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喜英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急診科,河南 商丘 476000)
慢性支氣管炎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多由支氣管黏膜、氣管及周圍組織發生非特異性炎性反應而引起,臨床表現為咳嗽、喘息、咳痰等,且多發于老年人群[1]。目前臨床常采用頭孢噻肟鈉、喘定等常規止咳、平喘類藥物治療[2]。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喘證”范疇,主要包括痰熱郁肺、肝火犯肺、痰濁蘊肺等證型,其中痰濁蘊肺型發病機制與肺氣虧虛、脾腎失健、氣機郁閉有著密切關系,故治療應以扶正補虛、止咳祛邪、補腎健脾為主,加之納氣補中、化痰理氣。本研究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輔治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痰濁蘊肺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6例,均為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痰濁蘊肺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各63例。參照組男36例,女27例;年齡42~63歲,平均(49.36±3.17)歲;病程3~11年,平均(6.23±1.25)年;急性發作時間15~42h,平均(28.38±4.53)h。試驗組男33例,女30例;年齡44~62歲,平均(48.29±2.59)歲;病程2~13年,平均(6.83±1.42)年;急性發作時間13~45h,平均(27.63±4.72)h。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急性發作時間)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3]:年發病時間大于3個月,且至少連續2年,具有咳嗽、喘息、咳痰等癥狀。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痰濁蘊肺型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主癥為咳嗽、喘息、痰多且黏厚、脘痞胸悶、晨間及夜間癥狀加重,次癥為舌苔淡白、脈弦滑。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小于65歲,可堅持按研究方案治療,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因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等,對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反應,治療前2周內接受過糖皮質激素治療,有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
兩組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注射用二羥丙茶堿(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Z35020055)0.5g與5%葡萄糖100mL相溶,靜脈滴注,日1次;頭孢噻肟鈉(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033639)3g與100mL無菌生理鹽水相溶,靜脈滴注,日2次;注射用氨溴索(河北愛爾海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133090)30mg與100mL無菌生理鹽水相溶,靜脈滴注,日1次。
試驗組加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治療。藥用法半夏9g,炙甘草6g,陳皮15g,茯苓10g,白芥子10g,蒼術10g,萊菔子15g,紫蘇子10g,杏仁8g,厚樸15g,桔梗15g,枳殼10g,細辛3g。每日1劑,水煎至300mL,1次150mL,日2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咳嗽、發熱、肺部啰音、喘息消失時間)。
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CRP(C反應蛋白)、WBC(白細胞數目)、IL-8(白細胞介素-8)]水平。
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呼氣峰值流速(PEF)]。
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估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依據減分率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擬定療效。減分率大于等于95%,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為臨床痊愈。減分率70%~94%,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為顯效。減分率30%~69%,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為有效。減分率小于30%,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呈加重趨勢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d,±s)
發熱消退時間組別 例 咳嗽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喘息停止時間試驗組 63 8.26±2.39 3.16±0.82 9.25±1.58 6.28±2.59參照組 63 14.35±2.84 5.23±1.27 13.62±2.13 10.73±2.42 t 13.023 10.869 13.079 9.965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IL-8(ng/L)治療前試驗組 63 68.23±23.47 82.58±12.38 16.28±2.31 37.28±6.39參照組 63 68.62±22.79 83.25±11.95 15.73±2.28 37.72±6.83 t 0.095 0.309 1.345 0.373 P 0.925 0.758 0.181 0.709治療后試驗組 63 39.36±15.18 13.48±4.27 6.25±1.83 30.27±5.27參照組 63 48.53±17.29 25.36±6.33 9.26±2.38 33.82±5.93 t 3.163 12.349 7.958 3.552 P 0.002 <0.001 <0.001 <0.001時間 組別 例 TNF-α(pg/mL)CRP(mg/L)WBC(109/L)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PEF(L/S)治療前試驗組 68 2.53±0.21 1.18±0.19 57.74±6.15 63.25±3.24參照組 68 2.48±0.23 1.22±0.23 57.38±6.21 64.12±3.18 t 1.274 1.064 0.327 1.521 P 0.205 0.289 0.744 0.131治療后試驗組 68 3.48±0.28 1.83±0.26 77.28±4.59 87.28±4.53參照組 68 2.79±0.24 1.52±0.24 63.26±4.13 79.26±3.92 t 14.851 6.954 18.022 10.626 P<0.001 <0.001 <0.001 <0.001時間 組別 例 FVC(L)FEV1(L)MVV(L/min)
慢性支氣管炎痰濁蘊肺型屬中醫“喘證”范疇。病位于肺,外邪經口鼻入侵,致使肺失宣降,從而引起咳、喘等證,急性發作期可引起肺氣腫等證,故治則為化痰宣肺、祛邪扶正、平喘止咳[5]。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方中法半夏、白芥子具有化痰祛濕、和胃降逆之功效,二者合用共為君藥;厚樸、萊菔子共為臣藥,具有祛痰燥濕、降肺氣之功;茯苓、蒼術、紫蘇子具有滲濕健脾、化飲降逆之功效,三者合用同為佐藥;炙甘草、枳殼、桔梗共為使藥,具有調和諸藥之功。諸藥合用,可達宣肺降逆、和中理氣、平喘止咳之功[6]。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后肺功能優于對照組,咳嗽、發熱、肺部啰音、喘息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痰濁藴肺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效果較好,可有效促進臨床癥狀好轉,恢復肺功能,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法半夏、白芥子具有改善肺部血液循環、抗呼吸道病原體的作用,茯苓具有抑制支氣管腺體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從而緩解支氣管痙攣,降低支氣管腺體分泌[7]。
相關研究表明[8],慢性支氣管炎為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其急性發作期體內CRP、WBC、IL-8等炎性因子水平均急劇升高,而TNF-α水平升高可促進體內吞噬細胞發揮抗感染效果,因此,炎性因子水平可間接體現出病情程度及預后改善情況。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試驗組血清TNF-α、CRP、WBC、IL-8水平均低于參照組,提示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治療痰濁蘊肺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可有效改善體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癥發生,原因可能在于茯苓、蒼術具有降低呼吸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的作用[9]。
綜上可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輔治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痰濁蘊肺型效果較好,可促進臨床癥狀好轉,改善肺功能,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