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欒素蓉 張麗娜
青島市城陽區禮德小學秉承“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新時代勞動教育觀,打破學科之間、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邊界,多途徑拓展勞動教育空間,跨學科滲透勞動教育,多維度探索勞動教育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學校先后建成種植與飼養室、陶藝室、剪紙室、烘焙室、豆腐坊、綜合實踐室等多個校內功能室,創設“小小家政服務員”“小小清潔工”“小小整理師”“小小科學家”“小小運動員”等社會化角色,模擬勞動情境,研發制定了“小角色大責任”崗位勞動清單,讓學生在模擬勞動情境中,親身經歷勞動過程,感受勞動的快樂,培養勞動技能和勞動興趣。
學校依據學生認知特點和勞動技能習得規律,在家庭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圍繞“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設置了擦、掃、洗、刷、疊、縫、削、蒸、煮、養等勞動任務清單,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家長帶領學生居家練習以及家庭勞動打卡訓練等形式,幫助學生養成在家里想勞動、會勞動和愛勞動的好習慣。
學校與南疃社區聯合開設農作物播種、田間管理等農業種植類課程;與青島市科技館、城陽區人民醫院、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小眼睛大科學”“我要到太空”“南極科考”等科學探究類和科普體驗類課程;與企業簽訂研學體驗協議,開設“牛奶加工”等企業生產研學類課程。這種定期帶領學生走進企業聽課、走進社會研學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整體認識社會和自我,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學校統籌勞動教育內容,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創新型勞動”,打破課上課下、課內課外的壁壘,跨學科改革勞動教育內容,開發“角色模擬式”勞動實踐項目,實現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與創新型勞動的并行開展。例如,在生活勞動體驗時,設置涼拌、面點、烘焙等“小廚師”角色模擬實踐任務,讓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成果,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生產勞動體驗時,設置“校園植物我來種植”“美麗花園我來造”“農業種植我體驗”等“小小園藝師”“小小種植員”角色模擬實踐任務,讓學生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在服務性勞動體驗中,設置“小小音樂家”“小小清潔工”“小交警”等模擬體驗任務,培養學生的崗位責任意識;在創新型勞動體驗中,跨學科開設繪畫、陶藝、剪紙、木工、科技發明等創新實踐項目,培養學生勇于創新與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校跨學科組織集體教研,多學科聯合實施“角色模擬式”實踐教學,努力提升勞動教育實效。例如,在勞動課上,師生共同認識各種各樣的種子及它們的顏色、外形特征,了解它們的培育方式及生長過程,并親手完成種植、澆水等一系列實踐操作;在科學課上,師生共同探尋植物生長的奧秘,用放大鏡觀察每種植物生命體的特征,堅持觀察并撰寫“苗寶寶的成長日記”。這種跨學科的思維碰撞、探索與實踐,極大地鍛煉了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勞動教育空間在不斷延伸,勞動教育情境在不斷擴展,單一的評價方式已不能滿足改革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學校組建由“專家、教師、家長及合作單位負責人”組成的勞動教育評價研究小組,從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四個維度入手,分年級、分層級梳理學生勞動評價標準,重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旨在引導家長、學校與社會合力開展勞動教育,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學校實施“學生、教師、同學、社會、家長”多主體評價方式。學生本人需結合青島市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十個一”項目要求,寫好《勞動周記成長冊》。各學科教師、小組同學及研學合作單位根據不同勞動情境的評價標準,實時記錄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的達標情況,確保全面、客觀反映學生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行為表現。學校制定《家庭勞動追蹤評價表》,由家長實時記錄孩子從事家務勞動情況。
學校每日進行勞動實踐教育追蹤記錄,每周進行一次勞動技能達標檢測,每月舉辦一次勞動技能比賽與展示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學生勞動現狀調查、“勞動之星”和勞動榜樣評選與表彰。勞動教育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和評優評先條件,以激勵學生把勞動當成習慣和責任。
學校通過開展“情境式”勞動教育實踐,有效整合與統一了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學科間與學科內的勞動資源,讓學生從單純的課本學習中解放出來,親身經歷勞動過程,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扭轉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不愛勞動的成長現狀,從而點亮學生精彩的人生,成就學生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