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承敏 胡燕爾
“雙減”政策出臺后,為素質教育“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家校社育人模式也隨著時間和空間發生變革,學校需要在原有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基礎上重構組織架構。在核心素養目標的引領下,浙江省湖州市新風實驗小學圍繞“適性教育”理念,積極探索“雙減”背景下育人模式創新改革新思路:對參與育人工作的主體人員(學生、家長、社會人員)進行重組,對育人時間譜系(“5+2”時間、雙休日、節假日)進行重構,對育人環境(校內場地、家庭空間和校外基地)選擇進行重定,開發了“人·間·境”育人組織架構(見圖1),為“雙減”后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保障,構建了合作共育的教育新格局。


學校努力探索“人員重組、時間重設、環境重構”的“人·間·境”育人模式,以期形成學校主導、家庭配合、社會參與的共育氛圍,為真正落實“雙減”賦能。
學校在“雙減”后積極探索,設立了家校社協同育人領導小組,讓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學校真正成為一家人。
學校對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進行完善和升級:除了校級家委會、家長學校以外還新增“家長智庫”,參與學校課程改革、活動設計、生涯規劃等工作并提供智力支持和資源幫助。首先由各班級家委會組建“班級智庫群”,邀請可以參與學校育人工作的家長進群。班級家委會根據家長的職業特點、特長專業、參與時間等進行分組分類,并選取一部分家長上報“年級智庫群”。最后通過年級家委會篩選一些固定職業的家長進入“學校智庫群”,由德育處協調開展參與學校層面的育人工作。
為了讓高質量的家校社共育挖掘出更多的潛力和空間,學校探索擴大家校共育志愿服務,讓課后服務擴容提質。學校選拔優秀教師、家長、退休干部及社會人士在學習、培訓后成立家長志愿者服務團隊,參與學校課程融合開發。學校還邀請“家長智庫”中的成員進校,舉辦專業性強的社團活動,強化課后服務師資力量。
學校統整學生“雙減”之后的時間,進行家校社協同共育,讓家庭陪伴由“難得”走向持續性的“流行”。
課后“5+2”時間,由學?!凹议L智庫”成員參與學校教學工作,一周一次,計劃在學期末通過綜合打分評選出“星級智庫爸媽”并頒發證書。放學回家至晚間,學校要求家長陪同學生開展線上每日“兩打卡”活動:閱讀打卡和運動打卡,打卡積分與“家長學?!逼脚_相關聯?!半p休日”學生回家后的任務就是根據德育體系中的勞動清單練習做家務??紤]到部分學生家長由于工作原因周末不能保證陪伴孩子進行實踐活動,學校將雙休家長、單休家長以及自由職業的家長從“家長智庫”里選出來參與組織帶隊活動,確保每個年級有人帶隊組織,有人策劃活動,有人管理安全及后勤工作。
“雙減”之后,時間、人員隨之相應調整,同時也影響著教育環境的改變。學校在校園內重新開辟了三處場館:“銀杏農場”、“打卡食堂”和“紅領巾超市”。學生在午休的空閑時間進入學校食堂開展“舌尖上的家鄉”項目探究,邀請食堂阿姨在校指導切菜、洗菜。在課后“5+2”時間走進農場,開展“我是快樂農場主”的項目探究,學校為每個班級提供一塊責任田進行包班制種植活動。少先隊活動課及社團課時間進行“紅領巾超市”積分兌換活動,該活動積分與平日里親子打卡活動相結合。同時,學校將校外實踐基地開足開齊:將原先的“湖州方志館”基地進行擴展,新增“趙孟頫紀念館”“湖筆文化館”“鈕氏狀元廳”等五大文化場館,并開展“小小講解員”周日公益服務活動。校外親子研學也從原本的散點式活動改進為以實踐手冊引導的系統化研學活動。
學校家校社協同共育領導小組以深度參與的方式,研究形成學生、班級、家庭、社會共同參與訂制的活動模塊,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項目的參與、體驗、感悟,建立與真實生活世界的聯系,最終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學校以多層次的體驗方式、多學科的整合過程、家校社多方參與的平臺建構為基礎,推進具有校本性、綜合性、操作性和生成性的項目化育人模式:即行前思——認領問題、明確任務,行中研——解決問題、實踐體驗,行后悟——創意物化、悟化于行,這三個流程遞進鏈接,整體聯動。以學?!靶ρ星镯崱表椖繛槔?/p>
學校為使“五愛”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家校社聯動合力推進開發構建了“一個理念”“兩條主線”“三個階段”“四項指標”為主題內容的立體研學項目“笑研秋韻”。
學校借助德育品牌“道德尋訪團”“銀杏公益團隊”“親子研學團隊”等開展假日研學、網絡研學、親子研學等活動,學生根據研學地點自主設計研學主題和內容,完成“樂行”研學記錄本和活動手冊?!靶ρ星镯崱表椖客ㄟ^多種多樣的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學校聯合湖城文化場館啟動“童‘畫’湖州”深度研學活動,教師志愿者帶領家長和學生一起穿梭在湖城的大街小巷:荒山種植“紅豆杉”,進社區清理垃圾死角,福利院慰問老人,慈善嘉年華義賣全額捐贈……團隊整合教師、家長、社區、專業人士等多元化社會資源,利用公益實踐弘揚社會正能量。學生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能帶他們走出校門見識外面的世界,既收獲了知識也解了自己的家鄉,感受到了湖城的魅力。
家校社協同育人成效能夠得到充分呈現,前提是在同樣的精神引領下,讓家庭、社區和學校達成文化認同。在核心素養目標的引領下,學校圍繞“適性教育”理念,不斷用精神力量感召、引領家庭和社區開展互動,獲得了來自家庭、社區的認同和融入,真正打造了家校社文明新秩序。
學校所處的社區資源豐富,物理空間充盈,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托管“1+X+Y”模式中的“Y”就很好地在這些空間中得到了釋放。學校將社區、家庭優勢資源引進校園,通過物理空間的融通、共建,真正使學校成為了學習中心、活動中心、運動中心,育人效果得以最大化實現。
學校在家校社共建中把智慧化和虛擬空間建設的經驗輻射到社區和家庭,通過“線上+線下”模式促成家校社聯動,創造出數字化空間育人模式的改革新路徑。
多元融合體現適性。學校將項目化活動融入新型學科,充分利用學校育人的廣闊平臺和社會資源,將民族文化、勞動文化、公益精神等滲透到育人活動的項目設計中。
全面關注遵循適性。學校將核心素養和辦學宗旨的“雙驅力”滲透進育人活動,關注學生在項目樹德、項目增智、項目健體、項目育美、項目促創五大核心目標上的成長,以及在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會學習、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素養上的提升,讓項目化育人活動煥發新的生機。
創新評價踐行適性。學校創新家校社三方聯動的“三級”評價體系,注重在新發現、新理解、新行動的“三級”上展開多元評價。使學生在項目化活動中,對自己的能力、價值等方面有新的發現;使家長在項目化活動中,對雙減下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有新的理解;使社會在項目化育人活動中,不斷反哺,在擴充服務內容上有新的行動。最終實現在家校社協同評價中最大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目標。
“ 雙 減” 政 策 落 地 以 來, 學 校 的“人·間·境”育人模式在不斷地實踐中成效初顯。
一是意識提升。學校對全體教師開展“雙減”政策背景下育人模式變革的專題培訓,提升教師對“人·間·境”育人新模式的認識,促使教師以積極的狀態開展研究。二是團隊提升。學校以德育副校長為組長進行統籌,德育處具體負責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育人管理和家校融通工作站,使各類活動方案的制定、完善、落實得到有效保障。通過聯合家長、社區開展研討、舉辦活動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省級立項課題1次,市級德育案例獲獎8次,“雙減”案例獲獎10余人次。
學校聯合湖城文化場館開展的深度親子研學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溝通交往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周末親子勞動和閱讀線上打卡活動使學生逐步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和健康的生活學習習慣。家長、學生在志愿教師的帶領下走訪湖州文化場館,不僅讓學生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愛鄉之情,還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家長智庫”的成立,解決了師資匱乏的矛盾;豐富活動的開展,解決了學校“5+2”課后服務場地和資源的局限;“兩打卡”活動讓家長、學生在任務驅動之下擁有足夠多的時間一起閱讀、運動、勞動,消除了“周末困惑癥”,盡情享受親子互動時光,促進家庭和諧氛圍的營造?!半p減”政策出臺以來,我校相繼開展“周末親子”活動近百次,惠及學生6000余人次。
有位家長在采訪時說道:“之前,我們也都知道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只是很多時候因為工作忙,這一塊就被忽視了?,F在學校能充分利用‘雙減’的優勢,給我們每個家庭提供這樣的豐富資源和引導幫扶,還能讓我們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給了我們那么多和孩子在一起美好時光,實在是太感謝了。”“人·間·境”育人新模式實踐以來,浙江日報、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對我校家校社協同育人活動報道逾20次。家長和社會對學校協同育人新模式給予了充分認可和高度評價,讓我們對后續更進一步推進落實好“雙減”政策增添了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