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小聰
近年來,寧都縣田頭鎮大力創建就業幫扶車間,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受益”的生動局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田頭鎮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南部,距縣城18公里,全鎮版圖面積66.06平方公里,人口4.2萬,轄15個行政村、168個村民小組。現有脫貧戶1621戶6791人,其中脫貧勞動力2128人,占脫貧人口的31.33%;缺技術致貧910人,占脫貧人口的13.4%。寧都縣田頭鎮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企業+幫扶車間+脫貧戶”模式發展幫扶車間,既實現了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又滿足了脫貧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還緩解了企業“招工難、用工貴”的困難,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一)堅持因地制宜,選準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勞動力密集的特點,依托“在外務工返鄉技術人員多、農業產業資源豐富”等優勢,大力發展草席制品、服裝鞋帽、種養等特色產業。全鎮席草種植面積3500畝,種植農戶約850戶,擁有大小草席加工企業90家,加工機器522臺,年產值約8000萬元;服裝鞋帽制品企業23家,針車機器512臺,年產值約2000萬元;電子手工制品加工企業14家,年產值約5000萬元;建有高標準蔬菜大棚1000畝、臍橙6600畝、煙葉200畝,有家庭農場、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5家。田頭鎮因地制宜,通過積極幫扶、規范引導,依托產業優勢創建航空布藝禮品幫扶車間、服裝加工幫扶車間、草席加工幫扶車間等。
(二)整合本地資源,搭建創業平臺。為使鄉鎮產業規模化、特色化發展,田頭鎮結合新型城鎮化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契機,規劃設立“一園一中心”,即“農民創業園、創業就業服務中心”。農民創業園主要以圩鎮為中心,輻射周邊十個村的創業布局,目前共有企業260多家,實現就業用工8000余人,其中脫貧員工占了三分之一。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圍繞“扶持創業、聚集產業、保障就業”的思路,打造“雙創”示范園區,以一廠一街為核心,聚集5家企業,12戶個體創業戶。目前,田頭鎮已形成了草席加工一條街,服裝加工一條街和飛天創業街。另外,實施組織引領工程,組成“兩新”組織黨支部,成立“三會一社”即草席產業協會、服裝加工協會、手工制品協會和種養合作聯合社,把有創業經歷和潛力的能人組織起來,構建以黨支部+協會(合作社)+企業組織體系,帶動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目前,田頭鎮“三會一社”共有會員企業262家,創辦就業幫扶車間23家。
(三)突出能人帶動,引領大眾創業。鼓勵吸納外出鄉賢回家投資創業,讓他們利用自身資源、市場信息、技能技術等優勢回饋家鄉,帶動家鄉發展。如田頭鎮馨美航空布藝禮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賴新房,老家是田頭鎮村頭村人,近年來輾轉于柬埔寨、波蘭等歐洲各國從事企業貿易,在外闖蕩十多年,卻一直心系著家鄉的發展,2014年,毅然決然返鄉創辦馨美航空布藝禮品有限公司。在他的精心經營下,幫扶車間不斷發展壯大,先后被寧都縣人社局批準設立為就業幫扶車間。目前,該幫扶車間配備專業機器設備180余臺,年產值2000萬元,員工人數420多人,吸納脫貧人口74人。田頭鎮像這種返鄉創業創建幫扶車間的鄉賢有20余名。
(四)創新就業模式,拓寬就業渠道。根據農村常住人口特點,創新實施車間就業、田間就業、房間(家中)就業等靈活多樣的務工就業模式,拓寬就業渠道,助推多元化、可持續化發展。車間就業,就是把原本在外務工的技術工人留在本地加工企業務工,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經過崗前培訓轉移到加工企業務工,成為當地的產業工人,一般以婦女為主按件計酬,上班時間靈活機動,既可照顧家庭,也有穩定的收入。田間就業,就是各類產業基地,種養大戶在農忙或生產旺季需要長期或短期雇工,把本地勞動力的剩余勞動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房間就業,就是指本地勞動力利用空余時間,把加工企業的原材料帶回家里加工,做好之后再送回,按件計酬,以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居多,讓居家、務工兩不誤。
(五)注重精細管理,實現靈活就業。要想產業發展長久具有生命力,離不開精細化、人性化的管理。如田頭鎮馨美航空布藝禮品有限公司幫扶車間經過不斷的摸索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細化管理模式。首先,設立了全勤獎、超產量獎、工齡獎等獎勵,鼓勵幫扶車間員工多勞多得,持之以恒。其次,設立機動的考核機制,幫扶車間現有員工260名,其中大多數是農村留守婦女和老年人,這些勞動力很多都種植了農作物,還要照顧家庭老小,很難保障充足時間投入到工廠的生產活動中,車間設立了每月可以有18天允許遲到或早退,超過規定次數的會按照工廠制度進行罰款處理,并扣除當月全勤獎,確實給員工一個寬松的就業環境,確保顧家、務農、上班三不誤。然后,靈活設立上下班時間,考慮到幫扶車間有些員工上班路途較遠,交通不便,根據員工家庭與幫扶車間的距離規定好每個員工上班的時間。通過人性化管理,實現了脫貧群眾靈活就業,田頭鎮馨美航空布藝禮品有限公司幫扶車間就業人數從最初的65人增加到目前的260余人,脫貧群眾也從最初的12名增加到高峰時期的40多名。

(六)依托政策扶持,實施筑巢引鳳。通過政府主導、政策支持、引進社會力量等方式,在鄉鎮(村)閑置土地、房屋創辦或領辦就業幫扶車間。對經人社局認定的就業幫扶車間所涉及的場地租金、水電費按吸納脫貧勞動力的人數給予每年不超過5000元補貼,并按吸納脫貧勞動力的人數給予崗位補貼。對正常運行且持續帶動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6個月(疫情期間3個月)的就業幫扶車間,按吸納脫貧勞動力人數給予不超過2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資金。對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的創業主體,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的,每吸納1名脫貧勞動力就業,貸款額度提高5—8萬,全額貼息。對脫貧勞動力自主創業從事商貿服務、加工行業、且穩定經營6個月以上的,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5000元。在政府的主導、支持下,目前,寧都全縣已創辦就業幫扶車間154家,位居全市前列;其中田頭鎮創辦有23家,位居全縣首位。
啟示一:選準產業是幫扶車間發展的先決和條件。以前,不起眼的“幫扶車間”很多創業者不愿意涉足,在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市場隨時變化的情況下,認為脫貧戶的技能、眼界、年齡等難以支撐企業發展,幫扶車間普遍遇到困難和瓶頸。田頭鎮幫扶車間的發展也不是一蹴即就的,也經歷了長期的探索期,經過不斷的嘗試,找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田頭鎮結合自身種草席傳統、在外務工人員多、勞動力密集、農業產業資源豐富等優勢特點,逐漸選出了一批以草席制品、服裝鞋帽、電子手工制品為重點,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并逐步發展壯大,形成規模和地方特色。目前,全鎮23家幫扶車間年產值累計9000余萬元,帶動就業1200余人,吸納脫貧群眾230人,實現了“小車間”的“大作為”。
啟示二:打造平臺是是幫扶車間發展的土壤和基礎。為吸引更多的人投資創業,田頭鎮規劃建設好農民創業園、創業服務中心等平臺,安排黨政班子成員專門分管負責,為投資者搭建好平臺,吸納企業入駐。成立相關產業協會及合作聯合社,把幫扶車間創業群體及有意向、有潛力投資創業的人員聚集起來,共同探討解決發展難題,形成企業組織體系。如馨美航空布藝禮品有限公司幫扶車間生產的航空眼罩,純利潤4毛錢左右,屬于大多數人不愿做、不想做的“小產業”,但是總經理賴新房依托寧都縣田頭鎮創業土壤,創辦幫扶車間在田頭鎮生根發芽,創造了年產值2000多萬元的“大產業”,成為國內同行業的佼佼者。
啟示三:能人帶動是幫扶車間發展的動力和財富。農村群眾思想觀念保守,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產業發展底子較薄,大多數人不愿意到農村投資發展,需要能人富人帶動引領。田頭鎮通過鄉賢會、外出招商引資等多種途徑鼓勵、吸納外出鄉賢回鄉創業,幫助帶動家鄉發展。這些外出鄉賢資源豐富、貨源充足、銷售渠道多樣,能夠有效解決幫扶車間產品從貨源、生產、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為幫扶車間的發展增添了新動力。賴新房作為優秀華僑和企業家(波蘭華人青年聯合會任常務副會長、菲爾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回報家鄉的赤誠之心、精細化的管理經驗、廣闊的人脈市場資源,把幫扶車間逐步做大做強,讓當地脫貧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曙光。
啟示四:創新模式是幫扶車間發展的活力和源泉。近年來青壯年勞力大量涌入城市,農村勞力資源相對較匱乏,常住人口大多是留守婦女、老弱勞動力,他們工作時間不夠穩定,工作效率不高。為解決這一難題,田頭鎮創新實施“車間就業”、“田間就業”、“房間就業”的就業模式,工作時間相對穩定、技術嫻熟的人員在幫扶車間集中務工;工作時間不夠穩定的把幫扶車間的原材料帶回家里加工,做好之后再送回,按件計酬,讓居家、務農、務工三不誤,足不出戶,在房間就能夠實現就業。
啟示五:政府支持是幫扶車間發展的支撐和保障。田頭鎮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契機,用好用活各類創業就業政策,鼓勵企業安置脫貧人口就業,對吸納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的能人,給予創業貸款并享受財政貼息,對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的按人數給予穩工補貼和社保補貼,符合條件的享受幫扶車間和產業扶貧基地補助政策。通過政府獎補的政策性收益聯結,針對脫貧戶的產業獎補和務工補貼自主發展產業的按規模和類別最高可給予獎補,通過政府的扶持以及政策優惠,有效激發了群眾創辦幫扶車間的激情,減少了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