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玲,祝 斌,黃金山,黃水清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海軍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湛江 524000)
膽管結石為肝膽外科疾病,腹痛、黃疸、發熱等是常見臨床癥狀,且結石及炎癥的刺激極易引發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2]。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術在膽管結石治療中獲得廣泛的應用,并獲得臨床肯定。先天膽汁黏稠、膽道梗阻及炎癥等因素影響,殘留的泥沙樣結石及膽汁雜質于術后較難排出體外,易再次淤積成大結石堵塞膽道,從而影響預后[3]。中醫認為肝膽相連,膽汁源于肝臟,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無法順暢排泄,當病情進一步發展,膽汁淤積而成結石[4]。本研究用ERCP術配合舒肝利膽湯治療膽管結石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2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行ERCP術治療的膽管結石患者,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8~88歲,平均(58.98±3.89)歲;發病至就診時間3~15d,平均(9.53±3.61)d;結石直徑0.53~1.84cm,平均(1.13±0.30)cm;結石數量1~6枚,平均(2.67±0.78)枚。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27~89歲,平均(59.02±3.11)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15d,平均(9.60±3.59)d;結石直徑0.49~1.85cm,平均(1.15±0.28)cm;結石數量1~6枚,平均(2.64±0.75)枚。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實用外科學》[5]中膽管結石診斷標準:經腹部CT、彩超、胰膽管造影等檢查明確為肝外膽管結石,伴有惡心、嘔吐、右上腹陣發劇烈疼痛、目黃、身黃、小便黃等癥狀表現。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肝膽濕熱證診斷標準。右側脅肋或上腹部疼痛明顯,身面目俱黃,寒顫高熱,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短赤,脘腹脹滿,口干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均行ERCP術治療;③無手術禁忌證;④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膽道疾病,如肝膽惡性腫瘤、急慢性胰腺炎、膽囊炎等;②參與本研究前已接受其他治療;③病歷資料不全;④伴有肝、腎、心、肺功能異常;⑤其他臟器嚴重疾??;⑥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兩組均行ERCP術治療。術前6~8h禁食,行碘造影劑過敏試驗,備好十二指腸鏡、ERCP設備消毒、注射器消毒等。術中保持俯臥位,將十二指腸鏡經口送入十二指腸降段,尋找十二指腸乳頭。隨后經活檢孔插入導管后注入造影劑,尋找病變部位,存儲胰膽管圖像,依據病變情況于內鏡下完成相關治療,留置鼻膽管,觀察膽汁情況,并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對照組于術后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5d。
研究組加用舒肝利膽湯治療。藥用柴胡15g,白芍30g,枳實16g(打),山楂30g,黃芩15g,桃仁10g,川姜黃30g,雞內金16g(打),青皮16g,麥芽30g,芒硝6g(沖),莪術10g,川郁金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敗醬草15g,魚腥草30g,赤芍18g,川芎9g。共5劑 ,日1劑,日2次。連續服用5d,每個月5~7劑,連續服用半年。
中醫證候積分:評估治療前及治療5d后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采用0、2、4、6分評分法,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血清膽汁生化指標:采集治療前及治療5d后5mL清晨空腹肘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液標本中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總膽汁酸(TBA)水平。
結石殘留率及復發率:術后進行6個月隨訪,觀察結石殘留情況及疾病復發情況。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療效判定標準。各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TBIL水平降至正常為顯效。各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TBIL水平由34.2mol/L降低8.5mol/L以上,或34.2~8.5mol/L降低17.1mol/L以上為有效。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41 13.68±3.59 3.14±0.75 18.402 0.000對照組 41 13.61±3.47 6.92±0.88 11.966 0.000 t 0.090 20.933 P 0.929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膽汁生化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膽汁生化指標比較 (mol/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膽汁生化指標比較 (mol/L,±s)
組別 例 DBIL TBIL TB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1 18.92±6.78 8.41±1.29 323.98±40.46 12.42±1.81 25.49±4.27 6.77±0.49對照組 41 19.01±6.13 10.55±3.38 323.88±40.39 16.97±2.52 26.05±4.39 12.85±1.54 t 0.063 3.788 0.011 9.390 0.586 24.090 P 0.950 0.000 0.991 0.000 0.560 0.000
兩組結石殘留及復發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結石殘留及復發情況比較 例(%)
膽管結石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約占所有膽石癥發病率的5%~29%[7]。手術是治療膽管結石的有效術式,通過外科手術可有效解除膽道梗阻,取出結石,保證膽汁流動通暢,大大降低感染風險。ERCP術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具有創傷小、取石成功率高、術后效果確切、并發癥少等優勢,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但ERCP手術需要對Oddi括約肌做一個小切口或是大擴張,影響到Oddi括約肌功能,易形成膽汁反流,引起膽管炎反復發作,造成膽管結石復發。另現代人不規律飲食,高糖、高脂肪飲食、高膽固醇飲食人群,膽汁黏稠,容易復發膽管結石。因此,于ERCP術后給予積極治療干預對促進術后恢復、降低結石復發率具有重要作用。
膽管結石屬中醫“腹痛”、“黃疸”等范疇。由于病變位于肝膽,當肝失疏泄、膽失通降時,極易引發膽管結石。另手術將結石清除后痰濁余邪未消,積聚于肝臟內,加之手術創傷將進一步損傷經絡,致使氣機升降失常、痰濁瘀血阻塞經絡而發病[8]。因此,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疏肝利膽為原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膽汁生化各指標水平、結石殘留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于ERCP術后配合舒肝利膽湯治療有助于緩解各臨床癥狀,提高手術效果,改善膽汁生化各指標水平,利于促進膽管功能恢復及殘留結石的排出。舒肝利膽湯組方中柴胡解熱抗炎、保肝利膽、鎮靜鎮痛,白芍平肝止痛、斂陰止汗,枳實化痰散痞、破氣消積,山楂、麥芽消食健脾、行氣散瘀,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桃仁、莪術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川姜黃、川芎通經止痛、破血行氣,雞內金通淋化石、化積排石,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芒硝消火清腫、潤燥軟堅,川郁金活血止痛、疏肝利膽,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敗醬草、魚腥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赤芍涼血消腫、祛瘀止痛[9-10]。諸藥合用,共奏利膽排石、清熱利濕、疏肝理氣之效。
綜上所述,ERCP術配合舒肝利膽湯治療膽管結石效果較好,可改善臨床癥狀及膽汁生化各指標,有助于膽管功能恢復,降低結石殘留率及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