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翠
(泰安市中醫醫院 山東 泰安 271000)
急性心肌梗死的誘發因素比較復雜,主要是因冠狀動脈處于缺血以及缺氧狀態造成心肌壞死[1]。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后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心前區壓榨性疼痛,還存在心衰、心律失常等相關并發癥,對于患者生命安全均產生直接影響[2]。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發展急驟,患者出現緊張、恐懼等相關心理狀態,還伴有胸痛癥狀,在產生不良心理狀態以后會影響治療以及護理措施順利展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針對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的有效手術方式,但是患者在手術結束以后血腫痙攣、穿孔等相關不良事件依然比較常見,部分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不足,還會因恐懼、疼痛、手術操作以及病理因素、手術應激反應等因素影響到患者整體治療效果以及恢復效果[3-4]。由此可見,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圍手術期采取精準、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降低身心反應以及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具有關鍵性作用。本次展開對照研究,旨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介入治療期間的圍術期護理措施,具體研究內容匯總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采取介入治療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主體,入院手術治療時間為2020年1月-2020年12月,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劃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組以后所占比例一致,匯總患者基線資料:對照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齡選取范圍于54-76歲,年齡均值為(65.33±3.62)歲,合并癥:血脂代謝異常10例,糖尿病22例,高血壓28例。觀察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齡選取范圍于54-76歲,年齡均值為(65.33±3.62)歲,合并癥:血脂代謝異常13例,糖尿病21例,高血壓26例。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合并癥等基線資料經SPSS24.0統計學分析,所得結果為P>0.05。
納入標準:納選對象采取CT診斷以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措施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納選對象均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符合手術適應癥;患者以及家屬了解研究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納選對象患有精神類疾病,存在認知障礙以及視聽障礙;表現為全身嚴重感染;患有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礙;表現為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臨床資料缺失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圍手術期應用常規護理措施,即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配合醫生完成檢查,落實病情評估,詳細記錄患者體征變化情況,遵照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以及治療措施。此外,向患者以及家屬詳細講解介入治療手術的目的以及預期效果,促使患者于手術治療期間積極配合,如果患者存在負性情緒,則采取相應的安撫以及開導措施。
觀察組于圍手術期應用綜合護理:(1)組建綜合護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成員,另選4名臨床經驗豐富的專科護理人員參與研究,小組成員均展開急性心肌梗死PCI手術培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綜合護理計劃,明確護理內容。(2)術前護理:在患者手術前指導其展開常規檢查,告知患者介入治療的過程、必要性以及預后效果,促使患者于檢查以及治療期間積極配合,緩解其負性情緒。(2)手術前1d:加強病房訪視,和患者主動溝通以及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態以及存在的顧慮,給予患者針對性疏導措施。(3)手術當天:做好導管室消毒工作,合理調控室內濕度以及溫度,在提高患者舒適度的同時以免發生交叉感染。(4)導管室護理:將患者送至導管室以后加強心電圖監護以及吸氧等常規監測,根據患者術式準備醫療設備、耗材器械以及藥品,在核對后快速建立靜脈通道,落實麻醉、導尿等相關操作。(5)術中護理:護理人員于手術期間密切配合醫生完成相關操作,按照手術步驟配置藥液、配合穿刺。(6)術后護理:①體征監測:術后將患者轉運至病房,密切監測體征以及心電圖變化情況,確保患者24h內保持絕對臥床休息,此外加強穿刺出血、肢體動脈搏動的監測,監督患者飲水,通過增加飲水量促進造影劑排出。②心理疏導:指導患者采取平臥體位,保證動作輕柔,做好心理疏導以及解釋工作,通過音樂療法等方式引導患者全身性放松,說明負性情緒對于護理效果產生的負性情緒。③家庭支持:組織家庭成員參與至護理工作期間,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以及支持,盡可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促使患者宣泄負性情緒,充分表達自身感受,提升治療自信心。④康復活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康復運動計劃,在患者機體狀態允許的情況下指導其采取翻身、四肢主動或被動運動等活動形式,逐步過渡為慢跑、散步以及太極等有氧活動,促進心肌供血。⑤飲食干預:指導患者進食易消化、清淡、高纖維流質食物,嚴禁患者食用油膩、辛辣以及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1.3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應用QOL量表進行患者生活質量綜合評估,評估內容包含生理機能、軀體功能、心理狀態以及社會支持,單項指標評分范圍于0-100分,分值越高即生活質量越高[5]。
不良事件發生率:統計分析心律失常、血腫、心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護理滿意度:以科室自擬調查問卷為評估工具,評估內容包含護理針對性、服務態度、業務素養、健康教育、整體滿意度等,單項指標評分范圍于0-100分,分值越高即護理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2.1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所得數值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2.2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2.3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所得數值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3所示。

表3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在確診以后盡早采取介入治療措施可以取得促進心肌再灌注以及狹窄冠狀動脈再通的效果,促進心肌組織血供盡早恢復[6]。但是患者于手術治療以后會因臥床休息時間較長出現心功能受損,而且患者會因過于擔憂預后效果,因外界因素改變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在影響診療配合度的同時增加了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相關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性,增加了患者術后康復難度[7]。
此次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指標數值均高于對照組,所得數值對比差異顯著P<0.05;對比分析對照組、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分析原因如下:以往,臨床上所應用的常規護理模式較為單一,取得的護理效果不夠理想,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以及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方面存在較高的局限性[8]。近年來,隨著護理理念的發展以及完善,在臨床上涌現了較多的新型護理模式,在介入治療圍手術期應用綜合護理模式融入了藥學、營養學、康復醫學以及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從根本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對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以及預后效果具有關鍵性作用[9-10]。介入治療圍手術期應用綜合護理了解患者病情發展趨勢以及心理狀態,針對患者實際情況落實針對性干預措施,在患者護理工作期間鼓勵家屬積極參與,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以及鼓勵,提升了患者治療自信心[11]。此外,疾病健康教育、飲食結構調整、康復活動、病情檢查等相關措施可以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患者創造舒適的住院治療環境,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以及提高疾病認知具有關鍵性作用,通過規范以及有序的護理措施全面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可以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12-13]。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PCI圍手術期應用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可以為患者術后恢復以及形成良好預后提供有利條件,對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確切效果,得到了患者認可,可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