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靜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屬于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也是內科較為常見疾病,一般會在胃部及十二指腸發病,患者通常會合并多種并發癥[1]。上消化道是臨床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發病急且病情危重,不及時治療,會直接影響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藥物仍是首選治療措施,需要對患者選擇抑酸治療[2]。H2受體阻滯劑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但受體耐受性會使得患者長期療效,而質子泵抑制劑屬于臨床較好的抑酸藥物,成為這類患者的首選藥物,其中泮托拉唑屬于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在這類患者中療效較為理想[3],因此本文通過將藥物療效進一步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內科學》[4]中關于疾病的診斷;②內窺鏡檢查存在明顯消化性潰瘍,存在嘔血便血癥狀;③患者相關資料均完善;④知曉本文相關研究內容。排除標準:①出現上消化穿孔、膽石癥等;②對本文研究藥物過敏者;③復合性潰瘍者,不明原因的上消化出血。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3~76 歲,平均年齡(40.54±4.14)歲;出血量210~630 ml,平均出血量(415.65±25.74)ml;出血時間1~6 d,平均出血量(2.86±1.32)d。研究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3~75 歲,平均年齡(40.22±4.32)歲;出血量210~640 ml,平均出血量(412.43±24.22)ml;出血時間1~6 d,平均出血時間(2.78±1.34)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明確出血原因、主要癥狀、潰瘍情況等,并積極補液保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對照組選擇奧美拉唑(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108)治療,奧美拉唑80 mg+250 ml 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 次/d,均在40 min 內滴注,連續滴注5 d。研究組選擇注射用泮托拉唑(上海上藥新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704)治療,注射用泮托拉唑80 mg+250 ml 的5%葡萄糖注射中,靜脈滴注,1 次/d,40 min 內滴完,持續滴注5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止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5]以及治療前后胃鏡觀察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胃鏡觀察評分:使用胃鏡對患者檢查,0 分:未見黃綠色膽汁;1 分:少量膽汁,黏膜充血,但無糜爛及出血點;2 分:中量膽汁,部分黏膜出現明顯的水腫與充血,未見糜爛灶;3 分:黏膜廣泛充血,大量膽汁,水腫區出現糜爛[6]。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成人用)(GQOL-7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包括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4 項,單項滿分均為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止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止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觀察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鏡下充血、水腫、糜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 后,研究組胃鏡下充血、水腫、糜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觀察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觀察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 后,研究組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目前消化性潰瘍在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主要癥狀為上腹部節律性疼痛[8]。而上消化道出血屬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由于胃酸對潰瘍基底部血管侵襲,胃黏膜功能下降,因此需要采取抗酸藥物治療,并積極補充血容量,促進患者胃黏膜組織修復,抑制胃酸分泌,使得潰瘍面積愈合,有利于病灶恢復。當胃內pH 值>6 時,凝血因子、血小板會粘附在一起,出現凝血塊;但當胃內pH 值<5 時,凝血塊就消失,因此在治療上可將pH 值作為突破點[9]。
目前常用的胃酸抑制藥物包括泮托拉唑、奧美拉唑等,其中奧美拉唑屬于三磷酸腺苷酶(ATP)抑制劑,可選擇性作用在胃壁細胞上,可將在分泌小管的酸間隙內質子轉換為有活性的次磺酰胺,與質子泵管腔中硫氫基結合,并阻斷氫離子到達胃腔,從而有效抑制胃酸[10]。但服用后會出現一定不良反應,修復胃黏膜速度較慢,會使得患者恢復時間延長。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止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患者相關癥狀均好轉,泮托拉唑作為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能夠對胃酸產生良好的抑制作用,且藥物效果可達到24 h,并能夠使得胃液pH 升高,并使得凝血酶原與血小板聚集,達到良好的止血效果[11]。且藥物不良反應較少,患者治療期間安全性較高,不會對其他藥物代謝產生干擾。在治療后患者相關癥狀均改善,結果中,治療5 d 后,研究組胃鏡下充血、水腫、糜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注射后,藥物作用在細胞膜上的ATP 酶,使得鉀離子與氫離子質子泵發揮良好的抑酸效果,并阻斷胃酸分泌,控制出血抑制胃酸,達到目的。治療5 d 后,研究組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蔡少薇等[12]學者證實,幽門螺桿菌(Hp)陽性消化性潰瘍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療,效果更顯著,Hp 轉陰率高,止血效果和用藥安全性好。與本文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泮托拉唑治療后,可改善患者胃鏡下相關癥狀,并有效止血,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了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