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藍,曾立東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農業農村局,四川安岳 642350)
飼料中脂肪和蛋白質的比例會對魚的成活率、生長性能、攝食等造成影響。魚類飼料蛋白質脂肪含量比例不平衡會對魚類的生長造成影響,降低其繁殖能力的同時還增加養殖成本,更有甚者還會造成養殖水體環境的污染。魚體內的脂肪大部分消化轉化為中性脂肪酸,然后代謝為機體供能[1]。在魚類的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脂肪可以為魚類體內提供必需脂肪酸,同時可以減少魚體內對蛋白質的消耗,所以在魚類飼料中添加脂肪減少蛋白質作為能量消耗,不僅能節約蛋白質消耗,而且還可以降低氨氮的排放量,減輕漁業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2]。所以文章通過在日糧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豆油飼喂鯽魚,研究不同脂肪含量的日糧對鯽(Carassiusauratus)生長性能的影響,旨在為漁業養殖中飼料合理添加脂肪含量提供參考依據。
試驗用的200尾鯽購自某生態漁場;豆油購于宏瑞豐食品飲料專營店。
規格一致體況健康的200尾鯽魚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試驗1組、試驗2組、試驗3組。每組50尾,分5個平行,每個平行10尾。對照組的鯽飼喂基礎日糧;試驗1組的鯽飼料中用豆油替換1/4魚粉(2%豆油+6%魚粉)的基礎日糧;試驗2組的鯽飼料中用豆油替換1/2魚粉(4%豆油+4%魚粉)的基礎日糧;試驗3組的鯽飼料中用豆油替換3/4魚粉(6%豆油+2%魚粉)的基礎日糧。預試驗5d,正式試驗55d。基礎日糧見表1。

表1 試驗鯽魚日糧組成及營養成分
挑選的200尾鯽魚,分為4組5個平行,每個平行的魚分別放于150L水缸進行試驗飼養,每天投喂4次,上午8:00和11:00,下午14:00和17:00,投喂的基礎日糧為鯽魚體重3%,試驗過程每天對魚缸進行排污、換水,試驗過程魚缸的水溫保持20℃~22℃,溶氧>4mg/L,每天對鯽魚的采食量進行記錄。
試驗結束,鯽魚饑餓24hrs后統計魚缸中鯽魚總數并稱量總重。每缸挑選 6尾鯽魚對其體長、體重等進行測量,最后利用測量的數據計算鯽魚的成活率、增重率、生長率、肥滿度等生長性能指標。
成活率=試驗末期魚尾數/試驗前魚尾數×100%;
增重率=(末期體重-初期體重)/初期體重×100%;
特定生長率=(末期體重-初期體重)/試驗天數×100%;
肥滿度=末期體重/末期體長3×100%。
測定的數值,通過Excel表格整理之后,利用SPS22.0軟件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以均值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從表2 可以看出,對照組和試驗組的鯽魚初重維持在同一個水平,末重和增重率試驗2組的極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試驗1組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特定生長率和肥滿度試驗2組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1組雖然也高于對照組,但是沒有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2 日糧不同脂肪水平對鯽魚生長性能的影響
目前,對于飼料中蛋白質和脂肪添加比例的研究已有相關報道的,如李彩剛等[3]發現在飼料中添加適合比例的蛋白質和脂肪,可以提高黃尾鲴親魚的生長性能,同時還能促進其性腺發育;Yang等[4]發現在基礎日糧中補充20%的豆油,可以提高團頭魴幼魚的生長性能;吳雨晨等[5]研究發現用飼料中豆油替換1/2魚粉,可以顯著提高鯉魚的生長性能。該研究提供設置不同比例的脂肪,發現飼料中用豆油替換1/2魚粉(4%豆油+4%魚粉)基礎日糧的鯽魚生長性能最好,這個結論和吳雨晨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但是對于飼料中用豆油替換 3/4魚粉(6%豆油+2%魚粉)的鯽魚,其生長性能卻沒有提高,說明并不是脂肪含量越高對于鯽魚的生長性能越有益,蛋白質和脂肪的添加需要保持一個平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