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所望(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 572000)
同伴關系是生理年齡或心理年齡相近的個體間通過交往而建立和維持的一種人際關系。國內外大部分教育者發現:青少年的人格和生活習慣受同伴關系影響較大。結合現代家庭結構和家庭氛圍的實際情況,可以了解到離異家庭數量逐漸上升,同時青少年所出現的心理問題也逐漸增多,而導致青少年問題出現的原因除了家庭這個主要因素,同伴關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研究發現,離異家庭組兒童的自我評價低于他人評價,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并且離異家庭孩子對同伴交往場景的理解能力偏低,對親密關系的建立持有較強的防御心理。導致離異家庭青少年出現這些心理特征的主要原因離不開他們的同伴關系感知度和自我認知模式,他們習慣性將同伴的友好行為解讀為危險信號,并將這種危險信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無限放大,結果對同伴產生嚴重的不信任和一定程度的敵意。而同伴對其回應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強化了離異家庭青少年不良的同伴關系認知圖式。
離異家庭青少年通常在同伴面前顯得沒有力量,即使是面對熟悉的同伴,他們也很難去接納同伴對自己的友好,會有一定的排斥情緒。這類青少年會焦慮自己不能很好處理同伴關系,擔憂自己的言行舉止會傷害同伴,極度缺乏自信,他們往往都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同伴給予自己的支持,普遍感到有壓力。
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離異家庭青少年在同伴關系中有較少的積極情緒體驗。他們內心總對現有的同伴關系存有一個理想期待,而這種期待會受到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對于完整家庭青少年來說,自身的調整可以改善同伴關系滿意度。但對于離異家庭青少年來說,自身可能因此變得更加敏感,社交行為更加退縮,這就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同伴關系滿意度。
一般來說,完整家庭青少年同伴關系相對離異家庭青少年較好。青少年同伴關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伴關系的感知度不一樣,關注點也不一樣。綜合眾多學者對離異家庭青少年同伴關系的探討,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情緒情感狀態、行為特征、人格特質對離異家庭青少年同伴關系有重要影響。
離異家庭的青少年常常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情緒情感不穩定,容易沖動和憤怒,對同伴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易敏感和易受傷害。當青少年在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中感受到愛和支持,他們就較少體驗到抑郁或焦慮情緒,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就幾乎符合社會期待,這也有利于離異家庭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并從同伴關系中獲得快樂和希望。
離異家庭青少年所出現的問題行為相對完整家庭來說較多,他們往往會將在家里所受到的怨氣或各種不滿帶來學校發泄,會表現出逃課、打架或抽煙等行為,尤其是對大部分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同伴懷有敵意情緒。離異家庭青少年無論在學校,還是家里,生活方式和學習狀態與完整家庭青少年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離異家庭青少年獨立能力相對強,他們往往不想被他人束縛和控制,普遍想離開家庭而獨立生活,行為具有很強的沖動性,尤其是對于同伴的“聽話”行為持有反感態度。他們在學校也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和同伴發生沖突,很難被大部分同伴接納和認可。
大部分離異家庭青少年由于缺少關愛和陪伴,再加上犯錯誤時沒經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個人容易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一般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這類青少年膽大敢冒險,做事沖動而不顧后果,對有困難或弱小的同伴幾乎沒有同情心,但他們對一些習性相同的人會很講義氣,所以他們的同伴關系很不穩定;第二種,這類青少年只要遇到困難就消極退縮,做事容易偏極端,對于同伴的友好行為都很敏感多疑,很難去和同伴建立信任關系,故同伴關系較差。
離異家庭青少年在心理成長上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他們的同伴交往模式、交往認知、交往心態及交往距離等都受到三個大環境的影響,故本文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教育一致性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對青少年同伴關系的教育對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離異家庭中青少年得到的關愛和溫暖并不一定比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少,相反還可能多。因為在青少年父母離異前,家庭長期不和諧,親子關系緊張,而父母離異后青少年可能得到父母一方的加倍疼愛和陪伴,或者離異后青少年跟隨的一方重組家庭,新家庭的新爸爸或新媽媽對青少年的愛超過離異之前青少年所獲得的。故只要監護人注意調整離異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青少年一樣可以恢復原來的家庭生活狀態,同時也可使青少年有力量繼續維持原有的同伴關系。
1.處理好離異后青少年與父母離別的情緒
當父母離異后,青少年最初都不敢接受這個現實,越是和父母關系親密的青少年反應越強烈,其實這也是青少年普遍會出現的本能反應。如果青少年沒有處理好與父母離別的情緒,則會出現社會退縮現象,排斥任何同伴,不愿接近同伴。所以父母離別之時一定要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導工作,使其與同伴有更多的相處機會和空間,鼓勵其從同伴身上獲得關愛和關注,引導其了解同伴也是自己一個重要的依靠。
2.加強對青少年同伴交往的接納與教育
父母離異后要注意青少年同伴關系的變化,因為青少年在這一特殊時期會感到非常無助和失望。有些青少年會向關系較好的同伴宣泄負面情緒,以求同情,如果這時候他接受到對方的負面反饋或受到排斥,一方監護人應及時識別青少年的內在情緒,并給予恰當的引導。而有些青少年可能加強與父母認為的“壞孩子”的聯結,試圖從那些孩子身上獲得更多“逆反”的快樂,做很多父母不允許的事。這個時候監護人不要急于指責和教育,應先與其談心,表示對他目前行為的理解,同時為其提供幾種方案,幫助青少年以更好的方式與同伴建立聯結和吸收更多的正能量。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也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而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離不開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青少年在家庭離異后個人的學習狀態可能會發生改變,特別是和同伴的相處方式和話題討論都會有所變化,他們可能會變得自卑,交往時變得被動,對同伴所提到的家庭相關話題非常敏感,同時他們對同伴的期待也可能會高,因為他們希望同伴比其他人更理解和接納他。
1.成立離異家庭青少年援助組織
學校應了解各年級各班離異家庭青少年的數量,收集這類青少年的各類信息,包括家庭結構、教育方式、學習能力和人格表現等。根據信息所反映的情況派校內相關人員或聘請校外專家協助進行分析和研究,構建離異家庭青少年互助指導共同體,成立專門小組指導和幫助離異家庭青少年提高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明確人員職責,定期開會討論相關內容和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對青少年進行干預。
2.加強團體心理輔導工作
學校可組織心理教育工作團隊,建立離異家庭青少年同伴交往危機干預機制,加強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培訓,注重離異家庭青少年個別輔導工作,但對于青少年所出現的同一類同伴交往問題,心理教育工作者可根據具體需要對這類青少年采取團體心理輔導方式進行調適。學校要適當給各年級離異家庭學生騰出參與團體心理輔導的時間,并在平時校園交往活動中多引導青少年表現自我、發現自我和調整自我,學會與同伴和諧相處。
關于青少年的教育問題,政府和社會負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給予父母相關指導和保障,尤其是對于離異家庭。青少年如果在學校沒有很好建立起同伴關系,就可能將交往的需求和期待投入社會當中。而在這個網絡信息時代,他們就會在網絡建立社交圈,接受社會同伴的各種思想,于是就和志同道合的同伴抱團成小團體。如果這個小團體正能量顯現得多,則對社會有積極作用,反之,將對社會造成危害。
1.建立離異家庭青少年教育社會指導委員會
政府應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家庭教育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地域優勢和教育現狀引導社會團體建立專業的離異家庭青少年教育社會指導委員會相關組織,及時給有需要的青少年支持和指導,必要時為青少年建立外界同伴支持系統。另外,社會指導委員會可不定期派相關家庭教育專家給離異家庭開展講座,以弘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庭教育精神。最后,政府可在條件允許下與社會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合成立個小規模的離異家庭進修學校,為家長和青少年提供培訓,尤其是在青少年同伴交往上要使他們更新觀念。
2.建立社區離異家庭青少年個案幫扶機制
當地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引領社區建立起離異家庭青少年幫扶聯動機制,堅持“一人一案”“一事一議”的原則,青少年走到哪,社區就轉接青少年相關材料到哪。社區要重點關注有同伴交流障礙的離異家庭青少年,給他們建立個體幫扶計劃,定期組織他們到指定場所參與同伴交往知識學習,同時也注意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他們的同伴交往現狀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根據測評結果來改善個體幫扶計劃。尤其是對于有嚴重社交障礙的青少年,社區可在資金允許情況下聘請一定資質的心理專家給他們做長期的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