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華,楊建芳,蒲趙丹,李 靜,劉瓊輝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408300;3.湖南中醫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208)
痛經(Dysmenorrhea)表現于經期及經行前后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或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1],為較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痛經(PD)。研究調查提示痛經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居高不下[2-5]。本研究用穴位貼敷聯合藥茶治療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就診于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婦科門診患者,按雙盲雙模擬隨機對照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對照組及治療組的平均發病年齡為(24.54±2.84)歲,(24.59±2.92)歲;平均病程為(3.50±1.88)年,(3.45±2.0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婦產科學》。女性痛經的癥狀開始于經前、經血出現不久或經后,僅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并經婦科檢查(未婚者行肛診)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中醫診斷標準及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6]、《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7]制定。主癥為在月經開始前,或在月經期小腹冰冷,疼痛拒按,遇寒加甚,得熱痛緩。次癥為①經血量少,或經血不暢,或經期延遲;②經色暗淡,甚至有塊;③畏寒肢冷;④面色青白;⑤出現惡心嘔吐。舌脈象:舌暗紫,舌底絡脈迂曲,苔白或白滑,脈沉弦或沉緊。具備主癥,次癥中出現2項或以上,且舌象符合,則可以診斷為寒凝血瘀證痛經。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痛經寒凝血瘀證的診斷標準;③年齡15~30歲;④平素月經規律,周期21~35天,經期3~7天;⑤研究前15天內沒有服用其他可能影響臨床研究結果的藥物(包括鎮靜藥、止痛藥或激素類藥物);⑥平素身體健康,無其他疾患及不良嗜好;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治療期間不擅自加服其他可能影響臨床研究結果的藥物,堅持治療期滿3個月經周期。
排除標準:①西醫診斷屬于繼發性痛經,經檢查確診為由子宮平滑肌瘤、子宮腺肌瘤、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所致痛經;②合并有心腦血管、胃腸道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疾病;③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或近期準備的婦女;④屬于過敏體質(經臨床證實有兩種及兩種以上的藥物或食物過敏);⑤正接受其他臨床試驗。
治療組:①穴位敷貼:取干姜、小茴香、赤芍、延胡索、蒲黃各30g,香附、烏藥各20g,枳實、杜仲各10g。研磨成中草藥細粉,混合40%白酒攪拌成泥狀后密封在廣口瓶中備用。取約5g藥泥置于專用的穴位敷貼的中心位置,取穴中極、神闕、子宮、腎俞等穴,持續8h,于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日1次,5天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②藥茶:取干姜100g,玫瑰花、川芎、香附、當歸、杜仲各60g,配紅茶60g將上藥與紅茶研磨成粗粉;使用一次性茶袋分裝成30~32袋,每日1袋開水沖泡。將模擬藥茶茶袋加300~400mL沸水浸泡20min后不拘時飲服,隨飲隨加,每劑總飲量為1~1.5L。③少腹逐瘀膠囊模擬劑(山東東阿濟仁藥業有限公司提供,規格、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對照組:①少腹逐瘀膠囊(山東東阿濟仁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000085),于月經來潮前開始服用,日3次,每次3粒,5天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②穴位敷貼模擬劑:取凡士林與食品著色添加劑攪拌成泥狀后密封在廣口瓶中備用;③藥茶模擬劑:取460g紅茶研磨成藥茶粗粉。方法、療程同治療組。
處理編碼(盲底)并妥善保存: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產生隨機數字表、治療組隨機數字表和對照組隨機數字表。本試驗對試驗研究者、受試者及數據統計人員均實施盲法,將處理編碼(盲底)裝于不透光的信封中,并由專人妥善保存,待試驗結果分析時開啟,并由專人對藥品包裝及編盲。
痛經癥狀評分: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總分0~20分,得分高則痛經程度更重。
視覺模擬標度尺(VAS法):用0~100mm的刻度尺來觀察痛經疼痛變化情況。總分10分。
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主癥及次癥進行評分,總分21分。得分高則癥狀更嚴重。
安全性指標:生命體征、血常規、肝腎功等。
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臨床腹痛及其他癥狀經治療消失,且治療后3個月隨訪未見復發90%。顯效;小腹疼痛癥狀顯著緩解,其他癥狀消失或緩解,70%≤n≤90%。有效:小腹疼痛減輕,其他癥狀緩解,30%≤n≤70%。無效:癥狀無改善,n<30%。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見表1~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P對照組 40 12.68±2.58 9.25±3.80 0.000治療組 40 12.59±2.54 5.80±4.13 0.000 P 0.879 0.00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P對照組 40 6.75±1.69 4.13±2.17 0.000治療組 40 6.13±1.77 2.33±1.81 0.000 P 0.111 0.00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P對照組 40 12.60±3.04 8.32±3.54 0.000治療組 40 12.28±2.86 5.35±3.09 0.000 P 0.624 0.001
兩組療效見表4。

表4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癥狀,與自主神經系統紊亂、不良生活習慣、子宮發育不良、內分泌異常等因素相關,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李霞等[9]調查研究顯示PD在陽虛體質、瘀血體質及氣郁體質中表現更加突出。中醫認為其發生與氣機通暢及氣血榮養關系密切,痛經癥狀明顯時,應當遵循“急則治其標”原則,以調理沖任氣血止痛為主。
《傅青主女科》載:“夫寒濕乃邪氣也,婦人有沖任之脈居于下焦……經水由二經而外出,而寒濕滿二經而內亂,兩相爭而作疼痛。”提示系寒濕凝滯所致,朱理芬等[10]研究顯示穴位敷貼對于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效果顯著。而瘀血為本病重要產物,瘀血阻滯胞宮,經血排出不暢。若素體陽虛,經期血室大開,寒邪最易侵犯。寒邪客于沖任胞脈,既使氣血凝結,又損傷陽氣以致無力推動,血行愈緩,最終發為痛經。王慎軒[11]認為50%的痛經患者均由寒凝血瘀引起。本項目基于溫腎調經理論觀察穴位貼敷聯合藥茶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療效。治療以“溫”為本,以溫腎陽為主,而獲暖宮祛寒之效,寒邪散去,血脈通暢,則無疼痛;以“調”為主,通過溫調經脈化瘀,瘀消則經脈胞絡通暢。
穴位貼敷聯合藥茶能緩解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痛經癥狀,降低VAS評分水平,對比單純中成藥改善癥狀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