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圣魏 吳 強 易 兼
6月的杏花村,花開正好。“杏花煙雨江南”,多么富有詩意;“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多么生動活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多么形象傳神。 時下,贛州市南康區赤土畬族鄉杏花村到處正“滿園芳草綠,一片杏花香”,山簏下一間間嶄新的民宿,隱映在粉白、淡紅的杏花疏影里,呈現出“屋頭初日杏花繁”的景象。游人進進出出,賞杏花,觀歌舞,不亦樂乎!
2021年以來,脫貧后的杏花村在新一屆鄉黨委政府和南康區發改委鄉村振興工作隊帶領下,又開始描繪鄉村振興新藍圖,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旅游和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大跨越。杏花村先后被評為第十屆“贛州市文明村”和“2021年度南康區十大鄉村振興精品村”,如今的杏花村正大步邁向小康,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日前,筆者來到這里,傾聽村民們的幸福故事,觸摸了他們實施鄉村振興的不竭力量。

▲南康區赤土畬族鄉杏花村
“借問鄉愁何處尋,此心安處是吾鄉。”杏花村“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綠水青山是杏花村底色。底色再好,沒有規劃,也提振不了鄉村振興的品位。鄉村振興,規劃先行。杏花村聘請建筑設計機構高起點、高質量地按照鄉村振興“精品村”要求進行整體規劃,不搞大拆大建,充分用好用足農村原生態自然和人文景觀,發展旅游休憩,打造了“鄉愁小院”等一批生態網紅打卡點。2021年整合各類建設項目和資金700余萬元,建設了入村入戶道路,停車場、文化廣場、村級綜合服務平臺、村級公共服務設施、旅游點公廁等項目,規范設置了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等,建成了黨建公園、文化長廊等一批公共設施。
走進杏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器樂隊的老人們正在悠然自得地演奏,伴隨著一陣陣悠揚的器樂聲,一旁的門球館內,熱愛門球運動的老年朋友們正進行一場門球友誼賽。門球賽場上,老年選手們手握重槌,揮桿對壘,彎腰擊球,動作揮灑自如,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讀書看報、運動健身、唱歌跳舞……這樣的場景,自杏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以來,已成了每天的常態。
“以前,吃完晚飯,看看電視,就上床休息了,現在大家生活好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吃完飯,散散步,然后跳跳廣場健身舞,邊跳邊聊,蠻開心。如今村民足不出村也能亨受城里的生活?!?0歲的村民藍美英笑得合不攏嘴地說道。
杏花村是開國將軍巫金鋒、革命烈士巫山的故鄉。村黨總支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著力把鄉村振興與“紅色教育”有效銜接,著力打造“將軍故里‘詩畫田園’”景點,爭創“紅色名村”。扎實推進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巫金峰將軍革命事跡陳列館、將軍故居、將軍樹、將軍井、將軍橋、長征體驗小道、長征墻精品路線正在有序地建設中。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聘請優秀黨員進村入戶宣傳“家鄉紅色故事”,用“家常話”傳承紅色文化,講好將軍故事、弘揚革命精神。
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為使文明實踐場所更好地服務群眾,杏花村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進一步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容,依托功能齊全的“黨群服務+文明實踐”陣地,清單化開展理論宣講、典型評比、解難幫困、志愿服務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并重點培育志愿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宣傳,引導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村衛生服務義診志愿服務等多種活動。2021年杏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榮獲全區唯一的一個市級五星級文明實踐站。
杏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胡朝中介紹:“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為引領,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
“一朝是軍人,終身是軍人!”村民張慶法是贛州市南康區的一名退役軍人,曾參加過1998年九江抗洪救災。退役軍人的本色走到哪帶到哪,如今他成了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張慶法退伍后通過外拜師學藝,會做酸棗糕,收果、清洗、挑選、熬煮、脫皮、脫核、揉搓、晾曬、切條等手工藝制作樣樣都內行。2018年,張慶法辦起了慶發食品生產加工作坊,專門生產純手工傳統食品——南酸棗糕。富裕后的張慶法,吸納了附近60戶農戶就業,其中30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除了作坊里招聘的10多名相對固定的員工,采集環節也需要大量勞力。每年,張慶法都要收購30萬公斤酸棗鮮果,帶動當地許多人實現季節性就業。杏花村一對老年夫婦,利用閑暇撿拾酸棗,每年工作兩個月時間,收入就達1.2萬元。脫貧戶張國元在作坊負責野生酸棗的剝殼去核工作,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3萬多元。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慶發手工食品坊”生產的酸棗糕1萬多斤半成品積壓在倉庫,銷售不出去。張慶法一籌莫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南康區振興鄉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張慶法決定通過電商直播銷售的方式打開銷路。近5個小時的電商直播傾力推介,張慶法一次性成功地銷售了近10萬元的存貨。
“現在我是坐在屋里跑銷售,南酸棗糕銷售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后,現在我的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今年我被推薦參加了贛州市軍創大賽榮獲第一名?!睆垜c法感慨地說道。
2021年,為解決南酸棗糕加工原料不足的問題,張慶法流轉300多畝山林,套種南酸棗樹共計5000株。同時流轉20畝土地,種植高山刺葡萄,加工葡萄酒年產量可達2萬斤,產值達60萬元。通過山上種植酸棗樹、山下發展葡萄種植業和山上山下深度融合農產品加工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杏花村產業經濟旺了,就業崗位多了,村民腰包鼓了,百姓開懷笑了,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秀美畫卷撲面而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杏花村依托“九基地四龍頭”多元化產業優勢,由過去產業單一、經濟落后的貧困村,蝶變為擁有“九基地四龍頭”多元化產業結構,農業、食品加工、農旅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1年產值共計6800多萬元,多元化的產業與村集體經濟實現“造血”與反哺的相互促進,2021年度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到76.62萬元,助推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邁進。整合資源,用活“共享經濟”。杏花村因地制宜整合山林水田等資源,與企業、農戶共享經營,建起了“九基地”,以及自來水廠,發展壯大了第一產業,實現山上山下產業發展齊頭并進;引進人才,發展“智力經濟”。杏花村積極探索“村集體+產業平臺+農戶”的新模式,引進贛州市蔬菜產業“兩中心一基地”及其高層次人才團隊,實行“五包”協定,村集體得租金,平臺得銷售分成,農戶得銷售收入,實現三方互利共贏,蔬菜賣到了大灣區;做大資產,大興“租賃經濟”。杏花村通過該區“拆、轉、建”政策,借助“飛地模式”,累計建設5000平方米廠房,將資金轉變為資產,減低了資金管理風險;入股企業,做強“分紅經濟”。杏花村嘗試以資金、土地、房屋等入股“四龍頭”獲得分紅,2021年收益7萬元。入股企業,既扶持了企業做大做強,又進一步密切了與“四龍頭”利益聯結,促進了村企合作、聯企強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文旅融合,激活“美麗經濟”。隨著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良性發展,為果蔬采摘、食品加工體驗、游泳、垂釣、餐飲、紅色教育培訓等業態帶來了人流量,有力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
杏花村民族食品廠原來是個生產民族特色產品的小作坊,產品銷路比較窄。2020年民族食品廠月餅產值只有200余萬元,帶動21名貧困人員就業脫貧。2021年,杏花村民族食品廠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邁開新步伐,區人大代表、公司總經理葉斌決定對民族食品廠的生產進行改造升級,擴大公司產業規模,實施“公司+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吸引村民種植紅薯、南瓜、冬瓜等綠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不僅就地就近解決了廠里的原材料,而且還直接帶動附近100多戶農戶發展規模種植業,間接帶動30余戶脫貧戶就業,年生產總值實現600萬元,比原來翻了兩番。葉斌表示:“民族食品廠一頭連著農業、農村、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這條鄉村振興的鏈條真是太長了,產業鍵的發展對農民就業和增收起到了倍增效益,產業鏈就是就業鏈,就是幸福鏈,鄉村振興大有可為?!?/p>

南康區赤土畬族鄉作為江西省最大、贛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省級生態鄉”,是江西省一張獨一無二的少數民族文化名片,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鄉鎮”。十年蝶變,畬鄉振興換新顏,多彩杏花喜迎客。行走在畬鄉大地,隨處都能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陽光灑在每張帶著幸福和憧憬的笑臉上,如今環境優美、鄉風文明、鄰里和睦、生態宜居的杏花村有了顏值,有了活力,更有了氣質。幸福底色比以往更有了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