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葉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英國倫敦TW200EX)
隨著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元文化傳播加劇,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來,全國高校掀起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將價值引領潤物無聲地融入各類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全面發展,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創新方法[1]。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中對戲曲教育者提出殷切期望:“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
作者在中國戲曲學院本科、碩士期間修過“中國戲曲史”課程,受益匪淺,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攻讀戲劇學博士學位。受疫情影響,2020年暑期至今留在國內,在某藝術學院兼課,主講“中國戲曲史”。作為留學生,對課程思政有深刻感受,也因此積極主動地結合自身感受細致挖掘“中國戲曲史”思政元素,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中國戲曲史”是戲曲類專業必修課,全面介紹中國戲曲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各重要歷史時期的發展特色、主要作品和經典戲曲人物,講述中國戲曲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盛衰的原因,讓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國戲曲歷史文化和藝術特色,懂得中國戲曲文化的內涵與審美價值,培養其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認同。
藝術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一直有“師徒傳承”特色,行業性強,授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直接、深遠、全面[3]。“中國戲曲史”是戲曲類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極其重要,小班授課,課程思政有其特殊地位和關鍵作用。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明顯特征,范圍廣、底蘊深,可以提煉豐富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教學與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教師在授業解惑的同時,應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發展大略,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中國戲曲史”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與慕課自學相結合。課堂教學以中國戲曲發展的時間軸為順序,結合PPT課件、黑板板書、圖片與視頻資料講解,采用案例式、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同時向學生推介上海戲劇學院劉慶教授團隊在“智慧樹”課程服務平臺推送的“中國戲曲史”慕課。
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專業基礎、成長環境、性格等個體差異,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發表見解、補充和質疑其他學生的見解。教師在課程QQ群、微信群里給出下一次課的主要內容與預習提醒,提供參考資料。每次課引出核心問題,介紹背景與基礎知識,通過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探索,通過互動了解每個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知識面及運用能力等情況,課后有針對性地交流、鼓勵。
從東方戲曲王國到西方戲劇之都,作者沖著英國戲劇的悠久歷史、深厚傳承前往留學,學校所處的倫敦西區正是戲劇業集聚發展、與紐約百老匯比肩的世界兩大西方戲劇中心之一[4]。留學經歷一方面讓作者了解了英國的文化政策、運營管理模式、倫敦西區劇院的集聚效應。另一方面,通過中西戲劇文化比較,更能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卓越的文化傳承。
戲劇學專業留學生很難申請到國外高校的獎學金和助教、助研職位,國家留學基金委給予了作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全額獎學金。2020年春,疫情來勢洶洶,我國大使館、領事館常與留學生聯系,告誡安全事項,還給每個留學生及時快遞了抗疫“大禮包”。祖國的關懷與牽掛,令每個身處異國他鄉的學子動容。作者結合切身感受與教學內容,在中國戲曲的起源與流傳、促進戲曲演進與改良的關鍵因素、戲曲經典人物、戲曲藝術的搶救與發展等知識點講解中,自覺地將傳統藝術、國家名片、文化政策、民族氣節、非遺傳承與課程知識有機融合,自然融入文化自信、專業修養、道德倫理和家國情懷,課程思政潤物無聲。
自然、真誠、精練的語言,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課程興趣,提高培養效果。相反,單調枯燥的陳述、照本宣科的講解、缺乏情感的語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和抵觸情緒。因此,“中國戲曲史”教學過程中,用平和親切的語言,融入情感的表達,讓學生感受到授課教師的體貼、鼓勵與期望,促使學生放下心理包袱、敞開心扉、敢于表達、勇于互動,于快樂中事半功倍地學習。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每位教師都可以結合自己的特質、經歷在課堂上幽默教學。作者性格開朗,課堂敢于嘗試“丟包袱”,用適度夸張的語言,點綴少量現代網絡用語,在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出現問題的時候,偶爾用夸張的言語幫助出錯學生避免窘態,及時解除課堂尷尬。傳統戲曲中的諸多詼諧橋段,也是活躍課堂氣氛的絕好素材。
“中國戲曲史”課程以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為導向,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
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是唱旦角的,為了演出把胡須刮得干干凈凈[5]。但他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后蓄須明志,不為侵略者演戲;劉德華先生一次在日本演出時說:“藝術沒有國界,但藝術家是有國界的……以后介紹我時,不要說我是香港歌手,因為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
作者兼課的藝術學院建校70年,緊緊圍繞國家需求、人民需要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藝雙馨的人才,部分畢業生成為了著名歌唱家、表演藝術家和教學名師。他們的藝術生命扎根于祖國大地,藝術創作始終凝聚著家國情懷,因此藝術之樹長青。
無論學藝還是從藝,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的滋養、國的培養。個人、家庭、國家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情懷是華夏學子的精神原鄉。
中國戲曲是音樂、舞蹈、文學、雜技、武術、美術和表演藝術的有機結合[6],是有巨大歷史貢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戲曲、希臘悲劇與喜劇、印度梵劇并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7]。中國戲曲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淀并形成特有的東方文化結構,體現和承載了國人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的道德觀與價值觀,是中國藝術、文化的絕佳載體。
1930年,梅蘭芳遠赴美國舉辦了歷時7個多月的商業文化推廣演出,大獲成功,好評如潮,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1956年7月,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法國拜會當時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畢加索。畢加索說:“不是說客套話,在我心中,這個世界若談藝術,首推中國藝術,其次是日本藝術,但日本藝術源于中國……”
中國戲曲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等藝術特征,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是世界戲劇文化園里最美麗的花朵,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絕好素材。
戲曲文化“守正”就是堅守優秀精神文化、弘揚優良道德傳統、傳承民族藝術精華;“創新”是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遺產創造性地傳承與發展,形成更符合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糧。戲曲藝術“守正創新”就是在繼承傳統戲曲藝術基礎上的推陳出新,使其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8]。通過不斷挖掘中國戲曲故事內涵,從中提煉精華、攝取能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先進思想、先進文化結合,把優秀傳統價值觀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藝術理想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事業融合,實現基于“中國戲曲史”課程跨越時空的創新超越。
戲曲是系統工程,戲曲創作從選題構思、田野調查、采風、劇本編寫、音樂創作、戲曲排練到現場演出,涉及策劃、編劇、導演、演員、舞美、樂隊、道具、化妝、音響、燈光、字幕、攝影等多個方面,環環相扣,人人關聯,需要協調管理、密切配合,劇組成員之間的協同互助十分重要。因此,在教授課程知識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團隊協同發展理念,既要重視個人能力的發揮,又要遵循團隊整體需求,培養“個人的失敗就是團隊的失敗”的集體意識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意識。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戲曲藝術被賦予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價值。在商演等市場交換中,戲曲藝術的價值不僅取決于其精神價值、文化價值,還取決于其商業價值,因此,必須用倫理道德準則加以規范、約束,使藝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戲曲藝術創作、傳承和展演的各環節,應有倫理道德的約束。當代戲曲類專業學生是未來戲曲藝術的策劃者、表演者和管理者,要在培養其文化素質、專業修養的同時,加強倫理意識、道德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以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具有道德自律性。
課程學習有結課的時候,但知識技藝的學習沒有終點。中國戲曲藝術,不僅需要學習傳統藝術,也需要守正創新地學習現代藝術、應用現代科技成果。科技日新月異,電聲音效、電子樂器、多媒體設備、現代舞臺燈光控制、虛擬場景、LED高清屏幕背景、計算機控制系統等高新技術設備廣泛應用于各類舞臺,網絡化、信息化幾乎延伸到了所有行業,這是個知識創新的學習型時代,必須緊跟時代,持續學習、終身學習,與時代保持同頻。
高校高度重視“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從大方向上把握,統一部署,專門培訓,請專家講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教師掌握三全育人的內涵與方法,充分認識課程所蘊含的文化傳承、人文精神、卓越價值對學習的引領作用。授課教師通過培訓和自我學習,對課程思政有了更高維度的認知,因此能夠精心研究教材內容、凝練課程思政元素、改進教學方法、深化教學內涵、踴躍投入課程思政探索實踐。
“中國戲曲史”授課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戲曲專業知識,更要有家國情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做好課堂內外的思想引導。作者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與課程思政意識,有細致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確保思政元素自然且正確地融入課程內容的努力,有獲得課程思政潤物無聲優良效果的強烈意愿,但課程思政是新興事物,即使形成了備課材料,也難有充足把握取得預期成效。因此,作者認真學習相關文件精神,虛心向前輩學習,向課程思政經驗豐富的教師討教,在加深課程內容理解的同時深化課程思政認知,強化課程思政意識,每次上課自行錄課,課后觀看、分析總結,請有經驗的教師指導,持續提升課程思政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
如何將中國戲曲與課程思政融合,將價值教育融入戲曲知識教育,需要從更高角度、更廣維度開展教學方法改革。
首先,結合課程思政,更新課程教學目標。以中國戲曲史上的“人”和“事”為切入點,講好中國戲曲故事,自然導入課程思政元素。例如,《中國戲曲主要劇種》章節介紹豫劇時,專題介紹藝術家常香玉:有“戲比天大”感言的常香玉,1951年8月忍痛別離幼小子女赴全國各地義演,將募捐所得、個人積蓄悉數捐出,購買戰斗機,還冒著生命危險奔赴前線為抗美援朝戰士慰問演出近200場。其愛國情懷,很能感動青年學生。
其次,豐富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式。完善、更新學院的課程資源網站內容,建立課程微信群、QQ群,以雨課堂方式實現課堂統計、課堂作業、隨機提問。圖1為課程的部分PPT課件截圖。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以慕課自學。推介慕課資源,學生課后可利用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不受時間限制地利用慕課自學。
圖1 “中國戲曲史”部分PPT課件截圖
最后,采用案例式、啟發式、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加強互動,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提前布置小任務,分組準備。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或小組當堂討論,其他學生評點,教師總結,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綜合素質。以“現代技術應用”為例,前兩周課程給出案例: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威虎廳里,座山雕舉槍打滅了一盞燈,楊子榮接著一槍打滅了兩盞燈,八大金剛忍不住齊聲喊“好槍法,一槍打倆!”某次演出,劇務拉錯了閘——在座山雕開槍后關了頂棚上的三盞燈,造成楊子榮無燈可打……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高度發達,能否避免這樣的尷尬。兩組學生欣然領命,在后續課堂展示中給出了燈光自動控制方法,其中一組學生邀請在某高校測控專業就讀的同學設計了利用演員手中的“槍”發射無線信號控制槍聲、延遲半秒關燈的電路,備受學生稱贊。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守正創新、團隊協作、藝術倫理、終身學習等元素巧妙融入課程內容,使戲曲類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貫通培養。部分知識點的課程思政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戲曲史”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案例
一改傳統課程考核方式,用多重指標與方式考核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分組討論、平日作業、雨課堂作業、到課率、期中小論文、期末考試等加權得分,且均不同程度地融入思政元素。期末考試形式也在卷面考試基礎上增加了專題論文、調查報告、案例探索與討論等形式,分階段、分類型考核,全面客觀、科學公正。教學過程在體現中國戲曲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發揮課程思政的積極作用,提高課堂凝聚力,通過育人效果、學生評教、同行聽課評價、督導聽課評價、課程資源建設等多維度展示教師的教學能力。
戲曲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休戚與共。“中國戲曲史”用戲曲講解中國故事,組織精練的課程思政元素,創設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寓于其中,使新時代的理念、思想、戰略、實踐成為弘揚中國戲曲文化的動力源泉,把“教師想講的”變成“學生想聽的”,把“學生想聽的”變成“教師想講的”,把專業課堂變成綜合育人陣地,實現知識傳授過程中自然的價值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