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慎花(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徐州 221300)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黛博拉·坦納說過:“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
19 歲的藝術生小文氣質優雅、身材高挑勻稱,青春靚麗、光彩逼人的她應該有足夠的資本自信。現實的情況卻是她灰頭灰臉、自卑異常,生活得一點也不開心。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小文說她家里的經更難念。她的父母都是學校的中層干部,家庭經濟條件還不錯,對小文物質上的需求也是有求必應,但是小文生活得一點也不幸福。小文父母控制欲極強,無論大事小事,都得由父母說了算,小文活得一點也不自在。父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無論做什么都是為了子女好。如果小文稍有反抗,父母非打即罵。
前兩天,因為小文吃飯時無意中頂了句嘴,就惹怒了父母,兩人將小文按在地上狠狠地用棍子打了一頓,更讓小文受不了的是,都這么大了,媽媽還要扒開褲子暴打她的屁股,讓她感到萬分恥辱。小文說:“父親脾氣暴躁,打罵孩子是他的家常便飯?!蹦暧讜r,有一次父母吵架,小文不滿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就吼了父親一聲,結果父親拿把刀架在她脖子上,嚇得她大病一場。還有父親脾氣急,輔導作業缺乏耐心,經常會扭她的耳朵罵她傻,導致小文膽子非常小,從不敢主動問老師任何問題,做事情縮手縮腳。
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幼兒早期與父母形成的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這種親子關系的早期經驗會成為人們日后處理人際關系的基礎,影響到兒童智力發展、友誼發展、心理健康發展,而且有些青少年的各種問題行為也可以溯源至此。
在父母長期的打壓下,小文內心充滿了強烈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敏感怯懦的她從不敢表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小文說,她很羨慕那些個性率直、想啥說啥的同學,就因為不喜歡表露內心,同學都覺得小文很虛偽,不愿意和她交往,她在學校幾乎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就連老師也非常討厭她,生活很是壓抑痛苦。即將踏入新的校園生活,敏感、自卑的小文對未來的校園生活一點也不樂觀。
像小文父母一樣持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育兒觀念的人不在少數,就連崇尚個性自由的西方也有一句“閑了棒子,寵壞孩子”的育兒格言。其實這種養育行為的本質就是一種身體虐待,這種傷害會極大破壞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面對施與身體之傷的父母,孩子常常會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去信任和依賴一個常常會給他們身體帶來痛苦和傷痕的成年人,也不知道該怎么去適應一個充滿了突如其來危險和傷害的生活環境,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愛,去信任他人。
著名的心理專家朵拉陳說過,愛是一種能力,而不是天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塊情感電池,只有這塊電池里充滿愛的能量我們才能對他人輸出愛和滋養。如果這電池中充滿了生活的傷痛,那么我們能給予別人的,必然只能是怨恨和痛苦。
21 歲的小雪,現在正面臨著這樣的傷痛和困惑。和小文一樣,小雪也有一個暴躁、愛打罵人的父親,只不過她的父親還是一個沒啥文化、重男輕女的男人。自小雪一出生,就飽受父親的白眼,打罵更是家常便飯。父親讓小雪幫忙拿東西,找不到東西要打;作業寫不好要打,家務活沒做完要打。
記憶最深的一次,小雪在商店買東西時,偷偷給自己買了個喜歡的玩具,多花了幾塊錢。父親發現后狠狠地打她一頓,而且下手特別狠,把小雪全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害得那幾天小雪在學校都不敢上廁所,擔心同學會發現自己的傷痕。直到現在小雪一回想起當時被打的場景,仍會難過得傷心落淚。
在這種粗暴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小雪,不僅優柔寡斷、膽小怯懦,而且還不敢與人交往。最讓小雪痛苦的是,隨著年歲漸增,日益蒼老的父親內心也漸漸變得柔弱起來,生活上也開始越來越關心小雪,經常打電話或者前來看望獨自在縣城生活的小雪,仿佛想要去補償女兒童年時缺失的愛。小雪卻悲哀地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雖然明白父親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可是從小受到的身體創傷卻在她內心留下無法抹去的陰影,傷在身上,痛在心里。因此,她內心深處非常排斥和反感父親的接近,也想試著去愛父親,卻怎么也愛不起來,有時甚至想遠遠地逃離家庭。
小雪之所以缺乏愛的能力,是因為她從小經歷了太多來自父親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內心的情感電池存了大量的創傷電量。既沒有渠道釋放愛的電量,也沒有機會獲得愛的電量。
美國精神科醫生范德考克在《身體從未忘記》一書中寫道:“兒童無法選擇他們的父母,也無法理解他們父母情緒的變化和行為與他們無關。兒童只能讓自己適應他們所在的家庭,這樣他們才能活下去。”孩子的天性是樂觀向上、脆弱且不完美的、依賴性強的以及不成熟的。所以,幼年時期的孩子需要父母不間斷的滋養和愛護,才能充分發展每一項特質,成長為成熟的、健康的成年人。那種持有“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小樹不修不直”等消極教養觀念的父母,在嚴厲指責和修正孩子行為舉止時,卻很少關心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也許父母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卻不能抹去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造成的事實上的傷害。
對于孩子,任何時候,父母的愛都是默默的陪伴、溫柔的守護和堅定的支持,絕不是打罵和斥責。無論孩子在哪里,只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遇到困境和磨難時,他才能信心滿滿地應對和跨越,屬于他自己的人生之路才會走得順暢快樂。
初為父母,面對懵懂無知、充滿無數可變性的孩子,父母可能千頭萬緒、茫然無措,但是無論心存多少怒火和不滿,為了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請不要動用武力和暴力,免得棍棒底下出“傷女”或“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