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保平 吳學平 侯成林 譚皓 唐權偉 楊廷軍
腦動脈瘤是指發生在人體顱內動脈管壁的異常突出組織,這些突出組織會對患者腦部結構產生損害,進而導致患者出現嘔吐、劇烈疼痛、神志不清等癥狀,且當腦部動脈瘤出現破裂后,對患者傷害更大,易導致患者出現抽搐等,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本研究選取60 例寬頸腦動脈瘤破裂患者為研究對象,意在分析此類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手術治療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3 月9 日~2021 年3 月27 日本院收治的寬頸腦動脈瘤破裂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入院日期分為早期B 組(雙號)與常規M 組(單號),各30 例。早期B 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2~74 歲,平均年齡(52.65±7.95)歲;患者Hunt-Hess 分級Ⅰ級11 例、Ⅱ級15 例、Ⅲ級4 例。常規M 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2~74 歲,平均年齡(52.59±7.89)歲;患者Hunt-Hess 分級Ⅰ級12 例、Ⅱ級16 例、Ⅲ級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內容與目的知情,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核準;②所有患者均經過減影血管造影、CT 血管造影、CT 等檢查,符合寬頸腦動脈瘤破裂診斷標準[2]。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栓塞介入手術治療,常規M 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于入院3 d 后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早期B 組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手術治療,于入院3 d 內進行介入手術治療。
具體手術操作如下:①麻醉。對患者使用氣管插管方式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成功后行常規鋪巾、消毒等操作,術中根據患者情況給予藥物、補液等支持治療。②檢查。對患顱內寬頸腦動脈瘤破裂情況進行檢查,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加測減影血管造影檢測,通過微量靜脈留置針將尼莫地平注入患者體內,并對患者進行股動脈穿刺,運用減影血管造影檢測觀察患者椎動脈、頸部雙側動脈等情況,采用側位、頭顱湯氏位、旋轉位行造影,并對造影結果進行拍片,后經醫師全面掌握病情后引導管換新操作,并對患者采取肝素化處理,為下一步栓塞操作提供準備。③栓塞操作。操作人員經導管將微導絲穿插引進動脈瘤內,后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微彈簧圈介入操作,待介入后觀察載瘤動脈是否通順,在檢查時采用造影檢查,待確定患者體內已經無造影劑后,將引導管、微導管拿掉,待術后7 h 左右依據患者情況拔鞘,并于患者穿刺部位上2 cm 位置進行壓迫動脈止血,壓迫時間控制在17.5 min 左右,待無血后進行包扎。患者栓塞治療后行抗凝治療。④術后處理。術后給予患者常規尼莫地平靜脈滴注治療,并根據患者情況予以高血容量、等灌注壓、血液稀釋等治療,預防患者出現腦血管痙攣,并于患者術后給予相應的抗感染治療,待術后3 d 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再出血情況,患者于術后7 d 左右可選擇出院,術后6 個月進行復查,后每年復查1 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15 d 后MBI 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中出血情況、栓塞治療效果。①MBI 評分:可從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轉移、活動、上下樓梯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定,其中修飾、洗澡每方面評分為0~5 分;活動、轉移每方面評分為0~15 分;進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上下樓梯每方面評分0~10 分,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②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中出血情況:并發癥包括腦積水、肢體活動障礙、意識障礙、術后再出血,并發癥發生率=(腦積水+肢體活動障礙+意識障礙+術后再出血)/總例數×100%。術中出血率=術中出血/總例數×100%。③栓塞治療效果:待栓塞后采用造影檢查觀察患者栓塞情況,術后患者動脈栓塞<90%,為不完全;栓塞≥90%,<100%為次全;栓塞100%為全栓塞;栓塞成功率=(全栓塞+次全)/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MBI 評分對比 早期B 組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轉移、活動、上下樓梯評分均高于常規M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BI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MBI 評分對比(,分)
注:與常規M 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中出血情況對比早期B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M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中出血情況對比[n(%)]
2.3 兩組栓塞治療效果對比 早期B 組栓塞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M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栓塞治療效果對比[n(%)]
腦動脈瘤破裂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當患者出現寬頸腦動脈瘤破裂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的嘔吐、嚴重的頭疼等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臨床上當發現患者出現腦動脈瘤破裂后需要根據患者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保證患者生命安全[3-5]。
介入栓塞術屬于近年來治療腦部腫瘤應用較為廣泛的新方法之一,此種治療方式無需開顱,且具有微創治療的優勢,利于患者在介入術后盡快恢復健康,并此種手段治療腦部動脈瘤致殘率與病死率均較低,治療安全[6-8]。介入栓塞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小,患者術后恢復較為迅速,并且其對顱腦組織造成的損傷小,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介入手術時間的選擇,對于患者而言影響很大,早期寬頸腦動脈瘤破裂患者病情相對較輕,治療后更利于患者恢復健康,但也有研究者對此提出質疑,因為對頸腦動脈瘤破裂患者需要延期進行介入栓塞術的治療,考慮到患者動脈瘤破裂后會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使得顱內出現動脈痙攣[9-12]。但實際上,當患者出現頸腦動脈瘤破裂后,血管出現的痙攣分為兩個反應時期,一個為急性反應期持續時間在出血后的幾分鐘之內,另一個為慢性反應期,前者持續時間較短,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借助減影血管成像、CT 血管造影、CT 等影像學手段,準確觀察患者血管痙攣情況,避開患者血管痙攣較為嚴重的時期,依舊可以在早期對患者進行介入栓塞治療[13-15]。而若延期對患者進行介入栓塞治療,患者血管雖然進入了慢反應期,但此時患者血紅蛋白釋放、血塊溶解均可能導致血管出現劇烈痙攣,進而增加栓塞治療的難度,導致栓塞治療的效果下降[16-19]。另外,在早期對患者進行介入栓塞治療,可以讓患者盡早進入恢復期。研究中以寬頸腦動脈瘤破裂患者60 例,將予以早期介入手術治療的早期B 組同予以常規治療的常規M組相比,早期B 組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轉移、活動、上下樓梯評分均高于常規M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B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M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B 組栓塞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M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早期介入手術治療寬頸腦動脈瘤破裂患者優于常規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