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數據技術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機。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中專學校普遍開設的基礎課程之一,目的是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動手操作能力及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術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大數據背景下,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新教學理念,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海量學習資源共享,轉變教師角色,應對挑戰與機遇,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中專;大數據;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1-0069-04
網絡云計算的快速發展,使得大數據技術被應用到了人類社會的多個領域,如交通運輸業、公共安全、企業管理等,社會也在云計算、物聯網與大數據的融合之下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想要跟上大數據時代快速發展的腳步,就必須以大數據為背景進行教學改革。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怎樣進行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專計算機專業需要應對的重要問題。本文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學生學習的變化及中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對大數據背景下中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策略進行論述。
大數據是新時代的重要產物,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的思維模式、學習模式、學習時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思維模式的變化
大數據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給人們的思維模式帶來了巨大變化。人們對于大數據思維的運用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公共交通與安全、社會管理等許多領域都在對大數據思維的融合應用進行著嘗試。在教學中,大數據也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了一定影響。學生不再僅僅依靠部分數據進行判斷,而是利用所有的數據,即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部數據;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知道現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讓數據自己“發聲”,即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只有接受不精確性,才有機會打開一扇新的世界之窗,即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
2.學習模式的變化
大數據時代的學習,不僅包括當前人們經常見到的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還包括集體授課及自評學習等,使得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更多的學習模式,選擇教師的講課方式。基于大數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系統所提供的大量的學習資源與多元化的學習資料進行線上學習。學生在線上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按照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或者同學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的各種信息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目標,而且能夠根據學習時間與學習需求調整個人的學習進程,從而使基于大數據時間的個性化的學習模式成為現實。另外,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化學習思路,彌補學習方法上的不足,優化學習成果。
3.學習時空的變化
學習時空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生突破了時間以及空間上的限制,這對于隨時隨地的學習需求可以提供理想的支撐。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能夠有效打破時空的限制,在網絡技術的輔助下,利用學習平臺開展。這樣,不僅使學習的內容具備了自由性與選擇性,而且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加自由。
計算機已經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廣泛運用,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成為了學生進入職場的必備職能,相關課程教學也在追隨著時代的腳步進行優化和完善。但在實際教學中,中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源特點多樣化,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不一
中專學校的生源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生源分布廣泛,且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不一,給中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部分學生在入學時就已經具備了相關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部分學生卻較少接觸計算機。
2.缺少針對性教學,教學方法落后
現階段,部分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教學模式,使學生對大數據的認識、學習、體驗及探索受到了嚴重影響。由于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存在差異,在接受計算機知識的能力和速度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部分中專計算機基礎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也沒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仍然采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逐漸減退,不利于學生計算機水平的提高。
3.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并未涵蓋大數據的相關內容,很多新型信息技術也不在相關的知識體系內,一般是集中在硬件維護和基本軟件的使用內容上。許多學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所運用的是“計算機基礎+多媒體應用”或者“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等組合模式,忽略了對大數據概念與大數據知識的運用。這種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教學內容,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養了。
4.教學條件差,學習效果不佳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綜合實踐性課程,必須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部分學校機房數量較少,硬件設施不達標,使得學生上機實操課時安排得較少。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過程中,動手能力較差,學習效果不佳。調查研究顯示,雖然大部分學校在努力使學生間的計算機水平的差距持續縮小,但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受限于硬件、軟件等條件的制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模塊、分級式教學難以有效開展,學生不能接受符合自身計算機水平的教學,學習效果很難提高。
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其一是教授學生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二是提高師資隊伍的計算機基本水平,使教師具備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材編寫能力,從而提高課程質量;其三是把縮短課時與學生積極學習作為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基本教學思路,使計算機課程更加符合社會與相關專業的要求。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社會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程的創建與教學思路的改革等方面必須能夠充分應用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技術,從而使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發展不僅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而且可以充分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新教學理念
在大數據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要想實現改革,必須對教學理念進行更新。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大數據知識,才能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基于大數據,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早已由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成為將課程作為主體的多種知識獲取渠道。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以大數據為基礎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專學校應加強對教師大數據思維意識的培養,使教師明確大數據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與廣闊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而且可以有效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率,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對教學進行調整,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中專學校可聘請大數據領域專家,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師定期展開大數據知識與應用能力培訓,還可組織交流探討活動,讓教師與其他學校的教師交流大數據應用心得。另外,學校還應著重培養教師利用基于大數據的網絡信息平臺的能力,使教師全面分析與深入研究教學中的各項數據。
2.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教學內容
大數據思維下的教學活動必須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配合,以此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引入大數據技術,讓學生對相關的理念展開細致的分析,借助于對大數據的詳細講解過程,延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使得學生們具備基本的大數據思維,正確看待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應該將大數據思維作為重要指導,把計算機基礎課程內的各個知識點當作基本單元,實現移動化、在線化的教學,還應把大數據思維作為思想基礎對相關信息與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將“注重技能、促進發展”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將課程劃分成不同的知識模塊和內容模塊,并且為不同的模塊分別錄制視頻教學的內容,還需要設計相關的課程練習與測試。所劃分的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文字處理與使用的相關軟件、信息技術基礎知識、Windows平臺基本知識、電子表格及文稿演示等辦公軟件的使用、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信息資源管理與檢索、信息資源整理與展示,以及信息資源的評估等。這樣,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根據時間和要求開展自主學習,而教師可以將節約出來的大量時間用于大數據技術及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重點知識內容的講解。
3.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學方法
大數據背景下,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學生更喜歡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應以生為本,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有機結合,使學生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數據處理與分析領域的基本知識、功能和學習內容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組,通過學生自學、組內互幫帶學、教師講學的形式進行差異化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在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平臺、智慧職教平臺、學堂在線平臺、超星爾雅平臺等網絡學習平臺上進行在線學習。這些平臺上有大量的課件、配套試題庫及在線論壇等豐富的學習材料,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解決課堂上沒有弄懂的難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這種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效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4.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海量學習資源共享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所提供的諸多便利,基于云計算與大數據,汲取優秀教師的豐富教學經驗,并把各個院校所開發的、具備強大的針對性與實用性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相關資源進行融合,將其在云計算平臺和大數據平臺上進行共享。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融合各個院校的教學資源進行應用,對知識的互補與交叉產生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源劃分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特色教材。特色教材是學生接受系統化課程知識的有效工具。在選擇教材時,教師應將新課程標準作為依據,將項目導向、驅動任務與解決問題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將關鍵技能與知識重點貫穿其中,基于項目導向作用的不同以及任務影響的不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系統全面地學習不同的知識,從而為未來的實際工作積累經驗。第二,視頻微課。視頻微課是一種獨特的教學資源,時長一般在10min左右,主要展現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指導。通過基本操作,學生可以分解學習任務,隨后再進行詳細的學習。第三,多媒體資源。課程的開設不能脫離優質的教學資源,其中精品課程所包含的教學資源可以被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充分利用精品課程所蘊含的豐富資源,可以使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而微課視頻就是可以細致劃分知識點的最為便捷的一種精品課程。雖然微課視頻中所包含的教學資源較少,但是學生可以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極為便利。
5.轉變教師角色,應對挑戰與機遇
大數據背景下,教育事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大數據思想”,使海量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對象產生聯系,在各種技術的幫助下對教育與教學改革進行分析與預測。政府相關機構頒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勵學校與教師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對精品課程資源及平臺進行深層開發,同時許多網站也發布了眾多定位不同、具備獨特優勢的課程資源,而學校間的信息、數據及資源的共享與交流也變得愈加頻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敢于進行改革與實踐,從而使自身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會被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所淘汰。在大數據背景下,計算機教師在云計算平臺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識的講授者。教師不僅需要積極參與課程教學的設計與指導工作,而且要對課程教學活動進行監督、管理與評價。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對不同階段教學的活動、目標、實驗、實踐及測試等進行設計,從而使教學方案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同時,教師需將線上線下相互結合作為前提,引導學生按照要求完成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各種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完成各種測試與評價。基于云計算的功能,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效果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強化教學監督與管理的工作,讓學生可以接受有效的評價與意見。
綜上所述,大數據技術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也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將大數據作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新教學理念,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海量學習資源共享,轉變教師角色,應對挑戰與機遇。
參考文獻:
[1]周少珂,王雷,劉振民.高職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Hadoop課程教學改革探究———以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河南教育, 2021(07).
[2]周杰.下一代互聯網新技術背景下高職傳統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2).
[3]魯敏,金大衛,沈計.大數據時代《大學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9).
[4]訾永所,羅玲.大數據時代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同步改革方案探討[J].高教學刊,2016(09).
[5]王歡.基于大數據背景的大學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09).
[6]王微,唐琳.大數據環境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精準教學研究與實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
[7]宋曉偉.人才培養視野下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J].成才之路,2016(12).
[8]李敬,張莉.提高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0(29).
[9]周雁行.中職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探索[J].教育信息技術,2019(12).
[10]黃曉軍.新時代中職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2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Zhang Jianxin
(Jiangsu Tong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antong 226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big data era, data technology has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all walks of life, promote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also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educational reform. Computer basic course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commonly offered in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Its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ands-on operation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use the learn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life.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e market-oriented, update the teaching concept, use big data technology,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be student-centere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realize the sharing of massive learning resources, change the role of teachers, respond to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Key words: technicalsecondaryschool; bigdata;basiccomputer courses; reformin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