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娟,朱 鳳,王開誠,陳逸君
(江蘇省昆山市老年醫院中醫科,江蘇 昆山 201900)
肩關節周圍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是發生于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韌帶以及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以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其發病隱匿,病勢纏綿[1]。針灸治療肩周炎有較大優勢[2-3]。本研究用齊針法溫針灸治療肩周炎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基金項目]2019年昆山市社會發展科技專項立項項目(昆科字〔2019〕80號)項目名稱:齊刺法配合溫針灸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療效觀察(KSZ1929)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5~70歲,平均(53.24±2.77)歲;病程1~8個月,平均(4.33±0.88)個月。治療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45~70歲,平均(54.84±2.75)歲;病程1~8個月,平均(4.27±0.84)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二屆肩周炎學術討論會”制定的肩周炎診斷標準。有肩部損傷史或曾經有局部固定史,有受寒、受潮濕病史。緩慢發病,持續性疼痛,夜間加重,影響睡眠,功能障礙,上舉外展及肩部旋轉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明顯在急性期以肌肉痙攣為主,慢性期以關節攣縮為主。日常生活動作受限,梳頭、穿衣、束帶舉臂、掏褲兜等動作均感困難。肩前方、肩峰下、結節間溝、三角肌附著處、肩胛骨內上角等處壓痛廣泛,外旋、內旋、外展、上舉均受限,三角肌及岡上、下肌均有萎縮。X線檢查肩胛岡軸線與肱骨干軸線軸角小于140°可有肱骨大結節骨質疏松或囊變或大結節硬化等[4]。
中醫診斷標準:氣滯血瘀證為肩部刺痛或脹痛拒按,部位固定不移,暮夜甚劇,舌紫暗或黯淡,可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黃,脈澀或弦細[5]。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20~60歲;③簽署相關同意書[6]。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或納入標準;②有明顯頸椎病、骨折及韌帶斷裂;③有肩關節結核、腫瘤;④由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內科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⑤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與精神??;⑥懼怕針灸或不合作[7]。
剔除標準:①符合入選標準,并且已經分組,但因各種原因未實施艾灸或針刺;②因各種原因未完成本研究觀察,觀察記錄不完整,資料不全;③針刺期間出現暈針;④治療過程中更換或合并其他治療藥物;⑤試驗中發生嚴重安全性問題,需及時中止試驗[8]。
治療組:采取齊刺法溫針灸治療。取阿是穴,并傍刺兩針?;颊呷∽唬p臂自然下垂,下肢自然彎曲90°。75%酒精常規皮膚消毒,阿是穴針刺深度15~25mm,虛證用捻轉補法,實證用捻轉瀉法。得氣后,距正中(左右或上下)30~50mm處各斜刺1針,針向痛處,深度與直刺正中針相同。艾柱置于正中針柄上,進行熏烤,使患者有局部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佳。一炷10min,10min后行針1次,接著置入第2炷,總共置3炷,30min后結束。每天1次,治療5天后休息2天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對照組:采取普通針灸進行治療。取肩髃、肩髎、肩貞、肩前、曲池、外關、合谷。75%酒精常規皮膚消毒,針刺15~25mm,虛證用捻轉補法,實證用捻轉瀉法。10min后行針1次,30min后結束。每天1次,治療5天后休息2天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VSA)及疼痛評級指數(PRI),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采用肩關節功能量表(JOA)進行評估,分值越大關節功能越好。
采用肩關節功能活動(Evaluation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Melle 評分,從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后伸、內收、內旋6個方面進行評定,分數越低功能越好。
檢測血清中IL-2、IL-1β、TNF-α水平。
用 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臨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者基本恢復,積分100分。顯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偶有不適,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積分80分~99分。有效: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積分提高大于等于10分。無效:癥狀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疼痛程度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分,±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VAS PR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6.21±1.55 2.83±0.92* 25.66±4.13 11.14±1.33*治療組 50 6.20±1.51 1.74±0.62*△ 25.61±4.12 8.21±1.06*△組別 例
兩組肩關節功能見表3。
表3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 (分,±s)

表3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JOA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51.37±8.52 64.37±9.21*治療組 50 52.21±8.36 88.14±9.35*△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見表4,5。
表4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分,±s)

表4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Melle 評分前屈 外展 外旋對照組 50治療前43.13±6.44 37.76±5.34 53.42±6.61治療后90.14±9.25*77.13±3.05*71.84±8.55*治療組 50治療前43.00±6.41 38.82±5.33 52.28±6.42治療后94.13±7.64*△ 89.35±9.46*△ 76.33±9.81*△
表5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分,±s)

表5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Melle 評分后伸 內收 內旋對照組 50 治療前 13.47±3.65 7.00±1.45 8.13±1.52治療后 39.02±7.54* 11.42±3.26* 10.11±1.12*治療組 50 治療前 12.72±3.64 6.14±1.22 8.14±1.55治療后 48.14±7.68*△ 13.35±0.86*△ 14.42±0.72*△
兩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見表6。
表6 兩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6 兩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IL-1β(ng/mL)對照組 50治療前11.95±5.54 11.22±3.46 130.65±13.44治療后10.53±1.72* 9.54±1.23* 111.51±10.36*治療組 50治療前11.89±5.62 11.27±3.52 133.47±14.42治療后 5.17±1.14*△ 5.16±1.38*△ 52.67±11.43*△組別 例 TNF-α(ng/L)IL-2(ng/L)
隨著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發生肩周炎的患者越來越多,主要是引起肩關節軟組織退行性損傷,關節肌肉抵抗力減退,從而出現肩周關節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癥。肩周炎發病緩慢,病勢纏綿,病程較長,以40~70歲人群發病率最高,且女性多于男性,左側肩部發病率高于右側[9-10]。研究認為肩周炎初期通過生活方式調節,適當鍛煉,可達到自愈,但若久經不治,部分患者肩周會持續疼痛,肩關節功能不全。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范疇。長期勞作或不良生活方式,使肩關節經絡受損,血溢脈外,經脈阻塞,氣行不暢,筋脈失養,氣滯血瘀,肢體關節運行不利。治療當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為主。溫針灸是普通針刺法與灸法相結合,在肩關節針刺腧穴,并利用艾絨燃燒時產生熱量,通過針體將熱能傳到關節深處,使溫熱之氣透達肩關節的深部,起到補氣益血、散寒祛濕、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周圍微環境的新陳代謝,提高組織對增生刺激的耐受性,更加有利于緩解肩關節疼痛癥狀,改善肩關節的功能,達到治療效果[11-12]。刺法是“十二節刺”之一,首見于《靈樞》?!鹅`樞·官針》記載“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蛟蝗?,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齊刺法用于治療病變范圍局限、病邪侵入部位較深的痹癥,現在臨床多用于頸肩腰腿痛等運動系統疾病的治療,相對于單刺治療刺激量更強,臨床療效更好[13-15]。齊刺法是在病灶中央直刺1針,然后再在上下或左右各刺1針,針尖均指向病灶中央的一種針刺手法。多針齊刺加強了針刺的作用范圍和加大了針刺部位的刺激量,更好地發揮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同時也可起到松解黏連、剝離、改善疼痛癥狀的作用,主要應用于關節部位的疾病。齊刺法能加強刺激,對寒濕久居,痛點固定的痹癥有良好的效果。齊刺法結合溫針灸可有效改善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提高肩關節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