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光
(廣州開發區醫院/廣州市黃埔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廣東廣州 510730)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其在肩痛疾病中占比約為1%~2%[1]。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各類智能化設備廣泛使用,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發生率也呈現逐漸升高趨勢[2]。本研究用小針刀治療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患者,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2~75歲,平均(48.23±6.14)歲;病程0.5~4年,平均(2.57±1.24)年;單側38例,雙側12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3~74歲,平均為(47.19±6.55)歲;病程0.5~3年,平均(2.62±1.11)年;單側36例,雙側14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有頸肩背部酸痛不適、沉重感,可放射至腋下以及側胸壁,肩胛骨內上角及內側緣平T3、4棘突有明顯壓痛點,局部有硬結或條索狀硬結,指法彈撥時可及彈響或捻發感,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壓痛,前臂內側或手掌尺側及小指感覺減退,勞累、受寒、夜間加重等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典型癥狀。岡上肌及岡下肌有不同程度的萎縮,肩外展外旋乏力;肩峰岡上1cm緣中點向上 處有深壓痛或嚴重不適感等典型體征;雙上肢于伸直位肩關節前屈90°位,交叉于胸前時,可誘發肩胛部疼痛;肩外展或外旋時,肌力下降( 外展起始30°時,下降最明顯)等特殊體征,診斷為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經肩關節X 線片及肌電圖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或者肌電圖檢查見受壓肩胛上神經運動潛伏期延長或( 和) 傳導速度減慢。近半月內未接受過其他藥物或者手術方法治療,小針刀治療適應證,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頸椎病、肩周炎等影響肩關節活動相關疾病,因肩胛上神經行徑處有明顯壓痛點與本病容易發生混淆,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內分泌系統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施術部位合并感染,合并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治療。
對照組用電針治療。采用直刺法或上下提插針刺法將消毒處理后的毫針刺入肩井、天宗、臂臑、肩髃等穴位,后接通電針治療儀(頻率2Hz)在疏密波下進行治療,每天1次,每次20~30min,連續治療半個月。
觀察組用小針刀治療?;颊呷「┡P位,在其肩胛骨內上角、肩胛提肌止點處或脊柱緣處尋找有明顯壓痛點的位置作為進針點。用碘酒消毒施術部位,常規行消毒鋪巾,并在痛點處進針,回抽無血時,注射2% 利多卡因針3mL及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進行局部麻醉。進針時使針刀刃與肩胛骨緣保持平行,并將其與肩胛骨緣緊貼,做扇形切割,聞及“嗦嗦”聲,且有阻力感的情況下,實施切開處理,實現松解的目的。如脊柱緣處存在明顯壓痛點,選擇在肋骨淺面施術。如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存在明顯疼痛則對其實施中斜角肌松解。然后患者改行仰臥位,將頭部向對側轉動,并將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壓痛點為進針點,進針回抽無血,注射2%利多卡因針3mL與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局麻,將針刀刺入橫突骨性部分,使其與骨面緊貼完成松解。松解完成后,患者改行坐位,指導其主動聳肩,應用阻抗抬肩手法。同時通過彈撥理筋手法進行按壓,做手法治療。如癥狀改善不明顯7天后再行相同治療,治療半個月。
疼痛癥狀及相關不良體征完全消失為痊愈。主要癥狀、體征顯著減輕,伴隨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為無效。
用SPSS21.0統計軟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VAS評分及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及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VAS評分及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VAS評分 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55±1.38 2.34±1.02 38.28±8.54 79.98±10.28對照組 7.52±1.45 3.91±1.22 37.99±8.31 71.78±10.01 t 0.874 9.645 0.867 8.642 P 0.267 0.000 0.157 0.000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是指因肩胛背神經向肩胛上切跡處傳導過程中,受周圍組織卡壓導致岡上肌、岡下肌麻痹萎縮并誘發的一組以患側肩胛上外部疼痛、痙攣性酸、肩關節主動活動受限等不適癥狀疾病。部分患者疼痛癥狀可輻射至上肢,且癥狀在夜間、肩關節過度上舉或者過度勞累情況下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睡眠、休息。解剖學研究顯示[3],肩胛背神經發出后經過中斜角肌時,會被其覆蓋,因其本身多數屬于腱性或腱肌性組織,因而部分肩胛背神經在其外側緣會出現變細情況,而在肩胛背神經繼續下行至肩胛提肌下部深面時,會有分支跨過肩胛提肌,二者交點與肩胛骨上角間十分接近,造成周圍肌肉神經在通過該處時受到肩胛骨上角肌肉附著點無菌性炎癥、筋膜粘連等影響,導致肌肉痙攣和發生神經卡壓。
本病屬中醫“肩痹”、“肩凝”范疇。因外邪侵襲、經脈拘急等外因以及氣血虛損、筋失濡養等內因共同作用而發病,治療以疏通經絡與調和氣血為主。小針刀治療可以促進肩胛骨的肩胛上切跡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的恢復,并能促進局部病灶能量釋放和補充,消除局部炎癥,改善疏通病灶體液潴留,實現體液回流,有利于局部微循環通暢。
小針刀治療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