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史慧芳
江西省于都縣是紅軍長征的集結地,而在于都縣梓山鎮西部,有這樣一座極具江南韻味的村莊,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也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那就是潭頭村。多年前,因自然、歷史等因素,潭頭村發展緩慢,被列為“十三五”貧困村。可如今再走進潭頭村,卻絲毫看不到“貧困村”的影子,道路干凈整潔,基礎設施完備,居民墻上的繪畫展現出村莊的“活力”,已然實現從“貧困村”到美麗宜居村,從“無米下鍋頭”到產業興旺的蛻變。
2019年5月20日,對潭頭村村民們來說,是一個難忘且特別的日子。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潭頭村,考察了老區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發展情況。經過了解,他向鄉親們說道:“農村的生活一點都不比城市的生活差”,并且給予了“氣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評價。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之后,潭頭村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潭頭村黨總支牢牢把握機遇,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立足本村特色,結合村情實際,帶領群眾強基礎、補短板,抓產業、興旅游,讓山更青、水更綠、村更美、民更富。2021年,潭頭村被列入中組部紅色美麗村莊,是以農村基層組織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經典案例。

一是抓“三化”建設。潭頭村按照黨建“三化”要求,通過抓村支部書記PPT匯報、黨員“四式管理”、典型案例分享,著力破解支部書記落實黨建責任不實、黨員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同時,還在“3+X”學習中拓展了“集中繳黨費、黨員述初心、集體唱紅歌”,形成“3+x+3”新模式,讓黨員在組織生活中更有儀式感、責任感,使命感,達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的目的。
二是抓學習教育活動。潭頭村深入開展“學黨史、改作風、促發展”活動,實行每周非工作日集中學習2.5小時制度,組織專題學、實地學、走出去學,達到解放思想開闊眼界的效果。
三是抓致富帶頭人培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近年來,潭頭村把建強農村人才隊伍放在首位,在“以硒富民 以硒興業”的產業發展實踐中凝聚民心、鍛煉干部、發現人才。目前,村“兩委”班子中致富帶頭人比例達到80%以上,并儲備了一批“能人”為后備力量。潭頭村通過抓支部建設、壓實黨建責任,以黨建促發展,以黨建聚人心,以黨建濃氛圍,讓“干字當頭、勇爭一流”成為主旋律。
一是因地制宜,選準產業。潭頭村發揮“比較優勢”(即土地平整集中連片、土壤富硒、距離縣城近、交通條件好),將蔬菜作為“致富產業”來抓,先后引進金瑞盛、江蘇啟東及山東壽光的一批龍頭企業,打造富硒蔬菜產業園,種植設施蔬菜1000余畝。目前深圳市菜籃子企業茂雄集團正在進行落地的相關準備,將再次促進產業騰飛。
二是龍頭示范,保底無憂。一方面,龍頭企業帶領種植反季節蔬菜,搶早搶新賣高價;另一方面,龍頭企業保底收購、解決菜農后顧之憂。
三是利益鏈接,收入可期。潭頭村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利益鏈接,農戶獲得“租金、薪金、創業金”收入,即土地流轉得租金,每畝土地每年按500斤谷子依市場價折現;勞務用工得薪金,男工100元/天,女工70元/天;反租大棚得創業金,有管理能力的農戶反租大棚創業,每畝年收入4萬元以上。村民的收入從脫貧以前的人均不足3000元/年,增長到了現在人均1.7萬元/年。
一是抓人居環境整治。隨著村民生產方式的轉變,潭頭村黨支部抓住時機發出倡導,理事會動員,把過時的牛豬欄廁所拆除改建成為文化廣場、體育廣場、小游園等公共活動空間,改水改廁改路改環境同步實施,醫療服務站、文明實踐站的建立,讓村民住進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的新村莊。
二是抓文化生活供給。廣場舞、地方戲、露天電影甚至大型活動進社區,村民既當觀眾也當演員,徹底改變了沒事就喝酒、打牌、迷信等不良習性,過上了文明的新生活。當前,村民精神面貌都上去了,不但主動搞好門前屋后的環境衛生,公共道路、廣場上有不干凈的地方都愿意動手去清理,誰家的老人小孩在家暫時沒人照顧,都愿意主動上前幫忙。民風更好了,思想境界也得到提升。村民們都說,現在讓他們去城里住都不去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這里的農村不比城市差。

潭頭村組建了“富硒農業+旅游“的合作社,讓戶戶入股、家家參與,開發了富硒水稻、果蔬,辦富硒食堂,創建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故事講堂以及集體民宿等,讓村民收入不斷增長,集體收入也迅速提高。
同時,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上“培育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最新要求,潭頭村作為省級三產融合示范基地,積極響應,把建設成果和人氣價值與全鎮其他村共享。為了整合各村的產業、資源優勢、統籌好資金使用,由鎮里在牽頭,各村合作社共同組建了穗豐農業股份經濟合作公司,成立了農產品加工廠,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對農特產品,特別是富硒產品進行開發和銷售,形成從種植端到銷售端的農業產業鏈全覆蓋。目前,梓山富硒特產第一家線下直營店“梓山富硒禮物”就落戶在潭頭村游客服務中心。
此外,該村還結合潭頭及周邊“紅、古、綠”資源,打造了于都梓山香樟園文藝創作基地,常態化開展文藝創作、研討、采風等活動,以打造“文創小鎮”“文藝名村”為目標,充分發揮各方力量,積極拓展文旅融合新業態,努力發展書畫交易、客家民宿、特色餐飲、果蔬采摘等產業,把香樟園文藝創作基地打造成文藝高地,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路子。目前,于都縣的琴棋書畫攝影五大協會都已入駐并搭建工作室。
一項項舉措,一列列措施,讓潭頭村的老百姓腰包鼓了,幸福指數也提升了,生活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21年,村集體經營性實現純收益270萬元,全村戶均年增收8000余元,實現附加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
潭頭村的華麗變身,是黨建引領、優化社會治理體系的成果,也是富硒農業和紅色旅游兩個產業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黨建+合作社”“黨建+理事會”起了關鍵作用。在黨的領導下,緊密的利益鏈接,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了村民的思想境界,感恩黨、熱愛黨、信任黨、跟黨走成為潭頭村民的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