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經濟質量優勢。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圍繞未來5 年重大任務和發展目標,提出了11 項重點舉措,首位即“深入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壯大實體經濟”。
重慶作為制造重鎮,2021 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6 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研發強度、單位增加值能耗等數據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見重慶有著壯大實體經濟的深厚根基。重慶要繼續圍繞以汽摩、電子、裝備制造、材料工業、能源等重點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抓好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推動工業大區轉型升級,提高工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蓬勃發展數字技術,將技術創新與實業相融合,緊緊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機遇,以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賦能高端化發展。同時,重慶要不斷發揮各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實體經濟市場主體的主導作用。下一步,重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深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壯大實體經濟。
促進有能力的企業轉型升級,邁向產業鏈高端;推動產業在國內的梯度轉移,支持產業鏈國內對口轉移,向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轉移產業鏈低端;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機遇、新業態,充分發揮高速互聯網鏈接作用,完善線上服務體系,擴大人工智能技術在多領域的優勢;政策以及金融服務要向“高精尖”產業傾斜,不斷加大對智能化服務業的投入。
制造業是重慶經濟發展的家底,實體經濟是構筑未來優勢的根基。在發展過程中,應確保制造業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地位,大力發揚自力更生精神,研發生產新品牌、新產品,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對外吸引外來產業、科研鏈條在重慶落地生根,吸引全球產業布局重慶,對內積極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要發揮重慶制造業“龍頭”企業聚集效應明顯這一優勢,不斷延展長板,加快將重慶建設成為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新型實體企業對全產業鏈的帶動作用,推動“龍頭”企業帶動中小微企業發展,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關鍵作用,不斷進行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化進程,進一步提升企業品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形成以制造業為基礎,其它新型實體企業相互促進的市場氛圍,不斷提高實體經濟的供給量。