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力 李劍峰 冉訓 吳鋒
人體一旦遭到微生物的感染后,易導致正常人的病情加重,給疾病的防治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且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部分人群由于未具備較強的衛生意識,且加之其抵抗力和免疫力較差,易增加感染的風險,如灰塵中和空氣中的細菌感染,最終引起感染性疾?。?]。在臨床疾病中,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若未能對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則會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研究認為,對其進行早期診斷,能夠盡快明確疾病程度,進而針對其疾病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使其臨床治愈率得到提高。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診斷方式較多,以中性粒細胞和WBC 診斷最為常見,但由于WBC 可受到多種因素(溫度、藥物、情緒)的影響,進而導致對診斷的準確率較低[2]。CRP 檢驗具有可操作性強、操作簡單和檢驗速度快等優勢,但單獨應用該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綜合參考患者CRP 與血常規的各項指標水平,對于上述指標水平升高的感染性疾病,需及時開展抗生素治療。因此,選擇一項安全有效的診斷方式十分重要。隨著感染性疾病的病理類型增多,不僅給醫務工作人員增加了負擔,還增加了醫療成本,給醫保支出帶來了壓力[3,4]。因此,本次研究對CRP 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意義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04 例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104 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符合相關倫理標準;②臨床各項基本資料均完整,且依從性較高者;③觀察組臨床癥狀符合我國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精神疾病和臟器疾病者;②臨床各項基本資料不完整,且配合度較差;③伴有意識障礙和智力障礙,無法進行溝通者。觀察組: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40.21±7.26) 歲;男54 例、女50 例。對照組: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40.17±7.29)歲;男56 例、女4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于清晨空腹狀態下分別用EDTA-K2抗凝管和促凝管采集2 ml 靜脈血用于WBC、CRP、PCT 檢驗。WBC 和CRP 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型號:BC-5390CRP),依據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進行檢驗;PCT 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型號:CL-6000i),依據磁性微?;瘜W發光法進行檢驗。所有檢驗均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5]。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各項指標水平,包括CRP、PCT、WBC 水平;對比觀察組CRP、血常規單一及聯合檢驗陽性檢出情況。判定標準:WBC 正常值為4×109/L~10×109/L,若>10×109/L 則表示為陽性;CRP 正常值為0~5 mg/L,若>5 mg/L 表示為陽性;PCT 正常值為0~0.5 ng/ml,若>0.5 ng/ml 表示為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指標水平對比 觀察組CRP(36.19±15.14)mg/L、PCT(6.21±1.54)ng/ml、WBC(12.25±1.65)×109/L 均高于對照組的(4.26±0.21)mg/L、(0.41±0.01)ng/ml、(7.55±1.03)×109/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水平對比()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觀察組各檢驗陽性檢出情況對比 104 例患者中,CRP 檢驗陽性檢出率為76.92%(80/104),血常規檢驗陽性檢出率為77.88%(81/104),聯合檢驗陽性檢出率為96.15%(100/104)。CRP 與血常規聯合檢驗陽性檢出率高于CRP、血常規單一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據相關研究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及環境的不斷改善,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對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抗生素治療,但近年來我國抗生素濫用的現象較多,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易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從而導致臨床上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差。感染性疾病發病率不斷增加,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若未能對其進行早期診斷,則可能導致重度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檢驗方法為常規檢驗[6],主要是通過WBC 升高對其進行判斷,但由于部分患者在出現感染性疾病時未出現WBC 上升的現象,且較多原因均可導致患者WBC 升高,如劇烈運動、大量失血、外傷、生理波動及妊娠后期等,因此采用WBC 對患者病理情況進行診斷未能達到明顯的效果,因此,選擇一種簡單準確的方法對感染性疾病患者進行診斷尤為重要。
臨床對于感染的評估指標較多,比如WBC、CRP、PCT 等,但上述指標若單一應用,無法將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特異度充分反映,且WBC 并非感染的獨立預測指標,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準確性較低,且無法反映預后情況[7]。PCT 為降鈣素前肽,無生物學活性,在人體感染狀態下,內分泌細胞、單核細胞、肝、肺易產生PCT。CRP 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由人體肝臟合成,為臨床上靈敏度以及特異度較高的指標,能促進人體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激活人體參與自身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研究顯示,在健康人群中,PCT和CRP 水平較低,在人體發生感染性疾病時,其PCT和CRP 水平顯著升高,由此提示,CRP、PCT 檢測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因此在檢驗過程中對CRP 水平進行測定[8],具有多種優勢,能對非感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進行鑒別診斷,顯著提高特異度及靈敏度,因此對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效果更佳,是能夠檢驗低水平炎性反應最為靈敏的指標,對于臨床上感染尤為適用[9]。
對于感染性疾病,臨床上應對疾病進行確診后再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縮短康復時間,對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具有重要作用[10]。而在檢驗過程中,CRP 的優勢在于:由于CRP 屬于一類炎癥標志物,其主要受多種炎性因子進行調節,如白細胞介素和腫瘤壞死因子等,在正常機體中,CRP 的水平較低,若機體內發生炎癥反應后,易導致其CRP 分泌功能發生紊亂,肝臟與炎性因子進行合成,進而產生大量的CRP[11,12],其水平在24~48 h 內能夠達到峰值,同時根據炎癥的程度加重而會出現持續上升現象。除此之外,CRP 能夠在床旁進行檢驗,具有較多優勢,如操作簡便、快捷、靈敏,且不會受到血壓、呼吸和心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上述指標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各具有優劣[13,14],但是多項研究顯示單一診斷效果不佳,而通過將上述指標進行聯合應用,能夠顯著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特異度和靈敏度,有效反映感染的嚴重程度,進而為疾病后期治療提供有利依據。通過將CRP 與血常規檢驗聯合應用,能夠特異的識別感染性疾病,診斷效果優于單項指標檢驗,使疾病的診斷效率得以提高,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RP、PCT、WBC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RP 與血常規聯合檢驗陽性檢出率高于CRP、血常規單一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采用聯合檢驗方式診斷價值更為顯著。究其原因:單獨采用血常規檢驗時,其易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心理狀態、進食、體溫和藥物等。若患者體溫較高,易增加WBC,即便患者未受到感染,也可導致WBC 檢驗結果升高。一般情況下,若患者伴有細菌感染,其CRP 水平不斷升高;若患者伴有病毒感染,其CRP 水平無明顯變化;若患者存在痢疾、惡性腫瘤、風濕熱和白血病時,患者CRP 結果以陽性為主。故此,無論單獨應用上述哪種檢驗方式均存在一定誤差,而通過將血常規聯合CRP 檢驗,在不同感染類型的鑒別中具有重要價值,具有顯著的優勢。
綜上所述,在感染性疾病的診療中應用CRP 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值得在臨床中聯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