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堯 梧州學院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凝練、積淀的核心價值觀,它以其獨特魅力和強大感染力凝聚、動員無數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富強不懈奮斗[1]。在不同時期,藝術設計實踐不斷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勵著大眾砥礪奮進,不斷前行。以設計方式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可以將首飾設計具象化,并豐富拓展首飾藝術設計的外延。從紅色文化中提取思想精華,將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對應在珠寶首飾領域的專題設計中,不僅可以體現珠寶設計教育的力量,還可以激發大學生實踐報國的主動性。在研究與設計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和歸屬感的產品中,令大學生產生深刻的歸屬感,以設計帶動珠寶的發展,傳承愛國精神,實現新時代首飾藝術品紅色文化與審美深度交融。
大學生在不斷的首飾加工實踐中磨礪和培育出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是愛國主義“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價值理念的品質要求;而學生精益求精的品質培養,也是愛國主義“敬業愛崗、責任擔當”價值理念的時代要求。以藝術的途徑承接時代使命的當代首飾設計,探索具有精神目標導向的設計開發任務,肩負高等教育的精神富養,是當代珠寶設計教育應具備的素養與擔當。
新時代的藝術設計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多元的知識系統及開放包容的綜合能力,對于美的形式與內容有自身的理解,更具個性化的追求,但如果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易誤入思想的歧途。對此,高校和教師應當肩負起引領者的職責,引導學生在藝術探索中堅持正確的途徑。教師在珠寶專業教學過程中應以藝術實踐為載體,細化、循序漸進地進行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用紅色精神熏陶學生的心靈,體現當代審美需要及思想境界的融合,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位一體的精神與物質共振的首飾藝術作品。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但藝術始終是人民的藝術。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2]。通過對珠寶首飾專題設計創作中的家國情懷進行深度實踐探索與應用,賦予首飾作品更鮮活的教育價值,以優質的首飾藝術品彰顯正能量,激發當代藝術專業類大學生對祖國、對人民、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
以題材建構合理的概念維度,檢視學界既有的學術建構,尤其是在已有的首飾設計研究中已被采用的測量維度。我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國家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青年的國家認同感[3]。在各門類藝術中,從愛國主義視角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例如,在首飾藝術設計中,以人們的佩戴視覺藝術作為連接點,將紅色精神賦予其中,集審美性與佩戴實用性于一體,將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內涵完美融合,潛移默化地進行理想信念與精神血脈的賡續。
在珠寶首飾專題設計課程中,對題材的選取、大方向的定位,應落實在精神元素的對接上。在課程理論講述及課程實踐當中,設計師以藝術的基礎和內核,決定了一件藝術作品的風格特點和審美形態。在諸多設計題材中,愛國主義藝術題材的作品能夠反映當下我國社會思想導向,同時將優良思想、道德精神風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巧妙融合在一起[4]。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5],高等院校應重視和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推動愛國主義與首飾專題設計兩者的融合,注重設計教學與精神理念二者的本質屬性以及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共性特征的探究,體現時代傳承與發展高度,拓寬多維研究方向。愛國專題設計語言打破了以往固有表達模式的設計語言,形成了精神性表達。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師作為思想教育的中堅力量,應將學科的嚴謹性與新時代首飾藝術設計學生所追求的標新立異相結合,促進兼具時代新意與家國情懷的設計作品的誕生。新穎的專題首飾設計作品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家國情懷最好的解讀與實踐應用。
青年是中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青年群體在新媒體、新文藝、設計學等社會新興領域所占的比例較大。最新數據顯示,青年在我國的文創行業、藝術設計類領域占比達70%以上。他們思維活躍、個性獨特、具有創造力,是推動歷史進步與社會發展,并能夠擔當國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珠寶首飾設計的文化基因,家國精神則根植于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珠寶首飾專題設計的課程教育改革下,精準定位、緊密結合,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積極參與設計方案的討論與制定。在珠寶設計過程中,可借助專題化的訓練,對紅色經典、歷史文化、家國情懷進行思考研究,讓珠寶設計教育的價值得到雙向的肯定與傳遞,同時影響青年新生代的審美方向。一個優秀珠寶設計師的成長是在長期文化夯實的基礎上,在豐富的愛國情懷體驗下,進一步拓寬發展而來的,其設計理念、設計高度、設計素養等,從導入珠寶教育的領域開始,就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夢蘊藏國家價值認同,愛國情懷與國家認同相互影響與促進,愛國主義始終保持著對民族前途命運、對文化傳承發展等的歸屬感和普遍認同感,是特有的、根植于全體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我國珠寶首飾設計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首飾專題設計中的愛國主義既是社會主義珠寶首飾文化建立自信的前提,也是時代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與發展的時代要求,期待更多的紅色愛國主義題材的首飾設計藝術作品涌現出來。
珠寶首飾專題設計課程是在特定的學習任務驅動下,在特定的題材選擇中進行的。學生借助一定的元素進行理論與工藝并重的設計實踐活動,內化知識,提升首飾設計藝術的價值。以愛國主義在珠寶首飾專題設計中運用的案例進行分析,作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圖1),以中國共產黨1921年到2021年100周年的風雨歷程為主題進行創作,作品以紅寶石為基調,紅寶石與金屬火焰造型營造出火種燎原之勢,令人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共情。作品項飾《家訓》(如圖2),將中國傳統家訓(如“善為本”等)以首飾佩戴的形式進行創作表現,運用了電路板和白銅兩種新型材料,將信息時代文化傳播的媒介物與中國傳統篆刻藝術進行創新結合,以現代首飾形式來弘揚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促進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首飾設計轉譯能力的提升。作品項飾《山水—境》(如圖3)是將中國人特有的中國畫藝術轉譯成家國情懷的首飾設計作品,展現出東方美學意境,落款以紅寶石體現紅色印章,詩書畫印對“謝赫六法論”“經營位置”大量留白進行中國山水畫意境首飾設計的有效轉譯。
圖1 項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925銀 紅寶石) 肖堯 /作
圖2 項飾《家訓》(黃銅 電路板) 吳二強 /作
圖3 項飾《山水—境》(925銀 紅寶石) 肖堯 /作
珠寶首飾設計教育肩負著以其特殊的材質形態來傳遞設計情懷與精神的使命,珠寶首飾專題設計課程以貴金屬、寶石、綜合材料藝術形式表達設計師的精神理想及對家國的歸屬感,不僅是對學生、對教師、對受眾的視覺洗禮,而且是文化復興的重要板塊。首飾已經不僅僅是身體的飾物與點綴,更是一種精神與信仰的表達。以藝術為鑒,可感知社會;以專業為鑒,可完善人生;以首飾創作為鑒,可明查精神[6]。教師是設計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調控人,其可控性表現為需要在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與再表達,即對知識傳授提供深層意義的詮釋和對情感傳遞提供感同身受的表達。教師通過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情境、場域等進行有效設置,統籌全局、層層推進、合理有序地進行課堂敘述,通過互動交流啟發點撥大學生理解、討論課堂敘述,幫助學生在感悟和反思中吸收敘事知識,實現愛國主義教育敘事效果的最優化[7]。教師喚醒學生在珠寶首飾專題設計中的主體身份,發揮其自身強大的首飾設計創作力量,有效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自覺的愛國意識和積極的珠寶首飾專題設計的實踐能力。
首飾專題設計教育同愛國教育相結合,拓展了珠寶首飾專題設計的課程目標與設計高度,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是發揮以德育人功能的重要舉措。將紅色題材運用于首飾設計創作,將設計因子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既滿足了人們的物質與精神雙重需要,也實現了心靈與外界的溝通。
通過珠寶首飾設計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素質培養,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是優化愛國教育的重要環節。使用新時代設計語言表達模式,建構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新型首飾設計體系和融合傳播,從文化視角來看,能夠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高校首飾專業應以設計藝術語言為媒介,增進學生對家國的情感認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榮譽感與使命擔當,更快成長為中國夢的奮斗者和創造者、中國美好未來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