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徐港連
(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中醫院,江西 貴溪 335400)
失眠是中風常見并發癥,發病率可達95%[1]。穴位貼敷通過刺激穴位,激發各經絡之氣,有助于促進藥物深入皮膚腠理,達到治療的目的[2]。耳穴壓豆則通過對耳部相應穴位進行刺激以調節臟腑及氣血運行,使其保持平衡狀態[3]。本研究用吳茱萸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中風后失眠,觀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收治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女20例,男23例;年齡48~69歲,平均(58.89±2.03)歲;卒中后失眠時間18~48d,平均(33.26±2.84)d;腦出血22例,腦梗死21例。研究組女18例,男25例;年齡48~71歲,平均(59.01±2.12)歲;卒中后失眠時間16~51d,平均(33.50±2.79)d;腦出血19例,腦梗死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中風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檢查可見腦部存在梗死病灶,伴有局灶神經功能缺損。失眠符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5]中疾病診斷標準,入睡時間>30min,整夜覺醒次數≥2次,睡眠質量下降,癥狀持續時間>1個月。或白天昏昏欲睡、精力明顯減退,或伴有頭痛、頭暈、進展等與失眠相關的其他軀體癥狀等。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心脾兩虛證辨證標準。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參與研究前未服用鎮靜藥物,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其他腦部器質性病變,合并頑固性失眠,肝、腎、心、肺功能異常,嚴重咳嗽、疼痛等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失眠,精神疾病。
兩組均行常規護理。囑患者睡前30min飲用1杯熱牛奶,同時用熱水泡腳,播放輕音樂或純音樂,放松心情,促進睡眠,7天為一療程。
研究組加用吳茱萸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干預。①吳茱萸穴位貼敷:取吳茱萸9g研磨成粉末狀,用白醋調配成糊狀后放置于油紙上推開,做成大小為1cm×1cm×0.5cm的厚藥餅備用。每晚用溫水清洗足底皮膚后擦干,保持平臥位,于兩側涌泉穴貼敷吳茱萸藥餅,用膠布進行固定。每晚8點貼敷,次日早晨睡醒后將其取下,外敷時間≥8h。②耳穴壓豆:主穴取皮質下、神門穴、交感穴,配穴加耳穴脾(胃)。先用探棒于耳部各穴位處進行按壓,尋找敏感點,隨后用75%酒精對各穴位周圍皮膚消毒,將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部所選穴位,用手指按壓,單耳及雙側耳廓交替進行,每3天更換1次,每次每穴按壓20下,1日4次,以局部自覺酸、麻、脹、痛為宜,7天為一療程。
兩組均連續干預2個療程。
中醫證候積分:對各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采用0、2、4、6分評分法,代表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評分高低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表評估干預前及干預2個療程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況,滿分100分,總評分高低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
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睡眠質量進行評估,包括入睡時間、催眠藥物、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睡眠時間,共7項內容。每項用0~3分評分法,總分為21分,總評分高低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ADL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ADL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ADL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中醫證候積分 ADL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3 13.62±3.71 7.44±1.35 48.76±10.2553.94±11.37觀察組 43 13.59±3.94 3.20±0.84 49.03±10.1185.02±10.64 t 0.036 17.487 0.123 13.088 P 0.971 0.000 0.902 0.000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時間 入睡時間 催眠藥物 睡眠質量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 日間功能障礙 睡眠時間 總分對照組 43 治療前 1.97±0.59 1.75±0.59 1.69±0.66 1.88±0.52 1.78±0.55 2.08±0.65 2.14±0.60 13.29±4.10治療后 1.68±0.57 1.46±0.51 1.41±0.64 1.58±0.50 1.53±0.53 1.53±0.62 1.88±0.54 10.79±3.99 t 2.318 2.438 1.997 2.727 2.146 4.015 2.112 2.866 P 0.023 0.017 0.049 0.008 0.035 0.000 0.038 0.005觀察組 43 治療前 1.98±0.57 1.77±0.52 1.68±0.65 1.90±0.53 1.77±0.58 2.10±0.66 2.09±0.58 13.29±4.09治療后 1.03±0.48 0.83±0.14 0.86±0.13 1.15±0.47 0.82±0.11 1.05±0.46 1.12±0.50 6.86±2.29 t 8.360 11.446 8.112 6.943 10.553 8.559 8.306 8.99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中風后失眠癥狀屬中醫“不寐”范疇。因營衛運行失常、情志不暢、飲食不節、陰陽不交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心失所養、邪擾心神。
穴位貼敷依據“內病外治”原則,遵循經絡學說治療失眠,不僅可對關鍵穴位進行刺激,還可激發經絡之氣,有助于藥物經皮膚滲入,并經各經絡傳至臟腑,從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7]。耳穴壓豆則是利用耳廓相應區域能夠反映人體各臟器病變情況的原理,通過刺激耳穴抑制原有病灶的興奮性,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改善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量[8]。吳茱萸具有疏肝解郁、鎮靜安神之效,其主要成分為吳茱萸堿,加入醋進行調節不僅可對穴位進行刺激,還可激發經絡之氣。經皮貼敷可確保藥物由表入里,隨后循經絡直達臟腑,保證藥物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助于調節臟腑氣血陰陽,達到扶正祛邪之效。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經氣所出之處,刺激可補脾益腎、補腎安神、疏肝理氣[9]。此外,皮質下可抑制大腦皮層興奮性,神門可鎮靜安神,脾穴可健脾益氣、養心安神[10]。諸穴合用,可達陰陽平衡、夜寐能安之效。
吳茱萸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中風后失眠能夠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