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龍 馬麗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省渭南市 714000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對于運營類人才的需求隨之攀升。高等職業教育強調職業崗位能力為本位,應注重課堂的實踐教學。基于崗位能力需求,科學合理地進行實踐教學設計和實施,使課程教學內容、學習任務符合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項目任務為為抓手、在課程教學中,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中的理論學習項目與實訓任務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作為城市軌道運營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總課時102課時,其中理論課時50課時,實踐課時52課時,學生學習本課程后,應掌握車站行車作業的流程,掌握車輛段的調車作業,掌握正常情況下的行車組織,掌握非正常情況下的行車組織,掌握施工作業的基本流程,熟悉列車自動控制原理,熟悉行車事故處理及預防。學習完本課程使學生具備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值班員、信號樓值班員、行車調度員的基本工作能力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系統是行車、客運、乘務、工建、供電、機電等多工種需要配合的工作。而行車組織課程就需要圍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組織工作進行崗位配合,旨在培養各工種協調配合的專業人才,且需要教師具有更好的實踐能力。在此方面,大多院校由于專業開通時間較短,多數專業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少企業實踐教學經驗,授課時僅停留于理論層面,缺乏設備操作技能與崗位經驗。
由于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更新速度比較快,且投入成本較高,多數院校只有少量簡單實訓設備,僅能滿足學生日常的觀摩學習,對于實際操作尚未達到實踐教學要求,難以開展日常實訓項目。由于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更新速度比較快,且投入成本較高,多數院校只有少量簡單實訓設備,僅能滿足學生日常的觀摩學習,對于實際操作尚未達到實踐教學要求,難以開展日常實訓項目。在客運方向,多數學校依然采用票務與禮儀方向的設備建設,未考慮突發大客流,線網大客流,應急大客流方向實訓設備的建設;在行車方向采用傳統的獨立的實訓設備,未建立聯動系統的綜合實訓訓練設備,在應急管理方向,只有日常的模擬情景,而沒有建立系統性的應急實訓場地與設備,造成學生只停留在日常的簡單訓練中,綜合能力難以系統性訓練。
基于雙高計劃的推行,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活頁式教材,目前本專業尚未編寫校本教材,僅使用傳統教材,沒有相應的崗位標準,難以實施項目化、模塊化教學,現有教材難以與城市軌道交通站務1+X職業等級證書對應,造成教材內容與相應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需求不相符,因此需結合現有職業崗位能力標準開發新的教材。
受教學實訓設備、教師專業技能、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因素的影響,多數專業教師對該課程的教學只停留在課本層面的理論授課環節,雖安排課程實訓環節、過程性技能考核。但是在實施環節任然采用說教形式,學生學習完課程,仍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的記憶,對于崗位技能、崗位內容任然一知半解,為應付考試而考試,未真正掌握專業技能,實現畢業就能上崗的角色轉變。
本課程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城市軌道交通行車類課程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學習了城市軌道交通車站設備、城市軌道交通車輛設備、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設備、城市軌道概論的基礎上,以崗位能力為需求為出發點,專業能力提升為突破點,進行體系化設計,在重視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的素質結構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形成正負反饋機制,以反饋機制,建立課程診斷體系,課堂診斷體系,形成動態互動機制。理論授課與實踐任務結合,項目化實施,以崗位引導為導向,項目任務為抓手,實施PDCA循環體系。體系結構見圖1。

圖1 課程教學體系設計
結合企業崗位職業能力需求,深入企業走訪考察,城市軌道交通行車類崗位有行車值班員、信號樓值班員、行車調度指揮三種崗位職務。根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企業用人能力需求,確定崗位能力需求表,具體見表1。

表1 職業崗位能力需求表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本課程共設計102課時。由于本課程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且對應城市軌道交通企業核心崗位,根據學生理論上課特點及上崗技能需求,結合CBE理論,本課程安排理論課程52課程,實訓課時50課時,具體任務見下表2、表3、表4。

表2 實訓學習任務表

表3 理論學習任務表

表4 綜合演練任務表
良好的教學計劃必須要有良好的實施措施與評價機制,因此,依據本課程理實結合特點,建立理論課與實訓課相結合的課堂自診、課程自診機制。以崗位職業能力標準為考核標準,實施動態評價機制,建立課程自診報告體系。在課堂中結合崗位技能需求,實施項目化授課,在實訓任務中,引入崗位標準,工作過程量化機制,保證課堂項目對應工作任務,引入崗位考核技能機制,崗位技能評價機制。實施技術路線見圖2。

圖2 教學任務實施技術路線
基于職業崗位能力對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進行體系建設,以崗位能力為導向,項目任務為抓手,實施PDCA循環考核機制。構建理論與實訓任務課程項目,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崗位能力、職業能力、素質能力綜合提升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