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梅
(煙臺山醫院東院 山東 煙臺 264000)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群的各類疾病發生率均在逐年遞增。由于老年人群的各項機能不斷減退,在日常的行為活動中極易出現跌倒,損傷等情況,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極大的增加了髖關節骨折的發生風險,導致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2]。目前,對于這類患者的治療方式主要為髖關節置換術,這種手術方式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還能夠代替人工骨關節,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升[3]。而手術治療成功與醫生的操作技術和手術室護理息息相關,加之多數老年患者常會合并有基礎疾病,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術難度[4]。鑒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施以麻醉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選擇我院收治的68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展開分析,現將具體的實驗內容作如下闡述。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20年4月-2021年9月期間收治的68例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展開分析,將其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均為34例。觀察組:年齡區間在59-82(73.12±3.04)歲;男性患者有18例,占比為52.94%,女性患者有16例,占比為47.06%;病癥類型:髖關節骨折患者有10例,重癥髖關節炎患者有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有18例。對照組:年齡區間在60-81(79.98±2.95)歲;男性患者有19例,占比為55.88%,女性患者有15例,占比為44.12%;病癥類型:髖關節骨折患者有11例,重癥髖關節炎患者有5例,股骨頭壞死患者有18例。在研究開始前,已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并簽字。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納入統計學軟件中分析后發現其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展開比較。
1.2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進行硬膜外麻醉,并保持側臥體位接受手術治療。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掌握患者的身體情況,及時疏導患者的消極情緒,協助患者擺放至正確體位,并注意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等。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施以麻醉護理干預,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術前護理。在術前一天,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掌握患者的病癥情況以及心理狀態等,同時向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重要性,麻醉方式以及注意事項等,取得患者的配合,確保手術能夠順利進行[5]。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對于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需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多鼓勵患者,讓患者能夠保持良好心態面對治療。在手術當天,需要保持手術室內的環境適宜,溫度在25oC左右,濕度在60%左右,以免溫度過高使患者出現發熱等癥狀[6]。(2)術中護理。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需要及時核對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評估患者的用藥情況、皮試以及按時禁食禁水等各項情況是否合格,并與麻醉醫師進行麻醉藥物的校對。協助患者保持合適的體位,并將其患肢一側進行固定,建立有效的靜脈通絡,確保麻醉能夠順利進行,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配合醫生完成手術操作,并注意觀察患者的各項指標變化[7]。(3)術后護理。由于老年患者的身體素質較差,其術后麻醉的蘇醒時間相對較長,這時護理人員必須密切留意患者的身體情況,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根據患者的情況可以適當延長拔管時間,以免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在患者的意識完全清醒后,即可進行拔管,但是需要保證患者的肺部呼吸音無異常,反之,則需要延長拔管時間。在拔管操作以后,需立即予以患者面罩吸氧,以提高其血氧飽和度,避免患者出現胃內容物反流的情況發生[8]。同時還需要取得家屬的配合,告知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指導家屬進行基礎護理操作。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以及術后蘇醒時間。
(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進行評估,共分為三個等級,即輕度疼痛(得分低于3分),中度疼痛(得分為4-7分)以及重度疼痛(得分為8-10分)。
(3)觀察兩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有認知障礙、肺部感染以及深靜脈血栓。
(4)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展開評估,總分值為100分,共劃分為三個等級,即非常滿意(>90分),滿意(60-89分)和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度與滿意度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2.1比較兩組的手術情況
根據表1數據能夠得出,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以及術后蘇醒時間上進行對比分析后發現,觀察組的上述指標都要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

表1 比較兩組的手術情況
2.2比較兩組的術后疼痛程度
兩組患者在術后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疼痛,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輕度疼痛人數分別為24例(70.59%)和12例(35.29%),結果有統計學意義(x2=8.500,P=0.004);中度疼痛人數分別為10例(29.41%)和18例(52.94%),結果有統計學意義(x2=3.886,P=0.049);重度疼痛人數分別為0例(0.00%)和4例(11.76%),結果有統計學意義(x2=4.250,P=0.039)。
2.2比較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后,均有患者出現了并發癥,其中觀察組有1例(2.94%)患者出現了肺部感染,2例(5.88%)出現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為8.82%;而對照組患者有3例(8.82%)患者出現了肺部感染,4例(11.76%)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2例(5.88%)出現認知障礙,并發癥發生率為26.47%,結果有統計學意義(x2=3.643,P=0.056)。
2.4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的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人數分別為20例(58.82%),12例(35.29%)和2例(5.88%),總滿意度為94.12%,對照組患者的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人數分別為14例(41.18%),12例(35.29%),8例(23.53%),總滿意度為76.47%,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有統計學意義(x2=4.221,P=0.040)。
由于我國逐漸趨于老齡化社會,導致老年人群的發病率不斷增加,使得越來越多的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治療,而老年患者的各項身體機能減退,免疫力和抵抗力也逐漸降低,且常伴隨著其他慢性疾病,在接受外科手術和護理時的風險會更高,因此,對醫護人員的要求愈加嚴苛[9]。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而且對部分無法下地活動的患者,還能夠使其重新自行行走,在老年髖部疾病中的治療效果顯著,同時也是當前臨床公認的最為理想的髖關節的成形術[10]。但是由于老年人的循環系統較差,在手術治療期間,容易出現血壓的異常波動,導致患者對手術治療的耐受度降低,增加術中身體損傷風險,并且若術中麻醉處理存在錯誤操作,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11]。因此,在正確手術操作的基礎上,術中麻醉控制對手術的順利實施以及術后患者的身體康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老年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中,在基礎護理干預的基礎上,予以麻醉護理配合,對患者的各方面護理措施起到加強作用,以患者為中心,對圍術期的各種風險進行提前預防,予以患者全方位的護理支持,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2]。而且,本次研究對象均為老年患者,在護理時還需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心態變化,與患者保持充足的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術中積極配合醫生完成手術操作,使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以望手術能夠順利實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后蘇醒時間都要明顯短于對照組,并且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各項結果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同樣存在明顯差異,前者要遠高于后者,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是一項風險較高的手術治療方案,在進行手術室護理時,需要予以患者麻醉護理配合,確保患者能夠以最佳的狀態接受治療,積極配合醫生完成手術。在應用麻醉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更短,且疼痛得到明顯緩解,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降低,護理質量得到保證,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