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支氣管肺炎是老年人常見疾病,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呼吸系統危重癥,且多見于秋冬季節。由于患者年齡偏大,臟器功能減弱,免疫力較低,且合并疾病較多,因此一旦發生支氣管肺炎,則會表現出病程長、病情重、遷延難愈的特點[1]。患者臨床表現為咳嗽、發熱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出現肺實變、大量胸腔積液,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威脅患者生命[2]。因此,如何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治療仍是臨床上關注的重點。以往臨床上主要采取經驗性抗感染治療,隨后根據病原學測試結果、階段性療效,調整用藥方案,研究發現,早期有效抗感染方案可使患者獲益更大,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頭孢吡肟為第四代頭孢菌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而左氧氟沙星屬于新型光學活性喹諾酮抗菌藥物,療效確切,且適合老年患者使用[4]。為探索有效的用藥方案,本文將對老年支氣管肺炎患者分別應用頭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并對比分析其治療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治療的102 例老年支氣管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支氣管肺炎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喘憋、咳嗽、發熱等癥狀,呼吸頻率≥60 次/min,X 線胸片顯示肺部陰影,實驗室病菌培養陽性;②年齡≥60 歲;③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耐受性良好;④臨床資料完整,可遵醫囑用藥,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血液、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②精神疾病或用藥依從性差患者;③心、肝、腎功能異?;颊?。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1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17 例;年齡62~79 歲,平均年齡(68.36±4.34)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97±1.32)d。對照 組男32 例,女19 例;年齡61~78 歲,平均年齡(67.79±4.44) 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89±1.43)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包括補液、祛痰、吸氧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江蘇瑞年前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46)治療,靜脈滴注,0.2 g/次,與100 ml 生理鹽水混合,2 次/d,治療7 d。觀察組患者應用頭孢吡肟(南京海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90)治療,靜脈滴注,2 g/次,與100 ml 生理鹽水混合,2 次/d,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判定標準:治愈:實驗室檢查指標正常,臨床癥狀消失,X線胸片可見肺部陰影消失,實驗室病菌培養陰性;有效:實驗室檢查指標改善,臨床癥狀好轉,肺部陰影縮小,實驗室病菌培養陽性;無效:實驗室檢查指標無明顯變化,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肺部陰影無改善甚至擴大,實驗室病菌培養陽性。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對比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標,包括IL-6 及IL-10,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③對比兩組患者的用藥至體溫恢復時間以及抗菌藥物治療費用④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皮疹、惡心/嘔吐、頭痛、腹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12%,與對照組的90.2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IL-6、IL-10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6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IL-10 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治療后IL-6、IL-10 水平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g/L)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用藥至體溫恢復時間及抗菌藥物治療費用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用藥至體溫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抗菌藥物治療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用藥至體溫恢復時間及抗菌藥物治療費用對比()

表3 兩組患者用藥至體溫恢復時間及抗菌藥物治療費用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2 例,頭痛1 例,腹瀉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4%;對照組患者出現皮疹2 例,惡心/嘔吐6 例,頭痛1 例,腹瀉3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53%。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44,P<0.05)。
支氣管肺炎是一種高發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癥狀。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器官功能均有衰退,抵抗力、免疫力較差,因此與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發生支氣管肺炎的風險更高,且病情嚴重程度、病死率更高,在治療時需要提高重視程度[5]。近年來,隨著老年人群基數的擴大,人們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導致支氣管肺炎患病率也有所上升。因此,如何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已經成為臨床上關注的關鍵。
在支氣管肺炎治療中,抗菌藥物仍應用最為廣泛,但受抗菌藥物濫用影響,導致其臨床療效也有所下降。因此,在用藥選擇方面,需要更加謹慎,盡量選擇敏感、高效、低毒的抗菌藥物。頭孢吡肟作為一種半合成頭孢菌素,具有抗菌活性強、抗菌譜廣等特點,與第三代頭孢菌素相比,頭孢吡肟表現出更強的革蘭陽性菌抗菌活性,且內酰胺酶親和力較低,因此對內酰胺酶水解過程有良好的耐受性,可穿透細菌細胞膜,發揮滅菌殺菌作用[6]。以往有研究對比了頭孢西丁、頭孢吡肟兩者治療支氣管肺炎的療效,結果顯示頭孢吡肟的總有效率可達到95.65%,明顯高于頭孢西丁的85.51%[7]。左氧氟沙星也是治療支氣管肺炎的常用藥物,作為第三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其特點在于抗菌譜廣、殺菌效果顯著,對流感嗜血桿菌、螺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均具有顯著的抗菌效果[8]。有研究顯示,對于99%左右的細菌左氧氟沙星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可有效抑制致病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復制及合成,發揮殺菌作用[9]。也有研究顯示,與氧氟沙星相比,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是其2 倍左右,且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10]。
雖然兩者在支氣管肺炎治療中均應用較多,但關于兩者療效的對比較少,因此,本文對老年支氣管肺炎患者分別應用左氧氟沙星及頭孢吡肟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12%,與對照組的90.2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6均低于本組治療前、IL-10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IL-6、IL-10 水平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梢妰烧呔軌蛉〉蔑@著療效,可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但兩者在應用時也有一定差異,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用藥至體溫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抗菌藥物治療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婎^孢吡肟的退熱作用更佳,且治療費用更低,經濟性更強。同時,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娕c左氧氟沙星相比,頭孢吡肟的用藥不良反應更少,更適合老年患者。
綜上所述,頭孢吡肟、左氧氟沙星治療老年支氣管肺炎均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其中頭孢吡肟在退熱、價格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