確的止血效果,能降低產婦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子宮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