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別致
7 月,連晴多日后,一場雨將酷暑洗去,泥土中的潮濕氣息令人心緒寧靜。此時此刻,最適宜做的事就是拿出一本好書,享受一頓文化大餐。
聽巴山夜雨,品渝州書香,在重慶,你有很多選擇。
你可以前往24 小時自助圖書館,不擔心會打烊;可以前往城市書房,一邊享用下午茶,一邊享用“精神食糧”;還可以前往重慶圖書館,體驗聽書的樂趣……
巴山渝水的多彩,以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基。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今后5年將深入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持續抓好文化強市建設。以文鑄魂、以文化人,燦爛文化正為重慶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南書房”?
這可不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的地方。
在南岸區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一個寫著“南書房”的小木箱立在廣場上,透過玻璃前蓋可以看見,箱子里整齊地碼放著兩排書。
“用手機掃描箱子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借閱、歸還里面的圖書了?!蹦虾鐓^居民何女士一邊介紹一邊掃碼借書,很快就拿到了她想借的《三國演義》。
“這個箱子雖不大,但卻是一個集借書、還書、捐書功能于一體的自助借閱平臺。”南岸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外觀上看,“南書房”就像一個郵箱,書本通過這個“郵箱”與讀者“親密接觸”,就能實現文化知識的傳播。
讓好書不再束之高閣,讓更多人看見,是花園路街道居民蔣婆婆所堅持的。一直有閱讀習慣的她原本會將看完的好書放在社區傳遞,現在只需要通過“南書房”的“掃一掃”功能就能分享。
據介紹,南岸區已投入使用100個“南書房”,打造了一個又一個“500米文化圈”。
“書香重慶”,除了要香滿重慶,還要香出特色。
今年7 月1 日起施行的《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昭示弘揚紅巖精神被首次寫入地方法規。
重慶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紅巖精神需要被賡續傳承、永遠銘記。沙坪壩區將原有的9 座城市書房改造為紅巖城市書房,分布在渝碚路街道、新橋街道、歌樂山街道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書房在原有基礎上加設了紅巖書籍專區,藏書近6萬冊,包括《紅巖》《江姐》《信仰的力量》《紅巖家書》等。
“我準備借幾本回去給孩子看看,希望她通過閱讀這些圖書,堅定理想!”沙坪壩區豐文街道清悅社區居民王雯說,自從有了紅巖書籍專區,她來這里的頻率更高了。
接下來,重慶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將繼續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服務供給,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設施,補齊薄弱地區短板,培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全面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總分館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推進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農村、基層。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觀看蹬傘表演,場面太震撼了!”7 月15 日,家住北碚區縉云社區的李芮專程來到重慶國際馬戲城,觀看了這場精彩紛呈的大型沉浸式雜技表演《極限快樂show》。
在這次表演中,《蹬傘》是全場的焦點之一。蹬傘表演看起來靈巧優美,卻是蹬技中難度最大的,由重慶雜技藝術團在20 世紀50 年代首創。2021 年,重慶蹬技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舞臺上為觀眾帶來極致視覺享受的蹬傘演員名叫陳倩,是重慶雜技藝術團的一員,也是第八代重慶蹬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蹬鼓到蹬缸,再到蹬傘,7 年來,陳倩保持著每日6小時的訓練強度,即使動作枯燥、肌肉酸痛,她也持之以恒。
“每一次練習和演出都是一次再打磨,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努力精益求精?!敝貞c雜技藝術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濤說。
在陳濤看來,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就要不斷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質,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近年來,重慶雜技藝術團堅持“導向正確、內容鮮活、群眾喜愛、常演常新”的劇目生產表演機制,新排演了抖杠、跳板、空中飛人等節目。而讓觀眾印象深刻,在“二刷”“三刷”中也能收獲快樂的《極限快樂show》,就是重慶雜技藝術團創制的團場合一駐場表演。
《一雙繡花鞋》是一部具有重慶特色的紅色小說。2021 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重慶雜技藝術團融合了現代戲劇的表演元素和雜技技藝,將其改編為獨特的雜技劇。
“我們把雜技動作與聲、光、電、影等元素進行融合,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陳濤介紹,《一雙繡花鞋》一經推出,便連續演出16場,深受觀眾喜愛。
此外,重慶雜技藝術團還創制了《仙豆》《幻影飛鴿》魔術表演,分別在第十屆和第十一屆中國雜技金菊獎比賽中獲得金獎。
在節目內容上抓質量、形式上重創新是重慶雜技藝術團的堅持,也是其能斬獲國內外雜技金獎16 個、銀獎11個、銅獎4個的重要原因。

雜技藝術表演
此外,作為重慶市國有文藝院團的一員,重慶雜技藝術團率先探索了“互動體驗+現場觀演”的藝術研學模式,讓學生與雜技演員、雜技文化近距離接觸。目前,重慶雜技藝術團已開展研學活動200 余場,接待中小學生15萬余人次。
未來,重慶將繼續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堅持“分類指導、一團一策”,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
“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要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必然要求?!敝貞c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藝術處處長宋俊紅表示,“接下來,重慶將推進文藝精品創作,講好重慶故事,傳播好重慶聲音?!?/p>
當生產于半個世紀前的1034 塊“高精尖”儀表排列整齊地出現在眼前,因特殊的存儲工藝而完好無損、嶄新如初;當步入泛著模擬核反應光芒的反應堆鍋底,想象排布了2000多個燃料棒插槽的巨大機器正在運作;當站在光影交織的導洞內,仿佛與當年來往穿梭的科研人員擦身而過……參觀過位于涪陵區的816 工程景區的游客無不嘆為觀止。
1966 年,作為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代號“816”的“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后處理工程被批準建設。
這個總面積10.4 萬平方米、有著18 個大型洞室,隱秘埋藏在涪陵區白濤街道金子山腹地的絕密工程,是在長達18 年的歲月里,被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人員、工程部隊以“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干勁,扛著鐵鍬、風機等簡單設備,生生開鑿出來的。

816工程景區一角
直到2002 年,816 工程才被解密,經過升級打造后,2016 年816 工程景區正式對外開放。
“震撼!這是重慶的賽博朋克!”
“‘打卡’重慶超‘硬核’景點!”
近年來,當搜索“重慶好去處”的時候,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有關816 工程景區的旅游分享推文越來越多,有人震撼于眼前的宏偉景象,有人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熱淚盈眶,有人與這個別具一格的“洞子”合影留念。
這個曾經冷門小眾的景點,熱度逐漸高漲,其內含的“三線”文化也為更多人所知。
烏江穿過兩山奔騰而過,在與816 工程景區一江之隔的白濤街道麥子坪,坐落著原816堆工機械加工廠。
為了繼續挖掘816 工程的潛在價值,打造816 小鎮綜合體,2020年,涪陵區以加工廠原有的廠區、40余棟老建筑和100 多臺軍工設備為基礎,打造了讓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三線建設”歷史的816小鎮。
“我們努力做到讓每一個細微處都再現歷史的厚重。”816 小鎮設計師李傳波說,為了保留更多歷史文化氣息,816小鎮在建造時主要應用了小尺度改造的方法。
“三線建設”的印記和愛國奉獻的紅色基因,深深鐫刻在這個集文旅、文創、文教為一體的小鎮中,讓慕名而來的游客在愜意的休閑生活中,感受傳承“816 人”的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
據悉,816 小鎮自開放以來,已接待社會各界教學活動1000 余場次,開展研學實踐、素質拓展活動100余場次。
重慶市涪陵交通旅游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未來,涪陵將持續深挖‘三線建設’精神,做好816工程景區的提檔升級工作,讓游客獲得更加全面、細致和難忘的游覽體驗?!?/p>
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氣息的816 工程景區、816 小鎮,只是烏江沿線眾多文旅資源中的一部分。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秦定波認為:“烏江沿線文旅資源豐富,是重慶旅游發展的骨干線路之一。精品線路的打造將加快推動沿線文化旅游業整合發展,對于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建設和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p>
7月16日,武陵山文旅發展聯盟第二次會員大會、第五次理事會會議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召開。會上策劃儲備聯盟區縣市級重點文旅產業項目24 個,涉及總投資777 億元,武陵山文旅融合發展已然邁入快車道。
這只是重慶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的一個映照。如今,這個高熱度的“網紅”城市,正朝著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夢想不斷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