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鈺
(太原市統計局調查監測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為目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突破口,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著力構建農村生態宜居新環境,積極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三農”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5元,比2012年增長95%,年均增長8.7%。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難看到,農村空心化嚴重、農業產業增長點不明顯、農民增收渠道不寬等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系列宏觀政策的制定與出臺標志著我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以第一產業為基礎,通過鼓勵多種經營方式,使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從而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當前,產業融合已成為產業經濟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因此,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太原市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太原市正在不斷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其發展潛力巨大。在規模經營方面,已出現了由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大型企業等為主體的多種農業經營方式。
太原市位處山西中部,占地698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下轄6個區、3個縣、1個縣級市。全市城鎮人口472.4萬人,鄉村人口58萬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耕地175萬畝,其中水澆地75萬畝,坡耕地100萬畝。
太原是山西省都市圈發展的核心,具有區位、交通、人才、科技、市場等優勢,這是太原農業發展獨特的城市帶動優勢。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農業與城市發展土地矛盾突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壓力大、農村生產要素流失加快、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尚未完善等問題。
2010年以來,太原市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全市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781.3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153.25億元年,年均增長率8.8%。人均GDP由46883元增加到78304元,年均增長5.3%。
2020年太原市GDP為4153.25億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04.1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16.82億元。三次產業構成比從2006年的1.3:36.1:62.6變為0.8:36.2:63,我們可以發現第一產業的占比逐年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太原市農業經營主體25.4萬戶,和2006年相比增長34.2%,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0.4萬戶,由此可見新式的農業經營主體組織正在擴大,對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有著極大的幫助。
太原市致力于村域的統籌發展,為其制定了客觀詳細的方案,以更多的資金支持,激勵和指引企業中的佼佼者達到更加完整的產業融合發展,使得一、二、三產業進一步融合。另外,政府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許多的政策幫助,包括補貼資金、引進農業技術、引進人才、完善基本建設。產業融合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匯合了社會資源,促進了經濟生態收益增加。
近年來,太原市以省會城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發展生產型、生態型優質高效農業,全市肉、蛋、奶、蔬菜、水果等保持較高產出水平,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明顯優化。
1.農業生產主體情況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量涌現。近年來,政府在財政、稅收、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大量涌現。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末太原市農業經營單位2513個,比十年前增長3.2倍。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486個,占農業經營單位的59.1%。同時,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文化素質提高。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全市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一個月以上的人員數量為26.8萬人,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文化素質提高,未上過學及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31.7%,比十年前下降6.6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56.7%,下降3.0個百分點;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為9.8%,提高2.4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的為1.8%,提高 1.2個百分點。
2.農業生產情況
2020年太原市農作物種植面積82.26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71千公頃,糧食種植面積63.5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6千公頃。其中:夏糧種植面積0.07千公頃,秋糧種植面積63.43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2.27千公頃,藥材種植面積1.18千公頃。
由于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糧食產量逐年下降,從2016年-2020年的數據看,太原市的糧食平均產量27.91萬噸左右。玉米產量占糧食產量比重較大,2016年全市玉米產量為27.06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86.4%,2020年全市玉米產量為15.7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64.1%,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玉米種植調減的力度不斷加大,玉米占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全市蔬菜和水果產量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16年蔬菜產量130.78萬噸,2020年蔬菜產量66.5萬噸;2016年園林水果產量9.08萬噸,2020年園林水果產量7.66萬噸。
3.農業生產條件
近年來,太原市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保障。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顯示,全市能夠正常使用的機電井和排灌站分別為2487眼和103個,能夠正常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庫數量為190個。2016年灌溉耕地面積占實際耕種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46.4%,有力地夯實了農業生產基礎。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業機械擁有量的較快增長和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普查顯示,全市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781臺,比十年前增長1.3倍;聯合收獲機495臺,增長7.3倍都比十年前大幅提高。
從第一次農業普查到第三次農業普查,二十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太原市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農村面貌和環境大幅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1.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向好,奠定了產業融合的堅實基礎
2016年太原市第一產業增加值38.77億元,糧食總產量31.29萬噸,比第二次農業普查的2006年增長9.6%。2016年全市建設50畝以上的規模園區100個,打造部級蔬菜標準園4個,省級10個;創建標準化水果示范園10個,建設精品果園6個,清徐龍眼和小店早黑寶葡萄、晉源玉露香梨、陽曲國光蘋果等品牌知名度較高;培育中藥材合作社50余個,發展藥農1萬多戶,培育藥材加工企業8個,功能食品和藥食同源產品企業4個,中藥材年銷售額達2.5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7元。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建設取得新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56%和63%。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成為產業融合的重要力量
普查結果顯示,到2016年底,全市有農業經營戶25.4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969戶;農業生產經營單位6610個,其中農業專業合作社4031個。農業經營戶比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2006年增長24.9%,比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的1996年增長34.2%。2016年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28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58個,市級龍頭90家。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實現202.9億元,在全省位列第三。積極推廣多種連接模式,推廣“訂單農業”和“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著力構建種植生產為基礎,加工銷售為延伸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深入實施農業主導產業提升行動,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3.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構建了產業融合的重要支撐
2016年太原市農業經營戶25.4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0.1萬戶。農業經營單位0.3萬個。2016年末,農業普查登記的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合作社0.1萬個。全市積極適應“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形勢,通過搭建電商銷售平臺,推動農產品線上銷售,逐步打開網上市場,網上銷售額逐年增加。如山西九牛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建成兩個萬頭規模現代化牧場的基礎上,正在建設陽曲縣萬頭奶牛養殖牧場,同時擴建年產3千噸加工廠,實施“省城放心鮮奶進社區直供工程”,新發展社區鮮奶終端店20多家,銷售網點200個,加工銷售規模進一步擴大。
從目前太原市農村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太原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明顯成績,但是仍面臨著諸多難題,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大多從事單一生產經營領域,三產融合所需的資金投入力度仍然很小,利益連接程度不高,仍處于探索階段,操作運行模式還不太健全。
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層次比較低
太原市一產與二產、一產與三產的融合初見成效,有壺瓶棗加工、小雜糧加工、農家樂、水果采摘等形式。但是這些融合都是淺層次、單一形式的融合,有些只能算是產業間的疊加。產業鏈、價值鏈較短,利益鏈連接不緊密,附加值不高。未形成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更談不上三產的深度融合。支持體系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要基礎直接影響到產業融合的進度。在支撐體系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創新和投融資體系,每一個項目的完成需要大量技術和資金的投入。雖然太原市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加大,但是與全省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2016年太原市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48.98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0.5個百分點。太原市農業科技創新模式依然單一,投融資渠道依舊狹窄,過度依靠政府政策,機制僵化,減慢了農業創新成果和社會資本向農業農村擴散限制了農村產業融合推進的速度。
2.產業融合主體帶動能力偏弱
太原市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普遍存在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的現象。一是有實力的新型經營主體缺乏,合作社自我發展能力有待提高。二是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結構單一、經營管理方式粗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規模效應、參與融合能力偏低。三是部分經營主體創新力和競爭力不足。一些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成效不彰,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晉商文化、人文歷史、農耕文化等特色內涵亟需進一步挖掘。
3.農村發展基礎尚不牢固
太原市有許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還無法完全滿足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深度發展。許多農村地區與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不健全,網絡通信和倉儲物流設施等不發達。其次,農村與城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銜接性不強,導致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融合發展基礎薄弱。鄉村的道路、飲水、公共廁所、垃圾處理、通信設施、住宿等成為制約休閑農業發展的因素。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推動農村繁榮、農業增效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強,并且為農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動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為了加快山西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切實提高農民收入,需要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農業多功能等方面多做文章。
1.加強輿論宣傳,為三產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由于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三產融合的政策導向及重要意義并不能準確把握,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產業融合,讓不少農民不能積極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政府應該積極地進行政策宣傳,將農村三產融合政策普及到戶,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扎實的輿情基礎,進而指導他們的工作實踐。同時,要加強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的推廣,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好處實實在在地呈現給農民,提高農民參與三產融合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必備環境
完備的農村基礎設施是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的外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三產融合主體和科技型人才。所以,要著力解決偏遠農村公路不通、機械化設備空缺、水利灌溉設施難以覆蓋、互聯網沒有聯通等問題,建設現代化、信息化的新農村。通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3.增加財政支持,盤活農業資金
目前全市已經有不少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但農業資金短缺是制約他們發展的重要因素。要著力提高農業資金的貸款額度、融資力度、農產品相關補貼等,同時減輕農民稅收、降低流通環節的各種費用。通過出臺相關的激勵機制,將財政補助資金以股份形式分配給農業經營主體或農民,充分共享農村產業發展政策紅利。
1.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業科技型人才的培養
政府應著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通過技能培訓培養一批職業型農民,提高農民自我增收的能力,同時為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合作,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出臺激勵機制,鼓勵技術人才留在農村,與農民一道,實施科技農業,發展精品農業。
2.引導龍頭企業發展,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推動落實財政、金融、稅收、科技人才、用地用電等扶持政策落地生效,扶持一批縣、鄉、村,融合發展先導區、示范園,培育融合發展的企業主體。立足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做大做強1-2個特色主導產業,提升它們的市場競爭力,以點帶面,輻射周圍區域農民增收。推進龍頭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提升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和產業品牌。制定農業品牌化綜合規劃,創建優質特色品牌。加強太原老字號、地理標志產品的開發、保護、利用,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3.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的服務體系。通過提供社會化服務,可以有效地把各種現代生產要素注入家庭經營之中,不斷提高農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也可以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發展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