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泰瓊,何世蓮
(云南省文山州中醫醫院,云南 文山 663000)
眼肌型重癥肌無力主要表現為眼外肌受累,眼瞼下垂,目珠轉動失靈,或看東西出現重影,斜視等,癥狀具有波動性,休息后緩解,勞累后加重,早晨起床癥狀較輕,下午后癥狀加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本研究用眼針結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脾虛型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4例,均為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21~69歲,平均(51.14±8.65)歲;病程1~12個月,平均(6.34±1.23)個月。觀察組男19例,女23例;年齡20~69歲,平均(52.31±8.47)歲;病程1~12個月,平均(6.48±1.3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中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診斷標準,①癥狀主要為波動性眼肌無力,眼瞼下垂,眼球露白,目珠轉動失靈,視一為二,目珠偏斜,重影,兩眼不能同時同向運動,休息以后緩解,勞累之后加重,晨輕暮重;②膽堿酯酶抑制劑陽性;③低頻重復刺激神經肌電圖遞減10%~15%,單纖維肌電圖異常電位時間差延長;④血清學檢查乙酰膽堿受體抗體或檸檬酸提取物抗體陽性。具有癥狀①加②③④任意1條可確診。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3]中痿證相關標準,屬脾虛型,主癥為眼瞼下垂,復視,斜視;次癥為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食后腹脹,大便異常;舌質淡苔厚膩,脈沉。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脾虛型診斷標準,年齡20~70歲,病情發展2年內,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非單純眼肌型重癥肌無力,皮膚病、精神類疾病、嚴重其他系統疾病,曾接受干細胞治療、放射治療、基因治療、胸腺手術等,妊娠期、哺乳期患過敏,無法配合治療。
兩組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藥用黃芪30g,白術15g,人參10g,炙甘草5g,當歸10g,柴胡6g,升麻10g,陳皮10g。每日1劑,用水300mL,煎至150mL,每日2次。
觀察組加用眼針治療。取穴為脾胃區、肝區、腎區、上焦區、中焦區,取仰臥位,用酒精棉球常規消毒穴位,用0.25mm×13mm無菌針灸針,用押手按壓眼瞼,繃緊眼眶皮膚,用刺手持針,在穴位范圍內沿皮橫刺,不用手法,留針30min,緩慢起針,起針后用干棉球按壓局部30s左右,以防出血。
兩組均以10天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判定療效,隨訪3個月。
中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評分標準。主癥包括眼瞼下垂、復視、斜視3項,眼瞼下垂分無、輕、中、重,分別記0分、2分、4分、6分。復視、斜視分無、有,分別記0分、2分。次癥包括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食后腹脹、大便異常5項,分無、輕、中、重,分別記0分、1分、2分、3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
隨訪3個月,觀察3個月后兩組復發情況。
用SPSS20.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分標準。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以上。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癥狀體征變化不大,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以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眼瞼下垂 復視 斜視 總證候積分對照組 39治療前4.83±1.05 1.94±0.58 0.83±0.92 14.68±4.35治療后2.34±0.91*0.71±0.49*0.51±0.64*10.24±4.23*觀察組 39治療前4.87±1.03 1.96±0.56 0.82±0.94 14.81±4.26治療后1.41±0.86*△0.17±0.45*△0.23±0.58*△6.15±4.07*△
兩組復發比較。隨訪3個月,復發率觀察組2.38%(1/42),對照組19.05%(8/4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肌無力是指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導致的收縮無力,根據受累部位不同以及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多種類型,較常見的就是眼肌型重癥肌無力,部分可自愈,大多數可進展為全身型,危及生命[5]。本病屬中醫“痿證”“瞼廢”等范疇,其中較常見類型為脾虛型。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臟腑精氣上注于目;主統血,血隨氣行,血運目絡;主升清,目得溫煦,目竅通利;主肌肉,眼瞼肌肉得養,則眼瞼開合自如。脾虛則運化失常,清氣下陷,中氣不足,筋脈失養,以致眼肌無力,上瞼下垂,眼瞼開合異常。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脾胃氣虛久之則致肝腎不足,故健脾益氣同時需注意補肝益腎。
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入肺、脾經,補脾肺之氣,為君藥;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人參大補元氣,為臣藥;當歸養血活血,陳皮理氣和胃,為佐藥;柴胡疏肝理氣,升麻升陽舉陷,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眼針療法是根據眼球經區劃分診斷、取穴,針刺眼眶邊緣眼球周圍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既可以通過調節臟腑氣機,調和全身氣血,也可以通過刺激眼部肌肉,增加肌肉活性,緩解眼瞼下垂癥狀[6]。本病之根本為脾胃虛弱,病位在上焦,故取穴為脾胃區、肝區、腎區、上焦區、中焦區,脾胃區可調和脾胃、補中益氣,肝區可調暢氣機,腎區可補腎益精,上焦區可通利三焦、宣肺和血,中焦區可升清降濁、調理脾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評分、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在補中益氣湯結合眼針治療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脾虛型可有效改善眼瞼下垂、復視、斜視等主要癥狀,以及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等脾虛癥狀,療效優于單用補中益氣湯,且可降低復發率。
眼針結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脾虛型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