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上期封面
很多人以為感染比腫瘤好治。實際上,各種感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超過了腫瘤。畢竟,有人一輩子沒有大病,但有誰一輩子沒得過感冒?
感冒的實質是上呼吸道感染,而引發感染的原因多種多樣,細菌、真菌、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癥狀可能很相似,但針對這些病原體的藥物各不相同。當找不到致病菌的時候,感冒不斷加重,可以引發中耳炎、結膜炎,甚至腎炎、心瓣膜炎、肺炎,病人不僅承受著病痛的困擾,也隨時生活在死亡陰影之下。
上期周刊采寫的《在基因檢測的風口》一組封面報道刊發后,有曾經在感染科工作的護士姐妹找到我,表示看完文章感同身受,因為感染科的病人有些住院很久,仍然找不到原因,往往病情危重,情緒也不穩定,護理起來難度很高,“精神壓力很大”。她說。
壓力更大的是感染科醫生,他們身負病人生死,面對的卻是不可知的“敵人”,很多時候只能根據經驗治療,在有限的時間內跟死神爭分奪秒。
感染科醫生,苦病原診斷率太低,久矣。
這一局面正在改善之中,隨著宏基因組測序技術(mNGS)的推廣和應用,感染病人的診斷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對于特殊病人,比如早期腫瘤患者、免疫抑制宿主等,mNGS技術也有突出效果。因此,對于病情危重又亟需明確診斷的患者來說,基因檢測技術的蓬勃發展無疑是福音,它也成為了醫生手中的王牌。
不過,王牌也不能隨意出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價格,雖然檢查費用已經從萬元級別降到千元級別,但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接受采訪時,所有醫生無不憧憬著這項技術的價格還能夠再降一降,讓它的可及性更廣一些,讓受益的患者更多一些。
醫者仁心,就在于此吧。

猗與漆沮,潛有多魚。
有鳣有鮪,鰷鲿鰋鯉。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7月下旬,曾經縱橫長江、被稱為“水中老虎”的白鱘,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已經滅絕。
消息一出,國人無不黯然。《詩經》里的“鮪”,在春秋時期見證了當時祭祀盛況的“中國淡水魚之王”,何以默默轉身游向遠古,使今人不復得見?
這種神奇的生物,于歷史長河徜徉,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逐漸變成一種傳說。《淮南子》中的“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認為白鱘懂得欣賞優美的音律;《酉陽雜俎》中的“蜀中每殺黃魚,天必陰雨”,擔心殺死白鱘會導致天氣異常;《江賦》中的“魚則江豚海狶,叔鮪王鳣,?鰊鲉,鯪鰩鯩鰱。或鹿觡象鼻,或虎狀龍顏”,“象鼻”應該是直指白鱘那長長的吻部吧……
別了,白鱘。但愿《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發布、實施后,終有一天,類似“千斤臘子萬斤象”這樣的熱鬧景象,還能夠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