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遠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好農產品等初級產品供給,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圍繞這一任務及系列部署,結合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2022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我省需要在充分認識、嚴肅把握和全力踐行“穩”字上下功夫,做好“穩糧食”“穩地力”“穩收入”“穩基建”四項工作,統籌當前和長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長期目標的實現打好底、充好能、蓄好力。
從2018年到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從6.58億噸穩步增長到6.83億噸,較好地實現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糧食總產量大于6億噸的規劃目標。“家里有糧心里不慌”,穩住了糧食產量,就穩住了鄉村振興的基本盤和國民經濟的基本盤。2022年中央1號文件從穩面積、穩產量、穩油料、穩蔬菜、穩收益、穩價格、穩庫存、穩農資等方面構筑了“穩糧”的全方位任務體系,這是對國際糧油市場發展態勢充分判斷后的結果,是基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積累的底氣和自信的抉擇,更是出于國家總體安全觀需要的部署。在這種大背景下,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啟動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工程,力爭到2030年前,實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00億斤,為確保國家糧食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作出吉林貢獻”,是對國家“穩糧食”任務的直接落實,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承諾。只有時刻牢記,“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我們才能不斷把鄉村振興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民以食為天,糧以田為本。”耕地是“穩糧食”的基礎,單位耕地生產糧食的能力決定了“穩糧食”的可持續性。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由穩住耕地面積和穩定耕地生產能力構成的“穩地力”體系,成為大多數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區域穩住脫貧攻堅成果、穩住鄉村振興勢頭的重要抓手。2022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不與糧爭地”“強化耕地用途管制”等都是穩住耕地面積的關鍵舉措,“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8000萬畝”“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等都是提升和穩定耕地生產能力的具體舉措,“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探索利用可開發的空閑地、廢棄地發展設施農業”“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強化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等從科技支撐、技術融合、風險防范等方面構成了“穩地力”的支撐體系。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黑土地保護工程建設,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與現代化節水改造”“深化‘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等,都是“穩地力”的具體舉措。只有堅持全方位“穩地力”,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才能穩住糧食生產、穩定市場價格、穩定社會民生,讓黨和國家從容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營造鄉村振興不減速更高質的綜合發展環境。
“穩收入”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農民富才能信心足,農民富才能產業興,農民富才能鄉村穩。讓相對發達的農村居民和剛剛實現脫貧的農村居民同時感受到收入增長的獲得感和收入增長的持續性,同時穩住農村各類價格波動,才能保障鄉村居民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活力。2022年中央1號文件從“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等方面,從“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等措施進行了部署,為“穩收入”以及提升農業農村農民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撐。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農村電商,不斷豐富鄉村業態,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等。進一步完善了我省“穩收入”相關工作體系。只有產業硬了、業態新了、模式活了,資源資產資金循環才能徹底打通,群眾收入才能持續增長,城鄉之間的要素融通和流動才能持續加速,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未來才會更加可期。
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與農村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居民增收密切相關,而且通過構建鄉村新面貌、賦能鄉村新符號、提升鄉村新體驗等讓鄉村發展對城市居民、資本等更有吸引力。從中長期發展看,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基于數字技術應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鄉村產業利潤率、強化鄉村發展融合度的重要保障,更是未來農業、未來農村、未來農民的必要因素。2022年中央1號文件中,圍繞“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這一任務,通過“從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改廁”“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讓鄉村環境基礎設施更加靈活實用,有助于推進鄉村面貌改變具有自覺性;通過“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深入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讓鄉村交通居住設施更加安全,有助于提高鄉村宜居安全感和體驗感;通過“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統籌智慧農業、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讓鄉村信息獲得能力、與世界交互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加速向未來鄉村邁進的步伐。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恰恰是“穩基建”的關鍵任務,通過進一步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在生產生活環境、交通通訊環境、網絡場景環境之間的差距,引領城市居民就近入鄉創業、外地居民遠來居旅休憩,保障鄉村發展動能和宜居魅力,讓鄉村振興在良好基建環境下促進要素、人才快流動、精聚合,發揮更加強大的支撐作用。
通過“穩糧食”“穩地力”穩住農業現代化進程,通過“穩收入”穩住農民發展信心,通過“穩基建”穩住農村現代化態勢,架構起具有吉林特色的鄉村振興新模式,我省必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路上行穩致遠、大有作為,成為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