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云,劉利珍
(內蒙古開放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秸稈是農作物莖葉部分的總稱,我國地大物博,南方盛產水稻、甘蔗等,北方盛產小麥、玉米、紅薯等,現如今農業發展迅速,農作物產量每年都在增長,與此同時,秸稈總量也在增長,如何將其合理利用成為農民所要面對的問題。傳統的焚燒方法不僅污染空氣,而且容易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與其他生物的健康形成威脅,因此,國家已明令禁止燃燒秸稈(李星河等,2022)。在秸稈禁燒背景下,農作物秸稈被大量廢棄,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對現有秸稈資源加以估算可知,其中蘊含的生物質能總量可觀,若能被妥善利用,將為經濟發展做出極大貢獻。
為避免秸稈失去使用價值,被隨意丟棄在農田土地中占用土地資源這一情況的發生,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政策,如將秸稈肥料化,或是將其用作工業原料,加工制成裝飾建材等。以秸稈肥料化為例,該過程較為復雜,需要專業人員嚴格把控,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如下幾項條件需要特別注意。
(1)在堆肥時要注意含水率的把控,以促進微生物生長,加快農作物秸稈的降解速度。含水量過高或過低都會降低微生物活性,不利于農作物秸稈的腐爛。
(2)在堆肥時要注意供氣是否充足,若在秸稈降解過程中氧氣不足,會由于微生物作用導致溫度過高,從而影響微生物活性,甚至將其殺死。
(3)在堆肥時要注意溫度調節,通常堆肥溫度需要控制在45~55℃,內部溫度與外部溫度相比略高。
(4)在堆肥時要注意pH,當堆肥處于弱堿狀態時,堆肥中的微生物活性處于最佳狀態,為保證其數值穩定,可以在該過程中適當調節pH,保證農作物秸稈的降解效率。
雖然秸稈肥料化有許多優點,但從上述內容中不難看出,其肥料化過程復雜,需要多道工序,人力物力耗資巨大。首先,現階段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下,難以實現秸稈粉碎還田的大規模推廣;其次,農戶年齡層大多在40歲以上,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是初高中畢業,習慣了傳統農耕方式,對機械操作十分生疏,若操作不當或技術掌握不熟練,反而會使農田土壤中的碳氮比例失衡,得不償失;而且秸稈肥料化的投資成本較高,初期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雖然總體盈利,但對小成本經營的個體農戶收益并不樂觀(田繼光等,2022)。
農作物秸稈中的粗纖維含量較高,粗加工后能作為牛羊等牲畜的飼料,在引進發達國家最新生物工程技術研究成果后,能將其二次加工,提高秸稈當中的蛋白質含量。農作物秸稈飼料營養成分分析見表1,數據來源于(楊雪海等,2015)。
由表1可知,玉米秸稈中的蛋白質含量甚至能達到15%,極大程度上提高了粗纖維利用率,能滿足雞、鴨、鵝、豬等營養標準。

表1 農作物秸稈飼料營養成分分析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根據官方統計的糧食產量數據(國家統計局,2021),利用草谷比法計算近3年我國的秸稈產量,分析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補貼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調查得到的近3年農作物產量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2019~2021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產量 萬t
根據上表當中數據,利用草谷比法計算近3年甘蔗、麻類、芝麻等主要農作物的秸稈產量,草谷比法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M1表示農作物秸稈產量,M表示農作物經濟產量,R表示草谷比。已知甘蔗的草谷比為0.3,麻類的草谷比為1.7,芝麻的草谷比為2.8,油菜籽的草谷比為2.7,花生的草谷比為1.5,棉花的草谷比為5.0,薯類的草谷比為0.5,豆類的草谷比為1.6,玉米的草谷比為1.10,小麥的草谷比為1.30,稻谷的草谷比為0.95,利用如上數值計算得出2019~2021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的秸稈產量,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2019~2021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萬t
在我國主要農作物產量及其秸稈產量逐年遞增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將其變廢為寶,用以解決粗飼料短缺問題成為了關鍵。
由于農作物秸稈的自身特性,導致其十分容易發生霉變、腐敗,為此政府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已經為秸稈制品相關企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存儲倉庫的租賃資金上提供了部分補貼,并鼓勵相關企業實施政府配套措施,加大對秸稈露天焚燒的監管力度,截止到2020年已完成布局合理的產業化格局劃分,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收集-運輸-存儲體系(張恒等,2021)。但由于這條產業鏈,初期投入資金數額較大,若后續經濟支撐不足,會嚴重影響秸稈制品的生產質量,嚴重時會導致其供應能力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最終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被市場拋棄。綜上所述,現階段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的補貼政策不完善,下面將根據具體實施現狀提出針對性建議。
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的補貼政策分別針對農戶、企業與消費者3種群體。首先通過中央政府制定總政策,再分別下發給各地方政府。針對農戶而言,首先要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并派專業人員加以技術指導;在農戶與企業之間建立秸稈交易市場,提出一定的優惠政策,幫助農戶與企業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秸稈制品制作完成后,協助企業宣傳,讓消費者了解到秸稈制品的環保優勢,并在價格上給予適當補貼,吸引大眾視野,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4.1 完善秸稈交易市場在農戶完成農作物秸稈收集后,政府可以授權給中介機構,統一定價收購農戶手中的秸稈。在秸稈定價時,通常由雙方協商決定,需要考慮人工成本、存儲成本、運輸成本等,還要考慮到該年度的秸稈產量。若想維持長期合作,必須要滿足農戶的心理價位,同時又保證該價位符合當前市場,若定價過高會導致秸稈收購企業無利可圖,而定價過低會打消農戶積極性,導致其拒絕合作(呂水生等,2021;陳季芳等,2021)。完成收購后,建議直接運輸到工廠做加工處理,這樣可以節省二次運輸成本,若收購量較大,可以利用政府補貼,在加工工廠附近租賃存儲倉庫,維持秸稈產品生產的持續性。
4.2 提供技術支持在上述分析中可知,雖然政府已大力發展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但由于缺少相關經驗,實施時間較短,現在仍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秸稈交易市場并不完善(李澤媛和鄭軍,2021)。農戶大都屬于分散經營模式,而秸稈飼料化的程序復雜,各戶分散操作有一定難度,為此建議實行規模化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幫助農戶掌握先進的種植技術,將傳統種植方法與科技相結合,使農戶提高生產水平,而政府也能對農戶實行統一管理。農作物秸稈飼料化企業需要利用技術進行改進,研制出先進的秸稈加工機器,從而擴大飼料化規模,緩解政府壓力。
4.3 制定財政政策政府對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的補貼政策可以根據補貼形式劃分為兩種,分別是直接補貼與間接補貼。直接補貼是針對發放給農戶使用的秸稈收集器具、針對收購價格浮動的補貼;間接補貼則是對收購中介的人工費用及秸稈飼料價格下調從而刺激購買者的消費補償等(高忠坡等,2022)。
4.4 完善法律法規現有的法律法規大多都是針對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或是環境污染防治等大方向設定的,缺少針對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或是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等具體方面的規定(繆俊囡,2021)。為此建議針對以上內容完善相關法律條例,明確禁止農作物秸稈的焚燒,鼓勵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
4.5 加強宣傳教育完善法律法規后,利用互聯網宣傳推廣相關政策,使農戶們能迅速了解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的優點,并呼吁大家積極參與。將政府提供的補貼政策告知人民群眾,防止農戶將農作物秸稈焚燒、廢棄,與此同時,協助秸稈制品的相關企業,通過營銷手段,讓消費者對秸稈制品有一定的了解,使大家能迅速接受這些產品(李云斌和張衍,2021)。
農作物秸稈飼料化的問題不僅與農戶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還包含許多技術理論,涉及到運輸等多個行業領域,且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各異。上述內容中提出的幾點優化建議在具體實施時應以當地具體情況為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此同時,不斷研究創新,提升科技利用水平,為大面積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儲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