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通訊員 呂富來
“公生明,廉生威。”近年來,為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弘揚廉潔風尚,婺源縣加大本土特色文化挖掘力度,廣泛開展“書畫寫廉、電視播廉、故事講廉、警示勸廉、家庭助廉”等靈活多樣的廉政文化建設活動,借文化之力,樹清廉之風,將廉政文化普及與“建設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勇當綠色崛起先鋒”相結合,持續(xù)構建“自然生態(tài)好,政治生態(tài)也要好”的工作局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婺源老城區(qū)古城墻下,有一口‘廉泉’,為南宋理學大師朱熹還鄉(xiāng)省親祭祖時題刻……歷史上婺源走出去大小官員2660多名,沒有半個因貪污留下罵名。”在“清風婺源”微信公眾號上,一篇《看古代婺源的廉政文化》文章引起讀者濃厚興趣。“這是以廉政為主題的宣傳欄目,我們搭建宣傳平臺,為持續(xù)構建‘自然生態(tài)好,政治生態(tài)也要好’的工作局面鼓與呼。”婺源縣紀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為深入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增強教育覆蓋面,婺源縣通過微信、網(wǎng)絡、電視等各種媒體及傳播平臺,刊登廉政漫畫、播放廉政小曲、發(fā)送廉政格言等,隨時隨地給人以啟迪和教育;并將廉政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到剪紙、春聯(lián)、燈彩、烙畫、紙傘等民俗文化活動中,讓廉政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宣教效果。其中,《千年廉泉》榮獲中國紀檢監(jiān)察雜志社主辦的微電影大賽微視頻類二等獎。

▲婺源縣江灣鎮(zhèn)汪口村老黨員俞漢壽為游客講述村史(程新德攝)
不僅如此,婺源縣還將廉政準則、反腐教材、八項規(guī)定精神等變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歌舞、書畫等表現(xiàn)形式,把廉政教育變成群眾耳濡目染的大眾文化,編寫《流芳百世》《婺源廉政史鑒》等書籍。先后征集反腐倡廉文藝作品500余件、召開家庭助廉座談會30多場、發(fā)放廉政格言冊3000多本、發(fā)送廉政短信10萬人次、組織觀看廉政電影100余場、舉辦廉政文藝演出近20場,促使干部群眾進一步樹立明德修身、崇尚廉潔的良好風尚。
“以梅為榜樣,撲鼻香自苦寒來;以人為榜樣,勤政促和諧”“梅花貴在高潔,公仆貴在無私”“做人誠如清蓮,出淤泥而不染”……在婺源縣賦春鎮(zhèn)游汀村觀光休閑的游客,被村里廉政文化園的宣傳作品所吸引。
近年來,在全面開展廉政文化“七進”(進機關、進社區(qū)、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yè)、進家庭、進景區(qū))示范創(chuàng)建活動中,婺源縣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將廉政文化融入鄉(xiāng)村旅游中,精心打造一批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同時,結合“最美縣城”建設,打造廉政文化進社區(qū)示范點。在縣城“一江兩岸”建立以“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為主題的廉政長廊;在秀美鄉(xiāng)村建設點張貼懸掛《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和“忠、孝、禮、儀、廉、恥”圖文并茂的廉政漫畫等。以此,通過群眾追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群眾崇廉、尚廉、守廉,形成風清氣正的濃厚氛圍。
與此同時,婺源縣結合“徽文化大觀園”建設,在江灣、慶源、理坑等古村落,建立以徽文化為主題的廉潔文化教育基地,讓“家族祠堂”變身為“廉政課堂”。并在九思堂、繼志堂、明訓堂等民宿旅游點懸掛朱子家訓、廉政故事、廉政書畫等作品500多件。打造了新編徽劇《朱子還鄉(xiāng)》,舉辦了“廉泉杯”非遺文創(chuàng)大賽活動等,讓游客和百姓從徽文化中領略徽州人純樸厚道、廉潔守信的優(yōu)秀品格。
“相較于現(xiàn)金交易,公務卡很難有回扣、紅包等一些‘灰色收入’,是很好的反腐‘利器’。”談及公務卡制度改革,婺源縣紀委干部紛紛點贊。
近年來,為鞏固廉政文化建設成果,婺源縣制定廉政文化建設目標規(guī)劃,將廉政文化建設納入黨風廉政建設年度考核重要內容。同時,出臺“十個嚴禁”規(guī)定,以更加扎實的作風贏得群眾點贊。婺源縣還要求舉辦各類干部培訓班必須安排反腐倡廉課程,各單位要定期召開廉潔從政民主生活會,對新提拔的領導干部要在上任前開展廉政談話,常態(tài)化開展“廉內助”專題培訓,開設“廉潔家風大講堂”,等等。通過健全廉政文化建設長效機制,進一步筑牢了反腐厚墻。此外,深化公務、商務接待制度改革,反對特權、享樂主義,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實現(xiàn)了公務、商務接待支出持續(xù)下降。
如今,隨著廉政文化建設制度的日臻完善,婺源縣涌現(xiàn)出了賦春鎮(zhèn)嚴田村、太白鎮(zhèn)曹門村、大鄣山鄉(xiāng)莒莙村等省、市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示范點,譜寫了紅色村落與廉政文化“相融合、相協(xié)調”的和諧樂章。隨著廉政文化建設覆蓋面的不斷擴大,婺源縣營造了廉榮貪恥的良好氛圍,建設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構建了“自然生態(tài)好,政治生態(tài)也要好”的工作局面,有效擦亮了“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