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敏 張镕宇 柳娟 張志堅 盧艷嫻 賴穎君
(東莞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東莞 523981)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隨著近年來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胃癌篩查的及時,早期胃癌檢出率不斷增加〔1〕。早期胃癌主要是指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大小和范圍,癌組織僅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的惡性腫瘤〔2,3〕。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早期胃癌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存率尤為重要。傳統外科手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恢復慢,且創傷大〔4〕。隨著內鏡下手術的不斷發展,應用于早期胃癌獲得良好效果,而目前關于胃鏡下手術主要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內鏡黏膜下切除術兩種,但二者效果仍存在爭議〔5,6〕。本研究旨在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老年早期胃癌的治療效果及對糖類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和CA125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東莞市人民醫院于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早期胃癌患者86例,依據手術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65~76歲,平均(70.45±3.28)歲;病灶直徑1~5 cm,平均(3.02±0.87)cm;TNM分期:Ⅰa期32例,Ⅰb期1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65~78歲,平均(70.92±3.34)歲;病灶直徑1~4 cm,平均(2.89±0.83)cm;TNM分期:Ⅰa期31例,Ⅰb期12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1)經胃鏡、超聲內鏡及病理學證實為早期胃癌;(2)TNM分期Ⅰa~Ⅰb期;(3)年齡≥65歲;(4)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出現臟器轉移或淋巴結轉移;(2)中晚期胃癌或其他惡性腫瘤者;(3)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4)精神疾病者;(5)內鏡下手術禁忌者。
1.2方法 兩組術前完善常規檢查,禁水、禁食8 h,術前20 min口服10 ml 2%利多卡因膠漿表面麻醉,建立靜脈通道,靜脈注射2.0~2.5 mg/kg丙泊酚麻醉,持續心電監護,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對照組: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于患者病灶處周邊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及靛胭紫混合液1∶10 000,使患者病灶隆起,病灶采用圈套器圈套電凝切除,若1次切除困難,則行多次切割病灶。觀察組: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于患者病灶周邊0.5 cm處電凝標記,于患者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及靛胭紫混合液1∶10 000,使患者病灶隆起,沿標記點采用鉤刀外側緣環形切開,再沿黏膜下層采用IT刀剝離,剝離過程中反復黏膜下注射,且確保剝離層次位于黏膜下層。而其中術中出血采用上鈦夾、電凝燒灼、氫離子血漿凝固等方式,采用甲醛固定手術標本后病檢。
1.3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手術指標變化,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2)觀察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出血、穿孔、感染;(3)觀察兩組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變化,其中以患者病灶被完全切除且未發現基底部和切緣存在腫瘤細胞患者比率為完全切除率,以患者病灶完全切除且符合《日本胃癌治療指南》中淋巴結轉移標準;(4)觀察兩組血清CA199、CEA和CA125水平變化,采集患者術前和術后1個月5 ml外周靜脈血,2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CA199、CEA和CA125水平;(5)觀察兩組生存質量變化,采用卡氏功能狀態(KPS)評分評價,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6)觀察兩組術后6個月復發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血2例,穿孔1例,感染1例;對照組術后出現出血5例,穿孔3例,感染3例。觀察組術后并發癥(9.30%)少于對照組(25.58%),差異有統計學章義(χ2=3.957,P<0.05)。
2.3兩組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比較 觀察組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41例(95.35%)、37例(86.05%)〕高于對照組〔34例(79.07%)、29例(67.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血清CA199、CEA和CA125水平比較 兩組術后1個月血清CA199、CEA和CA125水平顯著低于術前(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CA199、CEA和CA125水平比較
2.5兩組KPS評分比較 術前,觀察組與對照組KPS評分〔(74.25±2.81)分、(74.73±2.9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0.780,P<0.05)。兩組術后6個月顯著高于術前(P<0.05);且觀察組〔(87.98±3.54)分〕高于對照組〔(82.17±2.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955,P<0.05)。
2.6兩組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6個月復發率〔1例(2.33%)、3例(6.98%)〕比較無明顯差異(χ2=0.262,P>0.05)。
臨床調查顯示,80%左右早期胃癌患者無明顯癥狀,少數患者即使有癥狀通常是一些非典型癥狀,如腹部不適、食欲不振等,但很容易同胃潰瘍、胃炎等相混淆〔7〕。早期胃癌患者預后良好,調查發現5年存活率超過90%,而其中進展期胃癌5年存活率僅15%左右〔8〕。目前,胃鏡檢查是國際上公認的診斷早期胃癌的最有效方法,隨著共聚焦內鏡、窄帶成像、放大內鏡和染色內鏡等技術的不斷研究,明顯提高了早期胃癌的診斷率〔9~11〕。早期診斷和治療胃癌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因素。
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成為治療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與傳統根治性手術對比,采用內鏡下手術具有醫療費用低、術后轉歸快及創傷小等特點〔12,13〕。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屬一種微創技術,主要是由內鏡黏膜切除術發展而來,該方法不僅能夠獲得與外科手術相似的手術效果,且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內鏡黏膜切除術適應證,同時還能一次性完整切除早期胃癌,并降低癌組織殘留率和復發率〔14~17〕。本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可降低術中出血量,且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黏膜剝離術應用腎上腺素可收縮毛細血管,降低術中出血量;加之術中不斷止血操作也可降低出血量;而黏膜切除術術中出血次數少,且有些患者需多次切除,故而導致術中出血量增加。本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降低術后并發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反復切除導致創面深度增加,且電凝切除會損傷固有基層,從而增加術后并發癥。此外,本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近遠期療效良好;且可降低復發率。
腫瘤標志物主要是腫瘤細胞在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產生的某些生化物質,主要包括酶類、糖類及蛋白質類等腫瘤標志物〔18〕。血清CA199、CEA和CA125作為重要的腫瘤標志物用于惡性腫瘤的診斷及療效和預后評價具有重要意義。CA199是黏蛋白型的一種糖類蛋白腫瘤標志物,其在多種惡性腫瘤中高表達〔19〕。CEA是人類胚胎抗原特異性的一種酸性蛋白,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廣泛檢測,研究發現其在胃癌中高表達〔20〕。CA125是大分子多聚糖蛋白,研究表明,胃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高于健康體檢者〔21〕。本研究表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明顯降低早期胃癌患者血清CA199、CEA和CA125水平。
綜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療效良好,術后并發癥少,可降低血清CA199、CEA和CA125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并降低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