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俊武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金塔鎮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目前,以“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持續推進,并且在2017 年提出了新時期的教育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任務。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涵蓋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這六個方面,這些內容體現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促進學生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上有所發展。但是,在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和教師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生文化素質提升上面,而家長則著眼于文化素質和生理素質培養,忽略了對初中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新課改下的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對新課改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進行分析,以期對初中教育教學工作有一定借鑒意義。
早在1947 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就指出,健康是一種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這實際上表明心理健康是個人健康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一般是指個體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且持續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個體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力、積極向上的內心體驗和生命活力。由此可見,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包括兩部分,一是沒有心理疾病,二是具備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不僅智力正常,而且情緒正常、意志堅強、自我觀念端正、人格健全、人際關系良好。但是從初中生的具體表現以及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來看,情況并不樂觀,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從學生方面來看,在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的智力水平正常,但是卻經常會因為一些事情而導致情緒失控,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影響個人身體健康;也有部分學生意志品質脆弱,特別是抗挫折能力較差,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往往是怨天尤人,嚴重者甚至是自暴自棄;還有部分學生自我觀念不端正,在集體生活中表現出自私自利或者是較為嚴重的利己主義行為,這也會導致他們在班級中人際關系緊張;甚至有部分學生受到復雜、多元以及虛擬的社會文化的影響,產生了極端的思想認識和封閉的個人心理,表現為在學習方面缺乏上進心,在集體生活方面難以適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導致學生因為各種問題的不斷出現最終在學習發展方面掉隊,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而從初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現狀來看,在心理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依然存在“重教學輕教育”的問題。因為初中階段的教育涉及學生中考升學這一選拔性考試,整個社會對初中學校的教學質量關注更多,因此絕大部分初中學校往往是集中精力搞教學,甚至是“一切為了教學”,并未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未被重視,也難以真正得到解決,這不符合新課改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其次,部分初中學校雖然按照國家要求定期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主要表現在:在理論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學基礎知識教育,實際上二者是有明顯區別的;在教育范圍上,主要是針對少數表現出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教育,而對于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與預防則關注不夠;在教育目的上,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服務于文化課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帶有一定的功利主義色彩,所以其教育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在教育形式上相對單一,依然是以心理教師的疏導教育為主,并未真正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在認識上,部分教師把學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混淆,出現心理問題道德化傾向。這些問題的存在往往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或者是教育效果較差,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課改下的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系統、科學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教書育人是新時期教師所承載的使命,也是教師的天職。因此,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收獲知識,還要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個人品格。所以,在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所有教師都應該承擔的職責,學校應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使教師能夠立足于本職學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幫助教師更新觀念,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從學校角度來說,要充分認識到新課改賦予初中教育教學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以落實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導,以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引領廣大教師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并且調整對教師的評價方式,要求教師樹立科學的課程觀、學生觀,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學校要結合心理教育的客觀需求,組織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另外,學校也要努力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以及育人氛圍,改變過去過于追求考試成績或者“唯分數論”的思想,加大對有效推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研究工作投入,從而引領育人氛圍的變革,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強化培訓,助力教師成長。教師是新課改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既要做好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成為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引導者、指導者與合作者。這既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也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個人的育人能力,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好教書育人工作。針對現在部分初中教師“重教學輕教育”的現狀,學校要強化對廣大教師教育能力提升的相關培訓,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廣大教師的心理素質與心理教育能力,幫助教師掌握基本的心理教育技巧,逐步引導教師在面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時去積極嘗試解決,而不是選擇逃避或者是把問題推給班主任或者是學校,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為要求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教育與引導,鼓勵廣大教師用師愛、耐心與智慧投入到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之中,結合各班特點給學生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參照。只有教師得到成長和進步,才能夠為初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各學科教學中都應以三維教學目標為指導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而在三維教學目標中,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部分內容,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既屬于德育教育的內容,也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在初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結合各學科教學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利用教材中的優秀人物對學生進行情感品質教育。例如,在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時,通過文本中的人物事跡使學生理解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艱苦的磨煉才能夠真正實現個人成長,因此要正確面對困難;而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這一課時,則可以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和感恩教育。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學科抽象性和邏輯性強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的教育與引導,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在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性內容了解的基礎上,擴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包容意識,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在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自然學科的教學中,則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觀察品質、動手能力的教育,通過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敢于面對挑戰,直面困難的品質。
在政治、歷史、地理這些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則要充分挖掘科目中的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責任擔當教育,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在音樂、美術兩大學科教學中,教師則要挖掘美育教育的素材,使學生能夠在發現美、感受美的過程中,提升積極的價值認知。
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通過體育運動與鍛煉,以及對優秀體育人物的了解,在鍛煉學生身心素質的基礎上,磨煉學生堅忍的意志品質以及不服輸的性格。
為了更有效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要注意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中,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發揮“親其師,信其道”的作用,從而提升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初中德育教育開展的主要力量就是一線的班主任,因此,在初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把其納入學校德育教育的整體規劃中,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并且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常規工作中,發揮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首先,要提升班主任的理論水平。理論是行為的先導,要想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能夠正確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采取恰當的舉措進行處理,就一定要重視對心理教育相關理論的培訓。對此,學??梢栽诿吭碌陌嘀魅闻嘤柟ぷ髦杏幸庾R地納入關于心理教育的內容,引導教師了解初中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的措施。對于一些重點問題,例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分布圖、心理問題及心理疾病的劃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后的評估系統以及校園霸凌等問題,要進行深入的講解,使班主任從理論和方法上掌握如何面對并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其次,科學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師要把對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級德育管理工作的整體規劃中,并且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例如,在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后,教師針對學生對初中生活的茫然與不適應,可以開展“新起點、新發展、新目標”的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目標確立和適應初中生活的教育與引導;針對初中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在交友問題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開展“誰是真正的朋友”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針對學生不適應初中學習等問題,開展關于學法指導的班會等。在開展班會的過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調查學生對活動主題的參與興趣,這樣不僅更加切合學生實際,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還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在此基礎上,班主任教師要在日常的工作中面向全體學生并關注重點學生,本著“疏堵結合”的原則,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介入,尊重“問題學生”的意見,保護學生的隱私,適當尋求其他學科教師或者家長的配合,用教育的合力來提升心理問題解決的效果。
當前新課改下的學校教育工作很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學校也招聘了心理健康專任教師,并開辦學校層面的心理咨詢室。對此,學校要發揮心理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重視學校心理咨詢室的軟件、硬件設施建設,為相關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鼓勵心理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調研活動,比如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問卷調查,及時把控學生心理狀況,并針對學生需求開展相關的心理咨詢活動。
同時,心理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其專業優勢走進各個班級、各個年級,針對班級、年級中的現實需求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在初三年級,針對學生進入畢業年級學習壓力大、情緒容易出現較大波動的實際情況,可以在操場上組織開展減壓、鼓勁兒的相關活動,對學生的緊張心理進行適度調整,發揮活動育人的功能。
總之,在新課改下的初中教育與教學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初中學校要遵循科學的原則,立足于學校實際進行科學的推進,為學生健康成長助力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