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鵬
隨著目前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活狀態、飲食習慣方面也都發生了變化,糖尿病的發生率也日益增高[1]。臨床糖尿病被劃分成為4 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1 型、2 型、妊娠型以及特殊型4 種,其中,2 型糖尿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2]。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容易出現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情況,而為患者進行及時的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能夠積極的預防患者出現突發的血糖升高情況[3]。但如果患者對病情不夠重視,容易發生昏迷、酮癥酸中毒的情況,還可能會出現死亡等嚴重后果[4]。糖尿病眼底病變屬于糖尿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在我國與青光眼、白內障被合并稱為3 大會致眼盲的疾病,患者一旦出現了糖尿病眼底病變之后,會對于正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5]。糖尿病眼底病變的發生、嚴重程度與患者的病情控制有著比較密切的關聯[6]。有關研究表明,出現糖尿病之后,伴隨眼底病變的幾率已經達到了7%,如果糖尿病病程為5~10 年的患者,則發生幾率為40%,如果病程在20 年以上的患者,則發病幾率高達84%。所以需要針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并做好綜合防治,不管是在臨床治療還是患者的恢復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7]。基于此,本文討論了眼底熒光造影檢查在糖尿病眼底病變篩查中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160 眼)糖尿病眼底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7 例,女33 例;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61.4±17.6)歲;病程4~19 年,平均病程(9.9±3.1)年。排除標準:對熒光素鈉過敏的患者;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心臟、肝臟與腎臟疾病的患者;合并出現其他病因而導致眼部出現疾病的患者;眼部存在屈光間質渾濁情況的患者;有青光眼病史的患者;沒有辦法配合此次試驗的患者。納入標準: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患者和患者家屬都能夠積極的配合。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取得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眼底鏡及眼底熒光造影檢查,眼底鏡檢查采用臨床常規操作方法,眼底熒光造影檢查方法具體如下。在進行檢查之前,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詢問,并且檢查患者是否具備熒光造影的指征,需要提前30 min~1 h 左右為患者做散瞳處理,控制散瞳的瞳孔直徑在7~8 mm。在上機之前,需要及時叮囑患者配合檢查工作,比如需要患者睜大眼睛,在進行診斷的時候,盡量不要說話,還需要盡量保持鎮靜,如果存在不適,則需要馬上告知醫生。等待造影機能夠正常工作后,讓患者維持坐位,將頭部固定,在患者的肘部位置,進行常規消毒,做好靜脈穿刺。注入3 ml 濃度為20%的熒光素鈉,注射時間為2~4 s。在5 s 之后,將一只眼睛作為主照眼,并且將視乳頭與黃斑區作為整個中心,這樣才能夠做好連續雙眼的交替,進行持續拍攝。還需要依照DR 分期,對檢出病變進行分期。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眼底鏡檢查結果:160 眼中,106 眼檢出眼底病變,檢出率為66.25%;眼底熒光造影檢查結果:160 眼中,136 眼檢出眼底病變,檢出率為 85.00%。眼底熒光造影的眼底病變檢出率高于眼底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眼底熒光造影檢出136 眼眼底病變的DR 分期:Ⅰ期48 眼(35.29%),Ⅱ期30 眼(22.06%),Ⅲ期26 眼(19.12%),Ⅳ期18 眼(13.24%),Ⅴ期7 眼(5.15%),Ⅵ期7 眼(5.15%)。

表1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對比(n,%)
當前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于人們的健康與生命都有非常嚴重的威脅,對于家庭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負擔。而在臨床治療中,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及早診斷有助于及時治療,減輕患者痛苦[8]。因為糖尿病治療是一個慢長的過程,對眼底病變的治療需要及早干預,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9]。糖尿病眼底病變患者主要是以視網膜微血管改變為特征的一種視網膜病變,屬于糖尿病中一種常見并發癥,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種眼科疾病,如果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導致患者失明。
國內外糖尿病眼底病變的發生率有一定差異,但普遍處在比較高的水平。眼底熒光造影是當前眼科疾病檢查的主要手段。這種技術是通過注射造影劑,跟隨血液循環到達眼底視網膜、脈絡膜,進行及時的拍照,來觀察視網膜、脈絡膜的供血情況,是否存在異常血管、視網膜、脈絡膜的炎癥及萎縮。可以進一步明確眼底病變的性質、程度,為下一步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客觀依據。通過持續拍攝眼底血管外染料輪回時接收激發光線發射出的熒光形態以查看視網膜動態輪回的過程從而判斷眼底血管微結構情況,對診斷和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眼底鏡檢查結果:160 眼中,106 眼檢出眼底病變,檢出率為 66.25%;眼底熒光造影檢查結果:160 眼中,136 眼檢出眼底病變,檢出率為85.00%。眼底熒光造影的眼底病變檢出率高于眼底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眼底熒光造影檢出136 眼眼底病變的DR 分期:Ⅰ期48 眼(35.29%),Ⅱ期30 眼(22.06%),Ⅲ期26 眼(19.12%),Ⅳ期18 眼(13.24%),Ⅴ期7 眼(5.15%),Ⅵ期7 眼(5.15%)。和以往的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12-14],表明此項技術能夠進一步幫助患者發現整個視網膜微循環是否發生了早期改變。不僅如此,采取眼底熒光造影,可以對患者的眼底病變程度進行觀察,提供相應的依據,幫助醫生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眼底熒光造影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檢出率較高,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值得進行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