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婷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 535000)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慈善觀念的提升,為我國的慈善基金會發展提供了機會。慈善基金會經費來源于會費、捐贈、政府資助、利息、核準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及其他合法收入,行政經費來源于創始基金增值部分、會費、行政經費專項捐贈、政府資助、捐贈款利息、興辦實體的收入等。與此同時,慈善基金會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和特征,如募集資金主體多元化、募集資金標的多樣化、募集資金形式創新化。政府明確指出了需要發揮慈善捐贈作為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持續發展慈善基金會,不斷建立激勵相容、形式多樣、管理有序的慈善基金會,進而助力公益事業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借助社會資源開展捐贈活動不僅能促進慈善事業的持續良性發展,還能為慈善基金會獲得基本的資金來源,其鏈接的社會資源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國內企業、社會組織、團體等捐贈;二是個人的捐贈;三是國外有關組織和友好人士的捐贈。
群眾因災,因病致窮返貧,需要救助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在農村貧困地區,低收入人口需要參與低保,還有許多絕對貧困人口以及殘疾人和高齡老年人需要各種形式的救助,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力發展扶貧類慈善基金會非常必要。慈善基金會通過扶貧類項目援助、受援人參與等方式,幫助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改善生產、生活和健康條件并提高其素質和能力,實現脫貧致富。
慈善基金會為企業等提供了一個平臺,讓發起人自身以及更多的企業或者個人通過捐款把資金交給機構并進行更有效率的慈善公益活動,而且慈善基金會對提高捐贈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和知名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創辦慈善基金會占比較低,比較知名的只有幾個,比如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公益基金會、騰訊公司成立了騰訊公益基金會,美的則成立和的慈善基金會等,且我國的人均通過基金會募捐捐款率僅僅占人均GDP的0.02%。
非官方的慈善基金會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遭遇不斷加大的信任危機。隨著形形色色、真假共存的明星及社會名人慈善義賣、承諾捐贈不兌現等現象的不斷出現,令大眾越來越不信任非官方的慈善基金會。據有關部門統計,調查受眾對公益慈善基金會的滿意度持續走低,且不斷質疑慈善機構的運作。慈善捐款具體用途和結余資金信息不透明是非官方慈善基金會為大眾所不信任的關鍵。
許多普通人對慈善基金會管理的認識不全面,參與意識不足。有的捐款人不知道為什么捐,特別是小額捐款,其實對項目并不了解就跟風捐,并且認為小額的捐贈,沒有必要索要捐贈票據,特別是現金捐贈、事實上不利于慈善組織規范資金管理;也有部分捐贈者即使懂得了捐贈要索要票據,但對捐贈款物的使用過程不關心,不關心資金使用過程是否公開,不利于慈善組織基金會的運行。
慈善基金會自身普遍存在著五類問題,一是資金管理:捐贈款無預算支出,且結余資金使用情況不公開,捐款一旦進入大的資金池,就分割不出資金明細,存在重籌集、輕管理的現象;二是票據管理:捐贈資金票據使用不規范,資金去向披露不夠;三是資金來源穩定性管理:慈善募集善款整體數額看上去很大,但參與人群還是太少,缺乏穩定性;四是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基金會組織缺乏對資金合理使用的能力,無法讓投入與產出達到令人滿意的比例;捐贈資產的保值增值缺乏專業性。
受贈物資使用效率不高表現為,撥付非定向的捐贈資金和捐贈物時,需要層層審批,辦理種種手續,編制各類臺賬,嚴重阻礙了資金和物資的使用及時性;而且部分急需物資卻有很大的缺口,部分物資卻因堆積過多導致加大倉儲保存等成本。
一些網絡平臺機構在未詳細審核募捐信息真實性、合法性的情況下,以新聞和網絡文章的形式發布信息,大肆宣傳報道,對慈善基金會募捐的公信力造成較壞的影響;更有一些公民個人在未經民政部門許可下,就擅自在網上開展違法募捐,嚴重擾亂了慈善募捐的秩序。
1.落實捐贈主體慈善捐贈后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具體包括完善股權捐贈、勞務捐贈、實物捐贈、無形資產捐贈和虛擬物品捐贈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簡化慈善捐贈相關的退稅操作流程,并不斷著力解決異地捐贈稅收優惠認定難的問題。
2.切實落實慈善捐贈主體享受的權利
明確包括慈善捐贈主體的捐贈自愿權、捐贈知情權、隱私保護權、定向捐贈權、任意撤銷權、合理冠名權等,并探索建立捐贈人查詢權與參與管理權。慈善組織有及時主動反饋的義務,確保捐贈主體對捐贈款物的全流程知曉并參與管理慈善資金等權利。
3.加大對捐贈主體的表彰力度
鼓勵對慈善捐贈金額較多、社會影響較大的個人、法人或者組織予以表彰獎勵,可以頒發獎狀、紀念品等實物形式進行嘉獎,在合理范圍內可以對外宣傳捐贈主體的行為,樹立大家學習的榜樣,形成覆蓋全國、層級明確、各具地方特色的慈善表彰獎勵體系,引導和激勵高收入人群與企業投身慈善事業。
1.鼓勵多樣式的捐贈模式
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收益、技術、股權、有價證券等新型捐贈,探索捐贈券、月捐、捐贈人建議基金等新捐贈形式,鼓勵金融機構設立慈善信托。
2.大力發展互聯網公益
加強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制度制定,加強日常監管,指導完善方便、安全、可追蹤的捐贈方式,積極探索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慈善捐贈中的應用。
3.舉辦“捐贈日”等慈善捐贈活動
可以參考“學雷鋒日”“消費者權益日”等,由國家層面推動命名一個日期為“捐贈日”,宣傳并呼吁大眾積極參與捐贈活動,也可以和相關部門聯合開展慈善捐贈日活動。推出慈善捐贈日定期、小額、持續的捐款模式,通過持續性的捐贈,給欠發達地區的人們送上持續性的幫助,帶去持續性的改變,同時讓公益捐贈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4.積極推廣志愿者的“時間銀行”模式
時間銀行作為創新型的慈善模式,主要是以志愿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為主要內容的,時間銀行倡導“時間回報”,通過“時間貨幣”與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結合,要積極推廣時間銀行等志愿服務有效轉化,使志愿者在自身需要幫助時能夠及時得到其他志愿者的服務。
5.把慈善下沉到社區,設立社區慈善基金會
將慈善捐贈縮小為社區范圍,能夠在區域內進行合法合規的慈善資源募捐,鼓勵慈善組織或機構與社區合作,創辦社區慈善基金會。基于社區居民基本需求,幫助有困難的社區居民,通過鄰里互助,踐行共同富裕的目標。
1.加強對慈善捐贈協議的管理
有利于維護慈善捐贈各參與方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慈善組織在接受捐贈前,需要對捐贈主體開展盡職調查,對捐贈財產是否具有處分權、來源是否涉及違法犯罪活動等進行評估,確保慈善捐贈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2.慈善組織應對捐贈協議進行合規性審查
把控慈善捐贈協議及慈善目的,確保為捐贈主體提供的慈善服務符合組織宗旨和業務范圍,建立針對關聯交易的自查機制并及時完成信息公開的義務。
3.明確慈善捐贈協議書應包含的基本內容
明確包括捐贈者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捐贈者及時足額繳納捐贈款。
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內容,慈善捐贈涉及大量社會財富的轉移和流動,加強對慈善捐贈資金的管理,有利于提升慈善事業公信力,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1.完善慈善捐贈資金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
民政、公安等機構密切配合,加強對慈善組織的募捐資格進行抽查評估,并對其非營利性組織主體資格進行年審,進一步規范其募集資金的管理。
2.加快建立慈善捐贈資金使用過程中的追蹤問責機制
慈善組織應加強對慈善捐贈資金發放后的去向、用途、數額等落實情況的追蹤與監督,確保慈善捐贈資金的高效、合理、透明使用。明確慈善非定向捐贈受益人的篩選原則和標準,通過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篩選出受益人,保證受益人是“不特定的大多數人”。
3.不斷加強完善慈善捐贈結余資金公開制度
如因病或因災捐贈人接受的捐贈,在接受人完成疾病治療或災后重建完成時,捐贈資金結余是否改變捐贈用途,或轉給下一個受眾,需向大眾公開結余款,如有簽訂捐贈協議的還需要征得原捐贈人的同意,令捐贈結余資金能再發揮作用,使愛心得以擴散并傳遞。
1.組織機構和個人等社會捐贈主體,在享有捐贈人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相應義務
捐贈人的捐贈行為是自愿的無償贈與,任何人不能強制或者攤派,并且有權獲得捐贈票據,有權查詢權等。當然這里的受益人不能是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主體。捐贈人還需要保證捐贈物資質量,確保捐贈物資具有使用價值,符合安全、衛生、環保等標準。
2.承諾捐贈人應當按照捐贈協議及時兌現捐贈義務
捐贈人通過媒體公開承諾捐贈,就應當按照其承諾,履行捐贈義務,如果捐贈人確實因特殊情況,不再具備捐贈條件,也可以免除其捐贈義務。
3.提倡“按需捐贈”提升捐贈質量
設置專門部門和人員負責物資需求整理,同時建立對捐贈物資的“過濾”機制,以“按需捐贈”原則對捐贈物資進行核驗,并且要保障捐贈物資質量,督促捐贈人履行質量擔保義務,完善“捐贈承諾制度”,制定相應的缺陷捐贈處理辦法,從機制上防止質量不合格或者非救助物資等進入救助渠道。
1.設立青少年慈善公益傳播官
慈善傳播官是一種培養青少年慈善公益的體驗活動,活動倡導青少年積極向身邊的人宣傳公益,動員公眾通過關注公益項目、參與月捐等方式支持慈善基金會。同時,青少年可以在活動參與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能力,收獲公益教育。通過參與公益任務可以獲得基金會愛心積分,積分達到一定程度可以獲得相應的公益社會實踐證書、表揚信及紀念品。
2.開展大學生的慈善公益實踐活動
通過小型社會組織、高校師生合作,網絡公益性質的區塊鏈籌款平臺等,讓大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公益項目中,增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小型社會組織的籌款能力,同時使得更多弱勢群體得到幫助。
1.加強慈善捐贈正面宣傳
傳播慈善理念,呼吁社會各界的慈善意識,堅持攜手媒體,加強慈善報道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宣傳陣地的建設以及與外界的交流,建議基金會在實施慈善救助項目和舉行各類捐贈儀式前,及時與各類媒體聯系溝通,邀請新聞界采訪報道,暢通大眾對慈善捐贈資金使用的監督渠道。加強慈善捐贈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通過公開監管機構電話或網站,接受公眾意見或者投訴意見,并且基金會網站上專門開有投訴信箱或者是舉報信箱。
2.優化信息反饋機制,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在自媒體時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很強。這種互動性的妥善應用,既能夠避免錯誤信息和謠言發酵,也可以提升信息發布主體的公共信息資本。運用信息反饋機制將捐贈情況公開,并及時獲取社會公眾對相關信息的反饋。在救助部門和社會公眾之間建立信息溝通渠道,實現信息傳播—反饋—再傳播的雙向互動交流模式。要借信息反饋機制建立起強大的輿論監督,督促捐贈物資分配“按時、按量、按需”。
本文從討論慈善基金會發展模式對策建議這一論題,通過闡述慈善基金會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獨特的作用、突出表現在其可以有效鏈接并整合各種慈善資源,對公益資本能進行有效配置和運作等好處,推進到目前我國慈善基金會發展面臨的一些困境和問題,分析促進慈善基金會發展的各種創新模式,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有利于協助慈善基金會梳理發展思路,科學、理性、系統整合慈善資源,在共建共享等社會治理層面認清優勢,發揮功能,促進慈善基金會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