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靜 呂 俊 于俊玲
(淄博市中心醫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隨人口老齡化進程,髖關節炎、髖部骨折發生率逐年增加[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疾病有效方法,該治療手段以消除髖關節疼痛,恢復髖關節正常功能為主要目的,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2]。該手術創傷性較大,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常需使用大量液體沖洗術區,患者術中極易發生低體溫現象[3]。體溫即機體內部核心溫度,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在正常情況下,機體體溫靠產熱和散熱兩種方式維持動態平衡,但在手術過程中,因患者體質,麻醉和術中沖洗液的作用,護理不足時患者易發生體溫下降[4]。術中低體溫產生不良后果對其影響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損傷血小板功能,影響凝血功能,導致出血時間延長,增加術中意外事件的發生風險[5]。此外,低體溫將誘發患者骨骼肌發生非節律性收縮,增加耗氧量,引起酸性物質代謝異常,對手術進程及術后康復產生不良影響[6]。術中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預防手術低體溫發生的重要手段。本文將術中保溫護理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手術室護理中,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隨機編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 行常規手術室護理。建立靜脈通路,穿刺前連接三通,使用留置針進行淺靜脈穿刺,妥善固定,避免出現藥液滲漏。患者行氣管插管后,根據手術部位調整體位,受手術體位影響,身體受力點在髖部、膝關節內外踝,肩部肘關節,將襯墊墊于身體著力點,觀察身體著力點受壓情況,在手術床頭部墊頭圈,避免頭部受壓,腋窩墊腋墊,減輕下臂受壓。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生命體征變化,正確評估出血量,合理調節輸液輸血時間,一般滴速控制在40~60滴/min。術中全程監護患者血氧飽和度,做好出入量登記,監測血糖變化。
1.2.2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保溫護理。控制手術室室溫,手術室采用空氣層流系統,保證室溫在22~24℃,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術前使用電熱毯對手術臺進行加溫。加強消毒護理人員技能操作,術前皮膚消毒動作準確迅速,盡可能縮短皮膚暴露時間。術中加強對患者體溫監測,定時測量患者皮膚溫度。術中沖洗液加溫至正常機體溫度,保證機體體溫恒定。術中輸入液體進行加溫處理,使用電子加溫儀,設定溫度為37℃,藥液在輸入機體內部前進行有效保溫。術中沖洗液加溫至正常機體體溫,使用水溫浴箱進行,水溫設定至42℃。除手術部位外,其余部位使用良好保溫性能的手術巾進行覆蓋保溫,與冷空氣隔絕,保證手術臺清潔干燥。術中可使用濕熱交換器保證呼吸道內部溫濕度恒定,將氣管導管連接濕熱交換器。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蘇醒情況,寒戰發生情況,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寒戰:0級 無寒戰;1級 患者面頰部輕度震顫,心電檢查受到影響;2級 患者肌肉震顫明顯可見;3級 患者全身明顯抖動。
1.4統計學分析

2.1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對比
對照組術中出血量(532.21±65.32)mL,手術時間(275.21±24.24)min;研究組術中出血量(489.21±110.21)mL,手術時間(261.31±31.21)min,數據經檢驗存在統計學意義(T=2.118、2.225,P=0.037、0.030)。
2.2兩組患者術后蘇醒情況對比
研究組氣管拔管時間、完全蘇醒時間、恢復室滯留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情況對比
2.3兩組患者寒戰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寒戰發生率為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2.50%,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寒戰發生情況對比(n,%)
2.4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研究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對比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使用人工關節替代壞死髖關節,行使正常髖關節功能的手術[7]。適用于非手術治療不能緩解的髖關節疼痛及關節功能嚴重喪失者,該手術方法可有效消除關節疼痛,恢復患者正常行走功能[8]。髖關節置換術術前消毒準備期間,大面積皮膚暴露于手術室環境中,增加機體散熱,術中操作步驟繁多,手術切口暴露機體內部器官,加速熱量流失,出血量較大,手術時間較長,患者極易發生低體溫。低體溫對患者危害較大,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縮,皮下組織發生缺氧,間接性抑制免疫細胞作用,抑制機體免疫功能,蛋白消耗量增加,抑制中性粒細胞釋放,感染部位多核白細胞數量下降,增加傷口感染發生率[9]。機體體溫通過產熱散熱方式維持穩定狀態,使中心體溫接近37℃,體溫下降1℃將出現寒戰,患者表現為骨骼肌不自主收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機體耗氧[10]。寒戰是機體體溫過低導致不自主震顫,是一種防御機制。術中低體溫發生對患者凝血功能產生影響,一方面可使血小板功能下降,患者凝血功能受到影響,凝血物質活性下降,血液粘滯度增加,嚴重者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術中出血量增加,另一方面,低溫導致靜脈血流緩慢,機體局部組織氧氣供應下降,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11]。麻醉藥物通過肝臟揮發,低溫影響肝臟內酶活性,還可降低腎臟血流量,肝臟腎臟對麻醉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蘇醒時間延長。術中進行護理可有效降低低體溫發生率。本文將術中保溫護理應用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室護理中。術前使用電熱毯對手術臺進行加溫,緩解患者不適感。加速術前消毒速度,減少皮膚散熱[12]。使用加溫器對患者準備輸注的藥液和血液進行加溫,減少液體輸入對機體體溫影響,加溫庫存血可有效減少輸血反應發生。使用治療巾、中單、棉被等在不污染無菌區域的基礎上對非手術部位進行保溫,減少熱量喪失[13]。在整個手術室護理中,加強對患者體溫的檢測,對患者低體溫現象早發現早處理。
綜上所述,術中保溫護理可顯著降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寒戰發生,縮短手術時間,保護其凝血功能,降低術中出血量,提升蘇醒質量,提升患者舒適度,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