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艷軍
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是對分科的適度糾正和有益補充,但也不可刻意為之。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的設計,首先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有效整合、增補、刪減、拓展、新編等方式,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其次要兼顧教師和學生的精力,學科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融入相關德育主題,大膽創新教學情境。
在北京師范大學榆林學校的“四類三級兩主體”的課程體系中,“兩主體”之一指的就是德育課程。學校將德育課程作為課程體系的“主體”,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使命使然,也是對學校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這一育人宗旨的實際解讀。如何扎實有效地推進德育工作,切實解決目前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實施主體單一且力量薄弱、德育內容碎片化、德育校本課程隨意性過大等問題,我校開展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和學校德育課程體系的規劃,進行了有益嘗試,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
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以德育為先導,語文學科為龍頭,各科協同”,是一種以體驗、探究為主的實踐型課程,是突破學科界限、超越課堂時空的拓展性課程,是一種向自然、社會、生活延伸的開放性課程。學校明確把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作為學校德育活動開展的有效途徑,秉承情境教育“以美為境界”“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操作要義,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開發的核心理念是以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和心理健康為內容維度,用主題單元做架構,以校本課程為載體,探索小學生情智共生共長、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的德育路徑。我們依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學段目標”的相關要求在內容維度下進行主題的確定。例如,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設計“冬至大如年”“中國心 端午情”“中秋月更圓”“春節六個‘一’”“清明時節”等主題;圍繞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生態文明等,設計“陜北娃愛家鄉——家鄉的過去與未來”“陜北娃愛家鄉——紅色的榆林”“陜北娃愛家鄉——沙漠徒步”“陜北娃愛家鄉——走進女子治沙連”等主題。
其次,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的主題設計也可應時應景。節日自帶儀式感,我們在一些特殊的節日節點設計相應的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可以大大提升育人效果。例如,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重陽節、“六一”兒童節是進行“愛的教育”的最佳時間節點,我們設計了“我從哪里來”“ba氣十足”“教師的一天”“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六一’的愛心”等主題。此外,我們還注意因地制宜進行主題的設計。德育工作不得脫離社會生活的大環境,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社會大環境中的德育資源,學校也應積極建立各種德育實踐基地,使得學生的德育活動盡可能地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生。例如,我們在榆林國際煤博會期間設計了“陜北娃愛家鄉——能源之都”課程,在沙塵暴肆虐的時節設計了“直擊沙塵暴”課程。
我們著力進行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的系統構建,在橫向的內容維度上,圍繞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四類課程”(人文素養、科學精神、信息加工、生活品質)進行與之相呼應的大主題歸類;在縱向的學生發展階段維度上,我們進行同一主題的跨年段設計,按照每月一個主題的實施節奏,形成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完整的德育體系,螺旋上升,層層遞進,真正做到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開展德育。
例如,在“陜北娃愛家鄉——紅色的榆林”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中,我們引導一、二年級學生了解榆林的民俗,三年級學生了解家鄉的發展和未來,四年級學生了解家鄉是能源之都,五、六年級學生了解榆林是紅色熱土、革命圣地,七年級學生了解榆林人的治沙精神以及背后蘊藏的地域文化,八年級學生研學古城西安,九年級學生研學首都北京。隨著年段升高,學生從了解榆林,到了解“三秦文化”,再到了解更為廣闊的祖國的悠久歷史文化,視野不斷擴大,思考不斷深入,對家鄉、對祖國的感情也不斷增長。
在進行課程一體化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問題的深入思考,如“在不同年級設計、實施同一主題情境德育時,以怎樣的‘周圍世界’為源泉”“不同年級學生的思維訓練的核心是什么”“主題課程怎樣和各年段不同學科的學習相關聯”等等。德育的精髓是滲透,縱貫九年的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設計,通過多個主題的實施,經過這長時間的醞釀,使德育滲透進了學生的心靈。
確立德育主題后,學校以年級組為單位展開專題研究和討論,推動課程實施,形成學科協同,做到因科制宜、發展為先。例如,我們在一年級“我從哪里來——母親節生命課程”大單元主題課程中編排了“護蛋行動”、“產房里的故事”、“最美的媽媽”攝影比賽、學唱歌曲《天之大》、閱讀繪本《我是怎么誕生的》《帝企鵝的一家》、觀影《狼的孩子雨和雪》、養育我們的“蛋寶寶”孵蛋行動等活動。在“感受母愛的偉大,感悟生命的美好”的大單元目標的統領下,語文老師設計了給“蛋寶寶”起名、寫“護蛋”日記、閱讀繪本、記錄觀影感受等內容;科學老師設計了“產房里的故事”“孵蛋行動”等內容,引導學生在聽故事、使用孵化器孵小雞的過程中了解胎兒的孕育過程、蛋的孵化過程,感受生命誕生的不易;美術老師指導學生帶入“母親”的角色,精心裝扮自己的“蛋寶寶”,在日常生活中抓拍媽媽最美的瞬間;音樂老師遴選合適的音樂在上、放學時段播放,結合音樂課的授課內容進行《天之大》歌曲的欣賞和學唱;數學老師在“護蛋記錄”中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圖表統計……在長達一個月的學習周期中,年級組相關學科教師共同引導學生感悟這一主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是對分科的適度糾正和有益補充,但也不可刻意為之。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的設計,首先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有效整合、增補、刪減、拓展、新編等方式,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其次要兼顧教師和學生的精力,學科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融入相關德育主題,大膽創新教學情境。此外,還需注重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的可持續發展,不同年級教師不斷參與進來,使課程更趨于合理化,從粗到細,從細到精,使課程由學科的跨界整合走向一個完整的“綜合體”,這是一個不斷反思、批判,并由此創造、建構意義的過程。
評價是課程實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改進和完善課程。首先,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的評價注重從封閉走向開放,實施多主體評價。在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他評和自評相結合,并特別加強了學生的自評,在課程手冊相應的內容下設計了學生自我評價的標準與內容。例如,“我從哪里來——母親節生命課程”中,學生要對自己對媽媽的態度作自我評價;“冬至大如年”課程中,要對自己包餃子的參與度、餃子的色香味等進行星級評價等。另外,在課程實施評價中教師、家長、同學以及社會其他人員都能夠參與到評價中,為德育評價提供更全面、更真實的環境。例如,在“‘六一’的愛心”課程中,對各班跳蚤市場愛心義賣活動的評價,我們就邀請了家長、教師、學生、學校工勤人員等,從攤位設計、廣告效果、產品質量、銷售業績、團結協作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價。
其次,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的評價注重展示性評價的作用。在每一次的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實施的周期內,我們會在不同階段給學生創設學習成果展示的舞臺。例如,在實施“陜北娃愛家鄉——家鄉的過去與未來”課程時,我們分別設計了“我是家鄉小導游”“把家鄉介紹給外國友人”“演一演家鄉的民間藝術”“邊吃美食邊算算”“寫一寫家鄉的美食(名人、風景)”等展示活動,引導學生置身于熱愛家鄉的情境中,情智共生共長,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
此外,學校還特別重視對參與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開發的教師進行積極的評價。每一次課程結束,我們會積極復盤,及時鼓勵表現突出的教師,把能做好德育工作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指標。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評價使教師樹立了正確的育人觀,學生樹立了積極的成長觀,使得學校的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真正落地。
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自實施以來,學生獲益匪淺,教師的課程理解力和課程開發力也得到了提升。我們將繼續聚焦兒童的發展,落實學校主題大單元情境德育課程一到九年級的系列校本課程開發,使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有高度、有溫度、有厚度、有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