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盧婭
乳腺癌是中國女性第一高發惡性腫瘤,據2018 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最新數據調查顯示,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癥中發病率可達24.2%,已經位居女性癌癥類型的首位。我國每年有30 萬余女性被診斷為乳腺癌,嚴重威協女性健康[1]。乳腺癌早診斷、早治療能降低患者死亡率,乳腺超聲檢查是目前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超聲BI-RADS 分類能夠幫助醫生根據乳腺占位對患者病情做出正確判斷,提高診斷準確率。由此,本文選取2018~2020 年貴州省印江縣8698 例農村婦女作為研究對象,以此研究BI-RADS 分類在乳腺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2020 年本院8698 例行乳腺癌篩查農村婦女的資料。
1.2 方法
1.2.1 儀器 使用GE VoIusonE8、GE VoIusonS6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設置為9~11 MHz。
1.2.2 超聲檢查方法 檢查前無需特殊準備,檢查時受檢者雙手臂上舉到頭部,充分暴露雙側乳房進行檢查,不宜加壓,以免改變腫塊形態、位置和影響血管顯示,每例受檢者均以乳頭為中心進行順時針放射狀掃查,掃查斷面相互覆蓋,不能有遺漏部位,并且包括乳頭后方、乳暈和腋下。當發現病灶時需要多斷面交叉重疊掃查,觀察病灶的位置,測量病灶大小,以乳頭為中心按時針表1~12 點標記病灶的位置,并測量腫塊距乳頭和距皮膚的距離。根據腫塊的形狀規則或不規則、位置與皮膚平行或垂直、邊緣及內部回聲、后方回聲、腫塊內部血流情況行超聲BI-RADS 分類,并記錄乳腺超聲檢查結果。
1.2.3 規范化超聲BI-RADS 分類 依據美國放射學會制定并為國際化采用的BI-RADS 結合《乳腺超聲若干臨床常見問題專家共識(2018 版)》[2]進行評估分類,使乳腺病變特征和報告描述更加標準化。專家意見:超聲診斷不建議提示乳腺增生癥,因為乳腺增生癥改變在 BI-RADS 分類中已經納入不同類別。建議盡量不做 BI-RADS 0 類的診斷,除非患者乳腺區域皮膚有傷口或破損、乳腺巨大致深面無法顯示清楚時及患者有明顯不適或乳頭乳頭溢血但超聲未見明顯異常聲像可以提示為0 類[2],并行其他影像學進一步檢查。BI-RADS 1 類:雙乳未見占位性病變,臨床上無陽性體征,無需處理;BI-RADS 2 類:良性病灶,如單純囊腫、乳腺假體、脂肪瘤、乳腺內淋巴結(也可以歸入1 類),對無癥狀的導管擴張,如果局部擴張的導管管壁光滑,建議在內徑>2 mm 時再進行描述,并分至BI-RASDS 2 類,基本上可以排除惡性病變。根據年齡及臨床表現可每6~12 個月隨診;BI-RADS 3 類:可能良性病灶,病變滿足“橢圓形、與皮膚平行、邊緣光整”3 個條件,排除其他惡性征象時代表良性可能性大,可分至2 類 (囊性結節)或3 類 (實性結節)[2]。乳腺癌術后超聲檢查僅發現結構扭曲且考慮為術后改變所致,可提示為BI-RADS 3 類,建議短期復查(3~6 個月)及加做其他檢查,其惡性危險性應該<2%;BI-RADS 4 類:可疑的惡性病灶,一旦評估為4 類(分為4a、4b 及4c)即建議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此類惡性符合率為2%~94%;BI-RADS 5 類:高度可能惡性,應積極采取適當的診斷及處理措施,其惡性可能性≥95%,應開始進行積極治療,經皮穿刺活檢或手術治療;BI-RADS 6 類:經過病理確診為乳腺癌患者以及乳腺癌患者雖已經過手術治療,但超聲仍能查到病灶者。專家建議雖然在BI-RADS 分類中并未提及年齡因素,但實際工作中患者的年齡也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尤其中國女性乳腺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比歐美女性早,因此在分類時40 歲以上女性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升類[2]。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8698 例婦女超聲BI-RADS 分類情況,統計乳腺癌檢出率,分析乳腺癌的超聲特征。
86.8例乳腺癌篩查婦女中,其中符合BI-RADS 1 類7864 例;BI-RADS 2 類722 例;BI-RADS 3 類97 例;BI-RADS 4 類14 例,包 括4a 11 例、4b 2 例、4c 1 例;BI-RADS 5 類1 例;BI-RADS 6 類 和0 類均為0 例。BI-RADS 4 類及5 類全部經病理組織學檢查,共確診乳腺癌4 例,其中BI-RADS 4 類中3 例確診為乳腺癌(1 例黏液性癌、1 例乳導管原位癌、1 例浸潤性導管癌),5 類中1 例確診為乳腺浸潤性癌CT2NOMO。其余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確診為乳腺導管內瘤1 例、腺病3 例、纖維腺瘤7 例;乳腺癌檢出率為27%(4/15)。見表1。4 例乳腺癌患者,超聲表現為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縱橫比>1、內部不均勻、低回聲、點狀強回聲、后回聲可有衰減或無改變、邊緣回聲模糊或分葉狀、CDFI 顯示內部血流信號較豐富。

表1 規范化超聲BI-RADS 分類篩查乳腺癌結果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在全球所有因癌癥死亡的病例中乳腺癌占約6.9%[3],我國乳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嚴重危害女性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4],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約占所有腫瘤的16%[5],乳腺超聲篩查能夠有效提高乳腺癌診斷的早期篩查準確率并且發現典型乳腺癌[6]。研究認為亞洲女性大多屬于致密型乳腺,超聲對致密型乳腺檢查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文獻報道,30~65 歲乳腺癌高風險女性中乳腺超聲檢查較乳腺X線檢查具有更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同時總費用可降低80%以上[7]。對于高危人群,超聲篩查增加了4.2‰的癌癥檢出率,由于乳腺超聲檢查的無創性和無放射性,現已成為乳腺癌首選的檢查方法[8],被廣泛用于乳腺癌的篩查中。相比乳腺X 線檢查費用過高、設備數量有限、不易攜帶等問題,可優先實施超聲檢查[9]。
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諸多新技術不斷涌現,如全自動乳腺超聲掃查U 系統(automatic breast ultrasound,ABUS)檢查、乳腺鉬靶、自動乳腺容積成像、超聲造影等技術應用于臨床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于基層醫院,二維超聲篩查結合超聲BI-RADS 分類診斷在技術上更易于掌握和推廣。以往傳統的二維超聲診斷只有良性與惡性,結論性較強,特異度低[10]。其次操作者依賴性是傳統乳腺超聲的局限性之一,乳腺超聲報告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與醫師經驗相關[11],還受到操作者檢查手法、對圖像解讀能力、圖像質量等因素限制,傳統乳腺超聲檢查對乳腺疾病的診斷缺乏統一標準,往往以病灶部位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判斷良惡性,描述不規范,加上乳腺良惡性病變的超聲圖像表現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導致超聲得出的診斷模凌兩可,不可避免的出現誤診及漏診,因此,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的乳腺超聲BI-RADS 分類的使用推動了乳腺超聲報告的規范[12],對乳腺良惡性病變鑒別有指導作用,根據病灶的形態、方位、邊緣、內部回聲以及后方回聲、有無鈣化等特征,與乳腺超聲BI-RADS“對號入座”評估分類。
自超聲BI-RADS 分類應用于超聲領域以來,使得超聲醫師與臨床醫師對乳腺腫物的風險評估更易溝通[13]。2018 年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淺表和血管專業委員會根據乳腺超聲BI-RADS 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達成了《乳腺超聲若干臨床常見問題專家共識(2018 版)》,進一步規范了我國乳腺超聲檢查報告,使超聲BI-RADS 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分類更精準、更規范,克服并糾正了傳統超聲診斷主觀性較強、簡單粗暴的特點,提高了病灶描述的統一性和病灶良惡性鑒別能力,并對分類有相應、明確的診治和隨訪指導意見。本研究結果顯示,8698 例乳腺癌篩查婦女中,其中符合BI-RADS 1 類7864 例;BI-RADS 2 類722 例;BI-RADS 3 類97 例;BI-RADS 4 類14 例,包括4a 11 例、4b 2 例、4c 1 例;BI-RADS 5 類1 例;BI-RADS 6 類和0 類均為0 例。BI-RADS 4 類及5 類全部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乳腺癌4 例,乳腺癌檢出率為27%(4/15)。4 例乳腺癌患者超聲表現為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縱橫比>1、內部不均勻、低回聲、點狀強回聲、后回聲可有衰減或無改變、邊緣回聲模糊或分葉狀、CDFI 顯示內部血流信號較豐富。
綜上所述,規范化超聲BI-RADS 分類在乳腺癌篩查中能規范影像學診斷報告,減少描述的隨意性,統一乳腺超聲診斷標準,在乳腺癌篩查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